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主要内容一.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二.古经济发展的表现三.古代土地制度的沿革四.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五.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六.古代的经济形态和经济政策七.古代人口迁移八.古代西部开发①新的社会制度或是经济制度的确立;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局面的实现;③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④民族融合的加强;⑤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优良品种的推广;⑦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中原和少数民族融合帮助其封建化;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南迁带去大量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一.历代经济发展原因⑧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提高;)⑨自然环境:适合经济发展(农业、商业)。(比如:交通)(10)对外的政策(11)前代基础上述因素中,对于某一朝代来讲,可能有两种或更多种围素起着作用,要根据某一朝代的实际而定。如西汉经济发展的原因,就是②、③、⑤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二.古经济发展的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发展夏朝:用木制耒耜播种,用石刀、蚌镰收割庄稼。商周:制造和使用青铜器。三国:曹魏马钧发明翻车,用以灌溉、排涝唐朝:创制曲辕犁、筒车。春秋:铁器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牛耕。谷物加工:魏晋: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耕作技术;商周时期粪肥、草木灰肥、绿肥;魏晋深耕细作、粪肥;《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灌溉工程: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开凿了郑国渠,灌溉田地400万亩;唐朝时,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王安石变法期间,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运河工程:秦政府为解决运军粮的困难,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水、漓水;隋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海塘工程:为防止潮汐灾害,五代十国时,吴越在钱塘江边修筑海塘,使万亩水田免于水患。水利兴修功效: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洪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为统一做贡献秦)。古代国家重视水利的兴办,这是与水利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相联系的。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这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同时,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可以扩大运输,加快物资流转,发展商业,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繁荣。调整经济政策秦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三国:蜀国诸葛亮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曹魏重视保护农桑。南北朝;刘宋比较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北魏推行均田制。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农作物引进、推广农作物推广:自南向北商周:种五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唐朝:江南地区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明清: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在明代引进,清代推广;明代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清代的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推广趋势中国古代农产物品种,最初多为粮食作物,后来农副产品增多,最后很多是经济作物,反映了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趋势;农作物种植的推广有南北交流的趋势,以及边疆与内地交流的趋势加强。引进:A西汉:张骞通西域,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核桃传入内地。B明朝中后期: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传入我国。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A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政府开始征收茶税C明清:引进高产粮食作物推广→经济作物发展→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生产区域出现1.经济形态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耕作方式上:以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3.土地制度上: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4.经营方式上: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5.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古代农业的成就和局限A传统农业取得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开垦大量农田,形成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较高的粮食生产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且使之延续和发展。B局限性。首先是传统农业带有极强的保守性;生产单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墨守成现,而且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来保护它们,小农经济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第二,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流动,加之中央集权制和户籍制度的束缚,致使大多数农民安土重迁。这样,新的阶级很难在中国产生。第三,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获量,这使得许多未成年人过早地投入农业劳动而失去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刺激强化了农民早婚早育多育的观念,造成中国古代人口的阶段性高速增长。三.古代土地制度的沿革农之根本在于土地在农业国家,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三.古代土地制度的沿革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2、奴隶社会井田制A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B沿革: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商鞅变法。C内容: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封建土地国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类型。A封建土地国有制:封建政府掌握的土地在封建杜会整个过程中不占主导地位,一般作为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出现危机时的后备补充这种形式,多是在战乱和社会动荡后,国家控制大量无主土地情况下实行的。授田时,对地主土地所有制触动不大,又能使农民获得一定土地,有利于缓和政治矛盾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B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但人数众多,春秋时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没落贵族自己垦种的这部分土地,使他们成为小块土地所有者,成为一家一户的自耕农。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存在这种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构成封建经济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更名田:清朝一度时期的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度。1669年康熙帝宣布明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部分农民获得土地。更名田制的实行,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垦荒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C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②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③作用: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土地兼并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土地兼并是其基本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在封建社会不可能根除土地兼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本身永远无法解开的死结。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封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①原因:1、允许土地买卖是其根源。2、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3、人们观念的影响。4、国家政策的局限性。②影响:政治上,1、削弱中央集权。2、使大批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激化。经济上,1、国家财政收入锐减。2、加剧农民贫困,影响购买力,制约市场的扩大。3、影响人们的观念,将财富用于购买土地,影响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二)近现代的土地制度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地主的土地所有制。2、资产阶级: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平均地权,但未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胜利后,国家用“核定地价”的办法实现土地国有,最后达到“国民共享”的目的。3、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31年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1947年的中国土地大纲。4、建国后:A土改:农民的土地所有制B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C人民公社化,提高公有化程度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土地国有。(三)世界史—关于解决土地问题1、英国:圈地运动2、法国:君主立宪派没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吉伦特派颁布新的土地法,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雅各宾派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第一帝国时期:颁布《民法典》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得到法律上的保障.3、美国:《宅地法》4、日本:明治维新,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5、俄国:1861年改革,高价赎买份地。6、苏俄: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1927年开始农业集体化道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集体农庄)14、据《孟子·藤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这段材料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材料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的井田制B、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C、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D、公田为贵族占有,贵族拥有土地的所有权D17、对于井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井田制实际上是一种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②井田制中的“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有使用权,也有所有权③春秋时期,井田制最终崩溃④商鞅变法标志着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D7.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行“均田制”的基本原因是A大量无主荒地需要国家管理B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收入C许多流民需要安置D保证国家兵源的需要B10、土地兼并与集中,是我国土地私有制的突出特征。宋代的土地兼并尤为突出,主要原因是A宋代实行“以军功行田宅”的制度B采取田庄式生产经营模式C实行“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政策D宋代采取均田和限田的措施C19、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②农民土地所有制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重农抑商思想长期占据统治④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上述土地所有制在中国逐渐消失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A26、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久。”上述言论A.指出了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B四.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1、税种: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苛捐杂税。2、形式: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形式3、沿革:A.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B.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特征: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C两汉:编户制度:概念征税依据四项负担田租轻,人头税和更赋重特征: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D魏晋南北朝:北魏: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E隋唐时期:1、租庸调制(1)沿革:开始于隋,完善结束于唐(2)与前代变化:隋唐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开始征收“庸”;隋与唐不同(3)原因:A、吸取隋亡教训;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因此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4)指导思想:轻徭薄赋(5)作用:保证农时,减轻负担,开垦荒地;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2、两税法:唐中叶产生的两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大

1 / 8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