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2.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1)中央: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设相、卿士,掌管政务。(2)地方:封侯和伯(方国首领)3.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4.分封制(“封建”指的就是分封制)(1)目的:周武王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2)内容: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3)受封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4)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5)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6)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7)结果: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5.宗法制(可视为政治制度)(1)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2)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规定家族嫡庶关系)(3)最大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皇族到了第五代就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结论:是否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是判断历史进退的依据。有了平民)(4)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6.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制为表,宗法制为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是分封制。7.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宗法制和等级制度,西周还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并六国的原因:(1)春秋战国,战乱频仍,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符合历史潮流。(2)商鞅变法大大增强秦国实力。(3)有效的策略(远交近攻)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特征:皇帝独尊(诏、玺、朕……)皇权至上(阳陵虎符……)皇位世袭(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作用: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4)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监察:秦(御史大夫)汉(刺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御史台)宋(通判)明清(都察院)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5)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3.郡县制:(1)皇帝中央官吏郡(郡守)县(县令/长)乡(三老)里(里正)亭(亭长)特点:中央集权,分工明确。4.作用:积极作用: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于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消极作用:个人专制暴政亡国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2.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三冗”现象,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还有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郡归中央直接管辖中央集权的措施:秦(郡县制)汉(实行郡国并行制,但集权措施是推恩令)唐(节度使)宋(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行政上派文官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设转运使,将地方钱财运至中央)元(行省制度——省制的开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君主专制的演进:汉(中外朝制度)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宋(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元(中书省)决策三公九卿,执行5.君主专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6.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7.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下辖六部:户部管户口、土地和赋税,礼部管科举),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8.朝代制度标准方式汉朝察举制品行地方举荐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评定授官隋唐科举制才学考试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废相原因: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骄恣擅权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2.后果:加强了皇权;皇帝政务繁忙,身心疲惫。3.措施: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4.内阁的出现: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中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明宣宗:票拟权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注意: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5.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利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设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雍正:设军机处。6.军机处:(1)最初目的:西北军务需要(2)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保密性强)(3)职能:上传下达、跪受笔录、承旨遵办(4)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附表1:朝代中央官制地方体制其他夏商设相、卿士封侯、伯确立王位世袭制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确立皇帝制度汉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察举制;刺史制度魏晋形成三省体制九品中正制隋三省六部制确立科举制唐三省六部制节度使宋中书门下(设…)略通判负责监察元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行省制度明废相,权分六部废行中书省,设三司清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