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市域现状(一)市域概况1、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阆中,东忱巴山余脉,西倚剑门雄关,南邻南部,北接苍溪,水流湍急的嘉陵江贯穿南北,自古为“巴蜀要冲”。全市幅员面积1879.8平方公里,聚居着16个民族84.04万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10.82万人。辖23镇48乡(含一回族乡),772个村,6245个村民小组,市治保宁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为巴国别都。秦更元十一年,置阆中县,属巴郡,以嘉陵江境内段古称阆水,治所四面山围,江水绕城三面,城居其中而故名。东汉、晋属巴西郡。南朝宋、齐、梁属北巴西郡。梁曾置南梁州,西魏置隆州,为州郡治。隋开皇三年,因避讳改名阆内县,属巴西郡。唐武德元年复名阆中县,为阆州治。元属保宁路,明、清属保宁府,为路、府治。民国初属嘉陵道,1933年-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置阆中县及阆南县苏维埃政府,属川陕革命根据地。后属第十四行政督察区。建国初属剑阁专区,1953年划入南充专区。后属南充地区。1991年撤县设市,名阆中市。1993年南充撤地建市,阆中市为省辖,由南充市代管。2、地形地貌阆中市地处盆地丘陵北端低山丘陵区,海拔328-889米,东北部马鞍山海拔889米,为最高。地形为东北、西北低山高丘,南面中低丘、中部沿江坝区。中低山、高丘占61%,中丘宽谷占33%,沿江坝区占6%。23、地质构造阆中市位于四川东部地台区、川北台陷。区域地质构造简单,褶皱平缓,出露地层有侏罗系上统及白垩系下统。此外沿嘉陵江两岸有零星第四系分布。4、气象水文阆中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适宜、四季分明、具冬干春旱、盛夏多雨、秋雨绵绵的特点。年均气温16.9℃,无霜期289天,年均降雨量1042.5mm,平均相对湿度76。市区属嘉陵江流域。嘉陵江纵贯南北,东河、西河、构溪河、白溪河四条河流由东西两侧汇入嘉陵江。地表水产水总量为6.23亿立方,人均741立方。5、自然资源阆中地上再生资源丰富,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红苕、棉花、油菜、花生、中药材等,桑、桐、果、林亦颇具发展优势。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刺梨、板栗、棕桐、白蜡、杜仲、半夏、首乌、银花等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达50多种。银杏、红豆树、楠木等10多种树木为珍稀保护品种。常见的野生动物有野兔、獾猪、狐狸、黄鼠狼等禽类、鱼类、蛇类众多,列为保护动物的有中华鲟鱼、江团、金钱豹等。拥有石油、天然气、砂金、铀、食盐、石英砂、磷矿、石膏等多种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砂金、食盐、石英砂均具有投资开发价值,并已部分开采利用。嘉陵江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22.76万千瓦,可开发量12.53万千瓦。6、历史文化及风景旅游资源3阆中市是全省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保存最大最好的古城,祠庙、古塔、楼台、亭阁等古建筑众多,其中张恒侯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根据我国传统风水学而建,文化考古价值极高。市内旅游资源丰富,以人文旅游为主。有省级锦屏山风景名胜区,省级蟠龙山森林公园,以及众多省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区,并赋含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传统产业文化及独有的风水文化。(二)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现价)达到17.7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94元,工农业总产值25.49亿元,其中农业11.42亿元,工业14.07亿元。1、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阆中土质肥沃,气候适宜,物产丰富。粮食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经济作物以中药材、油菜等为主,杜仲、半夏、桑、桐、果颇具发展优势。阆中先后被列入全国长防工程建设试点县、油桐基地县、瘦肉型猪基地县和四川省肉兔生产、棉花生产、蚕丝商品生产、速生林生产等基地县。该市先后建立了各种基地镇、乡56个,其产品产量占全市79%以上。遍布全国各地的13万劳务大军,年收入达2亿多元。1999年,阆中全市粮食总产量达33.0亿吨,蚕茧2380吨,油料1.61亿吨,水果1.6亿吨,乡镇企业总产值19.8亿元。