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包头市东河区教育局教研室闫晓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高耗低效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不当教学活动随意语言训练缺失教学媒介泛滥教学评价模糊阅读教学的出路在何方?紧扣一个中心:语言文字(起点)明确两大目标:语文能力人文素养(落点)了解三条途径:1.练——扎实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2.炼——通过厚重的语言锤炼探寻文字背后的秘密和故事;3.链——通过链接、延伸,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锻造语文的深度与厚度。一、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语感”何为语感《课标》中谈到的语感:“语文课程必须高度重视汉语言文字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和良好语感的培养。”【案例1】1996年高考语文当中的一道试题下列四句话,用的词语完全相同,但强调的重点却不同。其中分别强调“受话人”和“打电话”这件事的一组是:1、他上午在家里是给我打了一次电话。2、他上午是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3、他是上午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4、他上午在家里给我是打了一次电话。A:1、2B:2、3C:1、4D:3、4【案例2】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滩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两个月后测查:第一题:“——”的脸写上合适的词,越多越好第二题:给学生看一幅油画《父亲》,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父亲的那张脸测查结果:班级写出“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能够准确恰当地运用“饱经风霜”来形容父亲脸的六一班19%9%六二班94.5%93%1、语感教学的策略:(1)反复诵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修订版《大纲》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读”与“诵”读:言+卖本义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开口出声念。诵:言+甬诵就是要读得起伏有秩,抑扬顿挫、富有变化。诵读:能够抑扬顿挫、富有变化地,反反复复地出声地读。【案例3】扬科躺在长凳上。屋子前边有一棵樱桃树,燕子正在树上唱歌。姑娘们从地里回来,一路唱着:“啊,在碧绿的草地上——”从小溪那边传来笛子的声音。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树皮做的小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小音乐家扬科》语感教学的策略:(2)潜心会文【案例4】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草船借箭》王崧舟《草船借箭》课例:师:同学们,你们读一读这两句话,你们觉得诸葛亮在笑谁?生:我觉得诸葛亮在笑曹操。他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他在笑诸葛亮的生性多疑。师:体会得不错!你读一读!(读,略)师:这叫什么笑?这叫讽刺地笑、这叫轻蔑地笑。生:我觉得诸葛亮在笑周瑜。他说: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回去把箭交给周瑜。气死你。师:对,体会得不错。你读一读。(读,略)师:这叫什么笑?这叫自信地笑,这叫胜利地笑。诸葛亮在心里说:周瑜,周公瑾,你要跟我斗,还嫩点。生:我觉得诸葛亮在笑鲁肃。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在心里默默地说,鲁肃啊鲁肃,你真是个老实人啊,你到现在还没明白我的用意。于是他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师:这叫什么笑?这叫幽默地笑,这叫宽厚地笑。语感教学的策略:(3)比较品味【案例5】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巴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景阳冈》王崧舟《景阳冈》课例:师:闪可以换成什么?生:可以换成“躲”。师:对可以换成“躲”。真换?不行,不能换。为什么?因为“闪”还有跟“躲”不一样的地方。同学们体会体会,怎么样的躲才可以说是闪。(生读书体会)生:我觉得迅速的躲可以说是闪。师:依据在哪?生:书上说,“说时迟,那是快。”说明当时武松躲得是非常快的。师:对体会得不错!迅速的躲那叫“闪“。生:我认为机灵地躲叫闪。你看,大虫一掀,武松一闪就闪开;大虫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开;大虫扑,武松一闪又闪开了。