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高一历史备课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课程标准及解读:(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内容说明:(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宗法制(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皇帝制度的创立郡县制(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监察制度选官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明内阁制清军机处二、知识结构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的出现早期国家的产生“帝”的传说中国早期夏的政治:“家天下”世袭制度的确立政治夏商的政治文化制度商的政治: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的内容特点分封制意义西周的政治文化宗法制内容评价“礼”制礼乐制“乐”制礼乐制实质及其瓦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初具雏形2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兼并六国秦的统一北击匈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的统一南征岭南建立的条件统辖西南历史意义皇帝制度:总揽大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地方制度:郡县制度的确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思想专制:“挟书律”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法令出一”皇帝制度评价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丞相制度相权的弱化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监察制度发展演变评价世官制选官制度察举制科举制地方行政制度元朝之前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置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度内阁制的设立君主评价专制军机处的设置制度军机处强化评价密折制清朝处理民族事务的基本原则的边疆理藩院的设置政策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改土归流”君主专制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制度的评价晚清的政治改良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践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3..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课程标准及解读:(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教学内容说明:(1)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课本表格)(2)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3)侵华日军的罪行和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抗日斗争抗战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二、知识结构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9世纪以来,欧美完成工业革命,迅速崛起,对外扩张列强侵华背景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危机重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列强的入侵五次侵华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破坏中国主权的完整列强侵华危害烧杀抢掠,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疯狂掠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列强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入侵历史背景《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的瓜分野心与民族瓜分狂潮瓜分狂潮强占租借地危机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门户开放”主要内容评价民族危机逐步加深,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三元里抗英过程:包围四方炮台牛栏岗杀敌再围四方炮台意义: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国军民新疆危机的出现:英、俄利用阿古柏在新疆扩展侵略势力维护左宗棠收复新疆左宗棠收复新疆:收复北疆打败阿古柏收回伊犁设新疆省国家黄海海战主权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的斗反割台斗争争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义和团反帝运动概况:兴起和发展:山东京津地区失败: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三伟大的抗日战争日本灭亡中国的国策和“征服满蒙”的方针日本侵华原因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忙于内战日本有机可乘日本侵华战争野蛮的军事侵略和残酷的暴行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侵华罪行扶植傀儡政权伟大的推行奴化教育抗日关外战争关内外的救亡运动关内中华民族的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斗争抗战的伟大胜利抗战的伟大胜利抗战胜利的意义原因:腐败的清政府无法领导反侵略战争,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意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5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课程标准及解读:(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教学内容说明:(1)太平天国运动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和局限性金田起义《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的失败(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革命土地革命和工农武装起义红军长征国共合作抗日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二、知识结构:一、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原因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搜刮民族矛盾激化: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加紧侵略自然灾害准备理论准备:西方基督教影响组织准备:创立拜上帝教过程兴起金田起义:爆发永安建制:初建政权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颁布制度:《天朝田亩制度》军事上全盛:北伐、西征、东征后期斗争天京事变原因: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体现:小生产者的狭隘性影响: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提出《资政新篇》失败原因主观:农民阶级局限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意义沉重打击清王朝,加速封建制度的衰弱与崩溃狠狠打击外国侵略者,打破其将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天京保卫战6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成长壮大人民反帝斗争的展开和保路运动兴起兴起革命团体(兴中会)等建立革命思想传播同盟会的建立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结果:起义成功,湖北军政府成立影响: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中华民国成立时间: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元首: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国旗:五色旗《临时约法》法》时间:1912年3月颁布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意义: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丰碑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原因帝国主义的支持革命派的妥协标志: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评价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用: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打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意义: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7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性质:中国近代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共的成立条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阶级基础: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共一大召开:宣告成立(1921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制定革命纲领(1922年7月)意义: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共领导革命的历程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国民革命组织: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形式:北伐战争、工农运动结局: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但最终失败土地革命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组织: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式:全民族抗战结局:全面胜利解放战争战略防御、土地改革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人民当家作主改变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向社会主义过渡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历史的必然选择建立8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课程标准及解读(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教学内容说明:(1)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2)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化大革命”及其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践踏(3)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的提出(4)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谈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1992年会谈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9二、知识结构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背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筹建新中国的准备工作七届主要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中国二中内容确定中国共产党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人民全会站起政治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来了协商内决定国名、国旗、国都,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容通过《共同纲领》,规定国家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10月1日开国大典一届全全国各级人大代表选举与地方各级人大召开——法律和组织基础国人大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开创主要成就: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政治《中华国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新阶人民共和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各级人大;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段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制度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共同纲领》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0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及其历史性转折中共主要内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国内各民族团结;重申“长期共存,互相监点八大督”方针;健全国家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意义: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政成立中央革领导小组——不受中央政治局的约束治全国造反派大夺权,成立新的政权机关——革命委员会建设形成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重大倒退的曲“文化大革命”各级人大和政协停止活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折影响:国家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历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程及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化代化建设上——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其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历十一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