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学案(14)1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预习自学二、本课目标1.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学习重点: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学习难点: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局面出现的原因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改革开放前1)物质生活:建国初,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陈设简单,生活必需品凭票供应,总体水平较低。2)风俗习惯:勤俭节约、①,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改革开放后1)吃:到②年,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的③“”工程丰富了百姓的餐桌2)穿:从单一的款式走向④3)住:农民纷纷兴建新房,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⑤“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买到合适的住房,人均住房面积大大提高。不少人追求具有现代设备、环境优美的舒适住宅。4)风俗习惯:⑥方式多样化,注重⑦、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正逐步形成。表现1)①后西方列强侵入的客观影响2)西方②的影响3)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推动主要原因1)衣:③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④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西服、学生装、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2)食: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等,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3)住:通商口岸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领馆区,建起了⑤或中西合璧的豪宅4)风俗习惯: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⑥“”,并改变传统的⑦;民国初年的“断发易服”还带有⑧的色彩;大城市中婚丧仪式由铺张繁琐愚昧转为⑨;城市农村:仍处于落后、封闭、贫穷的状态,传统风俗,坚若磐石。高一历史必修二学案(14)班级姓名学号组号2三、检测反馈知识点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B.明朝后期C.民国初年D.新中国时期2.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3.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4.“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5.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6.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A.倡导婚姻自由B.反清革命C.全盘西化D.易服、废止缠足7.晚清时期,有人把“断发易服”提高到强国的高度,上书皇帝说:“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该人最有可能属于A.地主阶级洋务派B.地主阶级顽固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8.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9.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知识点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0.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穿着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社会制度的更替B.经济的发展C.思想的解放D.中外交流11.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新变化的是高一历史必修二学案(14)3A.粮食、日用品和副食凭票限量供应B.时装表演成为引导社会衣装新潮流C.城镇居民住上漂亮的单元楼D.科学卫生的饮食习俗正在形成12.生活中有许多说法抹不去的记忆,在我国供给短缺的年代,人们买粮食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粮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粮票只有全国通用粮票,没有地方粮票B.纸币票样上的人物形象通过木刻手法表现C.纸币票样所示的人民币票劵采用我国多民族文字D.粮票同人民币一样在使用,因而是一种货币13.P67【本课测评】——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14.“民以食为天”,从近现代饮食文化的变迁中,可以看出历史发展的轨迹。材料一票证材料二21世纪初的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宝塔(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我国经济的什么特点?(2)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有何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什么?(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新中国成立后饮食变迁中得出的认识。高一历史必修二学案(14)班级姓名学号组号4介绍信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1963年1月10日四、本课要旨五、高考链接1.(2010山东)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3.(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4)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学案(14)答案——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预习自学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①鸦片战争②民主思潮③“洋布”“洋装”④中山装⑤欧式洋房⑥废止缠足⑦婚姻制度⑧反清革命⑨简约文明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①无私奉献②1987③菜篮子④多样化⑤安居⑥休闲⑦环保三、检测反馈1.CBCBA6.DCBAB11AC13.变化表现:(1)衣的方面,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2)食的方面,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3)住的方面,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4)风俗方面,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变化原因:(1)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2)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共产党以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重心。14.(1)特点:生产力低下;计划经济体制;统购统销。(2)变化:由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人们更讲究营养,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人们喜爱。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3)认识:合理的经济政策应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首要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高考链接D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