他躲得非常得机灵。师:对!体会得真好,机灵地躲叫“闪”。生:老师,我认为镇定地躲才叫“闪”。武松面对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他脸不变色心不跳,他镇定自若。没有乱了方寸和阵脚。他非常镇定。正因为他非常镇定,他才能躲得那么及时那么迅速。我认为镇定地躲才叫“闪”。师:你体会得真好的。是的,只有迅速地躲,只有机灵地躲,只有镇定地躲才叫“闪”。2、语感到底“感”什么(1)语意感(2)语情感(3)语像感(1)语音感(1)语意感[案例6]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鸬鹚》(2)语情感[案例7]《地震中的父与子》师:孩子,你把“挖”字读得很重,你体会到了什么。生:我觉得父亲挖得非常艰难,但他不肯放弃。师:那就让我们聚焦这个“挖”字,想象父亲在挖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生:可能会遇到大石块,但救子心切的父亲使劲把它搬开,因为搬开一块就意味着离儿子又近了一步。生:可能到处是玻璃碎片,手和胳膊上血迹斑斑。生:可能又一次余震袭来,刚搬开的铁架又砸倒下来,前功尽弃,父亲还得重头再来。······师:是啊,孩子们,这位父亲就这样艰难的挖着,哪怕随时面临危险、哪怕前功尽弃,也要重头再来,是什么让这位父亲如此坚定?生:是他救出儿子的决心。生:是他坚信他的儿子一定活着。生:是他对儿子的那句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生:是他对儿子的爱。师:是啊,因为爱!因为责任!因为他曾经和儿子说过——生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师: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父亲——生再次读“他挖了8小时······”师:孩子们,36小时是多长时间?生:两天一夜。师:两天一夜啊,孩子们!这么长时间,越挖越没有力气,他挖了8小时,许多人来劝阻他,但他——生接:不肯停下来。师:他挖了12小时,满脸灰尘,双眼已经布满血丝,但他——生接:仍然不肯停下来。师:他挖了24小时,衣服早已破烂不堪,浑身到处都是血迹,他始终不肯停下来,此时已经没人再来阻挡他。师:孩子们,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生:因为这样写更能突出父亲挖的过程非常漫长。生:因为在这36小时中,父亲挖得特别艰难,他忍受了非常巨大的痛苦。生:因为只有这样写,才能让我们感受到父亲一直在坚持挖,没有休息片刻。师:是啊,这样的表达更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执着的父亲。在漫长的36小时中,一个坚定地信念支撑着他,那就是——生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师:让我们感悟着时间的漫长,体会挖掘的艰难,再次走近这位父亲——生读“他挖了8小时······”(读得语速很快)师:读得再慢一些,再体会体会。——生再次体会读“他挖了8小时······”(3)语像感[案例8]《最后一头战象》《乡下人家》[案例9]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着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干粮早就吃光,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背上的枪支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唉!就是在这稀泥地里躺一会儿也好啊!——《草地夜行》(4)语音感[案例10]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搭石》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搭石》排成诗行二、敏锐的语感需要深入、准确的解读文本建议:1.了解文本的背景资料2.反复朗读文本,与初读比较,记下新的收获。3.尝试多侧面、多角度解读文本。4.考虑学生的已知未知、学习兴趣和能力生长点。5.找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6.要关注表达。7.教师要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三、阅读教学的实践途径——三lian1.练:练习、历练(朗读、概括、表达、动笔、听力、思维……)2.炼:锤炼、琢磨(探寻语言背后的秘密)3.链:链接、链条(语文的综合、深度与广度——大语文观的体现)2.炼:锤炼、琢磨(探寻语言背后的秘密)(1)在看似平淡的语言处停留(2)在重复出现的语言处停留(3)在看似矛盾的语言处停留(4)在描写主人公的言行处停留(5)抓住细节,透视内心(6)“得意”兼“得言”3.链:语文的综合、深度与广度——大语文观的体现(1)知人论世链作者(2)链接主人公的其他事例(3)链接他人的读书感受(4)链接其他作品(5)链接读书方法(6)链接原著精彩情节(7)链接生活(8)链接已有阅读经验每课自问:我带着孩子做了什么?培养了孩子哪些能力?提供了哪些优质的精神资源?是否在为他的语文学习奠基?祝愿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迎来自己语文教学的春天谢谢!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