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复习资料一、地球在宇宙中识记1、天体的类型名称: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2、最基本的天体:恒星、星云3、太阳系的组成:太阳是中心天体,八颗行星、矮行星和众多的太阳系小天体等围绕太阳运动,构成太阳系4、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5、太阳大气三层次名称(有里——外):光球、色球、日冕6、太阳大气三层次温度、厚度、亮度比较:光→色→日越来越高越来越厚越来越暗7、太阳大气三层次主要太阳活动、标志、周期、太阳活动的影响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珥日冕:太阳风标志:太阳黑子与耀斑是太阳活动主要标志周期:太阳活动以11年为一个周期;影响: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抛射的大量带电粒子流会影响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太阳活动异常会使全球天气与气候异常;太阳活动剧烈时,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理解1、主要天体的基本特征: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其主要组成物质是氢和氦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呈云雾状的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是氢。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运行特征:太阳系八颗行星都运行在地球公转轨道面附近,具有共面性;所有行星的公转方向都与地球的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具有同向性;除水星外,其他行星的偏心率都比较小,具有近圆性。4、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特征:类地行星:(水、金、地、火)质量小,平均密度大,中心有铁核,有固态的表壳巨行星:(木、土)平均密度小,主要由氢、氦、氖等元素构成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在八颗行星中离太阳最远5、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液态水的存在地球自身条件地球的体积与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昼夜和季节更替节奏适中宇宙条件———地球处在稳定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二、月球对地球的意义:夜晚的照明;农历制定的依据;产生了潮汐。识记1、月球表面的环境特征引力小,不足以吸引大气和水,只在两极有固态水。表面大气压力极小表面的温差大表面起伏不平:高原、山脉(环形山)、平原和盆地组成2、月球自转、公转方向、周期月球自转、公转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恒星月:公转周期27.32日(月球绕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朔望月:平均时间为29.53日(月相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的一个循环周期)3、月相名称、对应日期新月(朔):农历初一上弦月:农历初七、八满月(望):农历十五下弦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4、大潮、小潮出现的农历日期大潮:初一、十五小潮:初七(初八)、二十二(二十三)理解1、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出现规律新月:6:00~18:00(午)上弦月:12:00~24:00(昏)满月:18:00~6:00(子)下弦月:24:00~12:00(晨)2、日食、月食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日食:地—月—日成一直线(月球在地球与太阳之间)月食:月—地—日成一直线(地球在月球与太阳之间)3、大潮、小潮对应的月相:大潮对应月相:满月、新月小潮对应月相:上弦月、下弦月三、地球运动1、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自转概念: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公转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是一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20秒)——真正周期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自转、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2、国际日期变更线经度、规则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东12区比西12区早一天。由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少一天:由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增加一天。3、南北半球地球自转偏向:南半球地球自转偏向左(顺着运动方向)北半球地球自转偏向右(顺着运动方向)赤道上不偏向4、黄赤交角概念:地球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5、两分两至日名称、日期、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3月21日春分日,6月22日夏至日,9月23日秋分日,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春分日(下图A点),赤道夏至日(下图B点),北纬23度26’(北回归线)秋分日(下图C点),赤道冬至日(下图D点),南纬23度26’(南回归线)理解1、恒星日、太阳日概念恒星日::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照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叫做恒星日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点,一日的时间长度为24时,叫做太阳日。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角速度线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两极地区线速度为零。角速度: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其他各地均为每小时15度。3、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是东经120°经线的地方时,而不是北京的地方时。4、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6月22日太阳直射北纬23°26’(北回归线);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纬23°26’(南回归线);以后,太阳直射点北返;次年3月21日太阳再次直射赤道5、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就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而言,在任何地区,当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小时,其正午太阳高度就达到当地全年中的最大值;当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时,其正午太阳高度就达到当地全年中的最小值。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纬度带,每年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中的最大值;每年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中的最小值。在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纬度带,情况正好相反。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每年太阳直射两次,有两次最大值。6、两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就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而言,在任何时间,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上为90°,并从直射点纬度处向南北两侧降低。