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①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对象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③内容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2.宗法制①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②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③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子)④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严格的等级制度②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二)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①中央:皇帝制度的创立与三公九卿制②地方: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这套政治制度基本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发展要求,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三)了解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汉朝:刺史制度①目的: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强化皇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②表现: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2、隋唐:三省六部制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作用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三省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①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②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①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②明成祖(永乐帝):设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2、清朝设置军机处①时间:雍正帝②职权: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完全听命于皇帝,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③影响: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有利于民族的融合,④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2)消极影响:①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概述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列强的侵略战争名称时间发动国家结果影响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日本《马关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英法德意奥俄美日《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平等条约的比较: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其他《南京条约》香港岛2100万银元广、厦、福、宁、上(位于福建有两处:厦门、福州)协定关税(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可看出此时列强的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马关条约》台湾2亿两白银沙、重、苏、杭设厂(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丑条约》赔、划、禁、拆、驻(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中国军民的反抗(1)黄海海战: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①英雄人物: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②失败原因: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③结果: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义和团反帝运动①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口号:“扶清灭洋”③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围剿”——“招抚”——“联合列强绞杀”④1900年八国联军从大沽口登陆侵华,直接目的是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⑤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二)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意义,列举凇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1、日本侵华进程①“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张学良的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本不到半年占领了整个东北三省,并成立伪满洲国,东北成为日本的殖民地。②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7、7,日本开始全面侵华2、日军侵华罪行①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市民进行大屠杀,30万人被害。②实施毒气战和细菌战: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背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实验。③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三光”政策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①瓦窑堡会议:1935、12,刚结束长征的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②西安事变:1936、12、12,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转折点)③红军改编: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把在东南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④正式建立: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5、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①凇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1937、8—1937、12,上海及周围地区)②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一一五师参加会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③徐州会战:期间,李宗仁指挥下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6、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①洛川会议:1937、8,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与片面抗战路线的区别:是否依靠和发动群众)②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开展游击战争③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首府:延安)④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华北,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7、抗战胜利的意义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③为新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1、过程①兴起: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②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起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③转折: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④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2、《天朝田亩制度》(1)内容:①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②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每户留足口粮,其余统归圣库③理想社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2)评价:①革命性:突出反映农民要求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②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不切实际,没有真正实行过3、《资政新篇》(1)人物:洪仁玕(2)特点: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3)评价:①先进性:这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②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没有真正实行过(二)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性质: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3、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体现了主权在民和三权分立的原则,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6、历史功绩:①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最直接的结果)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民主共和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最伟大的功绩)③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最深远的影响)(三)概述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认识其在中国民主革命史的地位与作用;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知道中共“一大”、“二大”内容,认识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一.五四运动(1919、5、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经过:两个阶段,两个中心①第一阶段:5月,中心在北京,主力为学生②第二阶段:6月,中心在上海,主力为工人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最能体现运动性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4、结果: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取得初步胜利5、性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6、意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条件①经济条件:一战期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②阶级条件: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③思想条件: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一步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④组织条件:中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2、成立: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①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3、中共“二大”(1922年7月):制定民主革命纲领①内容: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②意义:这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4、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①使中国有了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②中共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使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③中共成立后,放手发动工农群众,为中国革命找到了真正的力量源泉(四)概述国民大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红军长征、解放战争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一、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形成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