2、工业城市经济已具规模。丝绸、丝毯、时装及工艺品、棉麻纺织、制革及革制品、食品加工及酿造、医药、化工、塑料、玻璃、包装装璜、机械、建材、旅游资源开发等10大系列已发展成为该市支柱产业。4并先后组建了丝绸、地毯、皮革、服装等四大企业集团,出口专厂达16家,年出口交货值8000多万元,有140多个地方产品远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以丝绸为中心的轻工重点发展基地。阆中还拥有全国最大的蚕种场,现已形成育桑、制种、养蚕、缫丝、织绸、印染、丝绸服装等配套生产系列。阆中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阆中银河地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有30多个品种,多次获国家、省级优质奖。在丝绸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阆中皮革、棉纺、机械、化工、服装、酿造等工业比翼齐飞。尤其是皮革工业,被列为四川皮革制品出口基地,年出口皮装30多万件,所生产的系列产品达10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有13个品种曾获省优、部优、国优殊誉,年创汇达9000多万美元。阆中酿醋业历史悠久,历经300多年而不衰的“保宁醋”位居全国四大名醋之列,走出南充市,香飘海内外。3、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建设全市交通不断完善。阆中二级机场正在建设中。国道212阆中段一级路南段已完成,省道302线改造已开始动工。能源建设方面,220千伏变电站已安装调试,天然气进入国家管网,农村沼气新建2000口。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配套成龙,拥有四所大专院校,各级学校900余所。设有医疗卫生机构142个。市广播电视覆盖全市。二、城市现状(一)自然地理概况5阆中市区位于市域中北部的嘉陵江沿岸,由位于嘉陵江北岸的保宁镇、南岸的江南镇及七里镇三片组成,嘉陵江呈“U”字形绕老城而过,城北有绵延起伏的盘龙山,城南有锦屏山、东山相峙而立,是一座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完美体现建筑风水理论的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城区北距广元180公里,南距通江、南江、巴中200多公里,西北至剑阁120公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山峙水绕的城池,自古为金牛道、米仓道之交汇处,常为地方军政大员驻守之所、兵家攻守必争之地。历来是川北政治、经济、军事重镇。现有212国道及省道302公路经过城区,阆中距南充市120公里,距成都市340公里。(二)城市历史沿革及历史文化名城1、历史沿革阆中,自古以来就是川北重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建县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古代曾是巴人活动中心。战国时为巴国别都,西汉时为我国天文学研究中心,三国时为蜀巴西太守张飞驻守之地,唐宋时更是人才辈出。《华阳国志》云:“巴有将、蜀有权”,而古城阆中,则将相兼而有之。阆中历史上既是陕、甘、青、鄂、京等地的商品集散场所,又是进退咸宜的兵家必争之地,有“前控六路之师,后据西蜀之栗,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的战略地位。自公元前314年秦置县以后,至清末,阆中为县治、郡治、州治或军治、府治、道治,清初曾为四川临时省治。历经朝代更迭,留下了这座唐宋风貌的历史古城,成为巴蜀的重要文化名都。1984年,阆中列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古城,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2、历史文化名城综述阆中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融于城市众多的自然及人文景观,构成了城市独特的格局与风貌。(1)古巴蜀政治、军事重镇古代阆中为强悍勇武的巴人活动中心,战国时期为巴国国都,阆中北忱秦岭,依栈道、剑门关天险,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阆中水陆交通便利,为川、陕、甘、鄂的交通要道。陆路,古代巴蜀去长安、北京的金牛道、米仓道都在阆中交汇。水路,逆嘉陵江而上可达广元、碧口,顺嘉陵江而下,可达南充、重庆、菱巫荆襄和上海。可谓“北边秦陇,南接巫菱,北通云栈,东西连成都,制其中,权左提右,若网之中纲”。阆中古城地势险要,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山水环绕。三面江水形成自然天险,四合群山构成天然屏障。易守难攻,一将挡关、万夫莫开。蜀汉张飞坐镇阆中七年之久,利用瓦口关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断岩绝壁的天然险阻屯田戌边以拒魏兵。