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7天文四季的划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四、岩石圈和地貌识记:1、六大板块: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2、震源:通常把地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中:震源在震中的垂直投影位置叫震中。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与震中之间的距离叫震中距。3、两大地震带的名称:(1)环太平洋地震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4、三大类型岩石名称: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5、(1)花岗岩:侵入岩。(2)玄武岩:喷出岩。(3)大理岩:变质岩。(4)石灰岩:化学类沉积岩。6、地壳中含量前三的元素:氧、硅、铝。7、主要地貌类型名称: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理解:1、(1)板块的消亡边界:——海沟当洋壳板块与大陆板块相遇,因前者的岩石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一般会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叫俯冲带或洋壳板块的消亡带。在俯冲带往往形成海沟,是海洋中最深也是最活跃的地方。举例:○1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2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3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北部的交界处○4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非处○5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6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南部的交界处○7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2)板块的生长边界:——海岭举例:○1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2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3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4非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5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6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在地图左上角)2、地震波横波、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地震发生时从震源处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其中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纵波比横波传播快)3、震级、烈度的区别、联系:(1)区别: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则不一样。(2)联系:地震的震级越大,震源越浅,受影响地区的烈度越大。4、烈度影响因素:(1)离震中的距离;(2)地质构造;(3)地面建筑(4)震级的大小5、三大类型岩石的主要特征:岩浆岩:侵入岩的矿物晶体颗粒较粗;喷出岩矿物晶体颗粒细小,岩石中多气孔。岩浆岩是岩石圈的主体。沉积岩: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并保存有动植物的化石。沉积岩是构成地壳表层的主要岩石。变质岩:岩性致密,密度较大,颗粒定向排列,具有片理构造。6、侵入岩、喷出岩特征:(1)侵入岩在距地表相当深的地方开始凝结的称为侵入岩。侵入岩由于是岩浆在地壳中冷凝结晶成岩,冷却十分缓慢,因而矿物晶粒较粗,如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可以轻易用肉眼分辨。(2)喷出岩喷出地表或在地表附近凝结的称为喷出岩。岩浆在地表迅速冷却凝结,没有充足时间结晶,往往形成致密的、用肉眼无法辨认其矿物颗粒的隐晶质结构,有气孔构造。如玄武岩。7、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区:世界上的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石灰岩地区,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尤以西南各省区最为突出。8、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主要原因:我国黄土高原是由从西北荒漠地区吹扬过来的粉尘物质堆积而成的,而且在流水的侵蚀下,原始堆积形成的平坦表面被沟谷切割,形成塬、梁、峁五、大气圈识记1、大气圈的物质组成: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微小尘埃组成的混合物2、大气垂直分层各层的名称:散逸层、热层(电离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3、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极地高气压带分布于两极地区、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布于北纬60°附近、中纬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于北纬30°附近、低纬信风带、赤道低气压带分布于赤道地区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洲巴西等地热带季风气候:在北纬10°至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西岸,如非洲大沙漠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位于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南岸地中海气候:位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陆东部35°~55°之间,如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如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苔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冰原气候: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内陆地区5、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氟利昂、对流层臭氧理解1、对流层、平流层的主要特征:对流层:水汽、杂质多,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气垂直对流运动显著具有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厚度因纬度和季节的不用而不同,热带较厚,寒带较薄,夏季较厚,冬季较薄;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升,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臭氧层,天气晴朗,能见度高,最佳航空层2、大气圈的保护作用:防弹衣—免遭其他星体的撞击;遮阳伞—地球生命免遭强烈辐射;保温被—不至于昼夜温差过大;防止水分的逃逸3、冷热不均形成的热力环流:地表冷热不均——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或受冷收缩下沉——大气垂直运动——同一高度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4、气压带、风带形成、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5、行星风系对全球水热分布的意义:在高气压带,气流以下沉为主,水汽难以冷凝形成降水,是地球表面降水较少的纬度带。在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云致雨,是地球上降水较多的区域。在终年受西风控制的地区,形成终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气压带和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带,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