唐太宗遣其弟鲁王灵菱、滕王元婴先后出镇阆中。宋太宗淳化五年李顺、明福宗时兰延瑞、清白莲教等起义军均鏖战于阆中城或其境内。清兵入川时曾立省会于阆中达十七年。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五年中国工农红军转战于阆中,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阆中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均在阆中设置郡、道、州、府,成为历代政治、军事中心,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从而演变成川北战略要地。(2)古代民间天文学研究中心远在我国汉代,阆中就成为我国民间天文学研究中心。西汉《太初历》、“浑天说”的创造者阆中人落下闳,利用观测手段,对天象进7行不断观测,以实际观测对历法进行检验,创造了我国以实际观测手段来解决理论问题的科学方法,为后人研究治学的楷模。天文学世家的任文孙、任文公以及祖孙三代天文学家周舒、周群、周巨都是阆中人,在此从事天文观测与潜心研究,并将天文学用于军事。唐代著名天文学家袁天罡、李淳风也曾在此研究天文学,发表了不少著名的天文学著作。城北盘龙山至今留有古观星台遗址、天宫院及袁天罡、李淳风墓等古迹。(3)人才辈出之乡,文人雅士荟萃之地灵秀的山水,孕育和造就了众多的英才,优美的自然环境云集了各方的文人墨客,阆中可谓人杰地灵。秦末的范目,协助刘帮还定三秦,被封为慈乡侯。蜀汉名将马忠、抗金名将张宪均留下了动人的史事。唐德宗时尹枢、尹极兄弟,均先后中状元,时人羡称“梧桐双凤”。北宋谏议大夫陈省年,其子尧叟、尧佐、尧咨三人,两状元一进士,又先后为相为将,父子同朝,一门显贵,故阆中古城将相兼而有之。这些活跃在中国历史上的阆中人为历史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历代文人雅士漫游阆中的有杜甫、元稹、陆游、文同、黄庭坚、苏东坡、张之洞等,他们曾先后登临阆中古城,写下了不少潇洒飘逸的诗篇。可谓“阆中胜事可肠”。(4)独具特色的古城风貌古城阆中的城址是唐代两位天文学大师李淳风、袁天罡按照典型的“天人合一”等风水理论布局的。宋代陆游参观城南锦屏山时称赞阆中城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写下了“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廊如丹青”的诗句。目前阆中仍有五分之一的街道保持着唐宋时代的风貌,古朴典雅,别具一格,且有耐人8寻味的美感和引人入胜的魅力。阆中古城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依托险峻、雄踞要道,形成古城天然屏障。这正是古人选择城址的成功所在。古城与隔江相望的锦屏山相对,清澈的嘉陵江水西、南、东三面环绕。构成了“三面江光抱城廊,四面山势锁烟霞”的自然景色。城市布局严谨,利用自然地理条件、科学布局城池。根据南低北高的地形,在布局上,西北面布置宗祠官署,东北为军事要塞。官署和军营占据城池较高地势为制高点,居高临下,控制全城,有利防守。城南临江,布置商业和居住区,便于通商和居住起居方便,显示了封建社会的经理与文化的社会形态。街道结合地势而安排,东西走向街道多而长,南北走向街道少而短,不仅减少了土石方量,又满足了好的朝向。从而使建筑高低错落,层次丰富,视野开阔,通风良好,日照明朗,家家户户都能观尝锦屏山的自然风光,真可谓“处处轩窗对锦屏”。从而将“阆中城南天下稀”的锦屏山组织到城市中来,达到了山、水、城融为一体的效果。几千年来,中国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建筑独立地发展着,而阆中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同时,按照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同时又吸收各方面有益的经验而不断革新。现有的古建筑虽因修建年代不同而有许多变化,但其基本格调仍非常统一。如果说连续性、独立性和变化性构成了中国古建筑发展的基本特点,那么阆中现有的古建筑则是这一特点的充分体现,达到了完善的艺术造型,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天际轮廓线。阆中古建筑根据城市规划基本格局、结合自然条件、空间环境,以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空间抑扬闭合、对景、错景、障景等手法,使每个院落以致单栋建筑都成为整个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阆中古建筑是一部石木结构的史诗,是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扬9民族传统文化都有重要价值。(5)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色阆中风光秀丽,自古有“阆苑仙境”之称。东有灵山、文成山、云台山、白塔山及东山园林,山峰峭拔,气势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