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文献综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运动心理学文献综述前言运动心理学(Sport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体育科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早期主要研究运动员个性、唤醒、焦虑与运动成绩的关系,运动认知过程等基础理论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仅研究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各国日益重视运动心理学的实践和应用问题。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收录第十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大会211篇论文及著作,排除2篇重复文章,共209篇,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将其主要划分为竞技体育心理学、体育教育心理学、体育锻炼心理学三大类,其中竞技体育心理学89篇,占总数的47.4%,体育锻炼心理学42篇,占总数的20.1%,体育教育心理学49篇,占总数的23.4%,其他方面相关文章29篇,占总数的13.9%(详见表1),下面将对各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做相关陈述。表11.1竞技体育心理学研究现状从本届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来看,竞技体育心理学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运动心理基本理论、运动技能学习、运动员心理选材、运动心理研究方法、运动心理咨询与训练、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心理特征、运动动机和体育社会心理等方面。孙国晓在《移动目标任务中竞赛压力干扰注意控制》中指出:综合操作成绩、努力程度和4个注意控制指标,移动目标任务中,竞赛压力未必影响成绩,但降低加工效能、干扰注意控制的假设得到了大部分结果的支持。宋湘勤在《自我谈话法对运动心理训练的作用》中指出:自我谈话法可降低2运动员比赛时的紧张、焦虑,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与运动表现。周基营在《自我损耗与成败信息对操作表现的影响》中提出:面对成功信息组的反应时显著快于面对失败信息组。损耗水平和成败信息共同影响操作表现,增加自我控制可以减少失败信息对后续操作表现的影响,在自控损耗的情况下,观看与任务相关的成功信息有利于后续操作的表现。压力条件下,损耗任务后,奖励提示提高反应的速度,而惩罚提示有助于提高反应的正确率。吕小军在《正念训练对大学生运动表现提高的实证研究》中提出:正念组被试在经过七周正念训练之后,其在正念技能、心理韧性、心理流畅性以及飞镖水平上都显著优于对照组被试。这一结果证明了正念训练的有效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正念训练的中国化成果提供了实证性的证据支撑。刘运洲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降低赛前焦虑的应用研究》中指出:将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干预手段,在运动员右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施加1Hz,80%RMT,1500次rTMS(持续10秒间隔2秒),能够有效地降低赛前焦虑。胡咏梅在《角色书信疗法对青少年运动员竞技运动人际关系的影响》中指出:角色书信疗法能有效促进运动员自我和谐状态的建立,角色书信疗法对提高运动员训练满意度有一定作用,角色书信疗法在调节运动员与教练和同伴人际关系有一定效果。邢苏晅在《高水平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控制的实验研究》中得出:实验前,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处于中等偏上的程度,躯体状态焦虑处于中等程度。经过一段时间的音乐放松训练,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分数、躯体状态焦虑分数均有所下降,前者处于中等程度,后者处于中等偏下程度,而状态自信心分数则相对提高,处于偏高状态。再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3项指标均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可认为音乐放松训练对高水平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的控制产生了影响。张哲在《运动员比赛“迷信”行为的特征、原因及影响》中指出:运动员利用“迷信”行为给予自身积极暗示,有助于比赛发挥;而当不能实施“迷信”行为时则会主动调整自身状态,以便达到较好的心理状态。综上文献资料可以看出,竞技体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谈话、自我3损耗、正念训练、表象训练、赛前焦虑等层面,都是通过对运动员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或分析,调整心态或训练方式、内容,从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1.2体育教育心理学研究现状在体育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体育教育心理基本理论、运动技能学习、体育教育中的学生心理、体育教育中的教师心理、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体育教学与个体心理发展等方面。谢勤在《超重大学生渐增负荷运动感情反应变化的个体差异研究》中指出:超重大学男生有氧向无氧过渡的拐点感情急剧消极变化,低于乳酸阈强度呈现同质积极感情反应,乳酸阈强度感情反应出现变异,高于乳酸阈强度呈现同质消极感情反应,结果支持以往假设。强度偏好与低于乳酸阈强度的感情反应相关,不支持Ekkekakis等观点,强度忍耐与高于乳酸阈强度的感情反应相关,支持以往研究。全海英在《角色游戏对幼儿感知运动能力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中指出:(1)角色游戏可以有效的促进3—6岁幼儿的手眼/脚眼协调能力、身体支配和控制能力、大肌肉运动能力、非大肌肉运动能力的发展。(2)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形式开展的体育活动,对幼儿感知运动能力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牛娜娜在《青少年体育暴力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中提出:(1)青少年体育暴力主要风险源包括:环境风险、人员风险和管理风险三类。(2)构建青少年体育暴力风险管理体系,将青少年体育暴力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陈爱国在《不同运动持续时间对小学生执行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得出:篮球运动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执行功能,但效果与运动持续时间有关;30分钟篮球运动训练对小学生执行功能改善效果最好。徐霞在《青少年体育运动期望和价值感影响体育参与的作用机制—家庭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中指出:青少年体育运动期望与价值感对体育参与行为的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受家庭社会资本的调节。李京诚在《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体育学习动机研究综述》中指出:任务气氛的教学环境对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影响明显优于表现气氛的教学环境;能力感、自主感和归属感是影响体育学习兴趣和努力感的中介变量;学生的自主性支持感和自主、能力、关系需要均可正向预测体育锻炼和主观活力;基本心理需要4在自主支持感与身体自尊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而身体自尊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生活满意感关系间也起部分中介作用。陈福亮在《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学校体育课情境下的初步检验》中指出:学生在体育课上知觉到老师提供的自主支持感能预测3种心理需要的满足情况,而心理需要满足可预测学生体育课锻炼动机,其中以能力需要满足预测效果最为明显;体育课锻炼动机对学生课外锻炼行为、锻炼意向及情绪体验也有预测作用。研究为自我决定理论和Vallerand提出的模型提供了部分支持,自我决定理论为研究者解释学生在强调合作和自主探究的体育课中锻炼动机更趋向内化和获得更多锻炼心理效益的现象提供了一种新视角。阎手扶在《运用SNIRS技术对力竭性运动后普通大学生执行控制能力影响的初步研究》中提出:在一致性刺激条件下。一次性力竭性运动可激活12、16和21通道,对其他通道无作用,而在不一致性条件下,所有通道均未被激活,但HbO2却表现出运动后较运动前上升的态势而HHb正相反,说明运动后大脑激活程度高于运动前,运动可提高大脑兴奋性。综合以上体育教育心理学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当前对其研究主要从运动中的心理动机、心理表现逐渐向执行功能、价值判断与影响层面发展的趋势。研究对象由传统的青年学生转向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学习者、工作者等。1.3体育锻炼心理学研究现状从学术会议论文情况来看,体育锻炼心理学研究的主题相对集中,主要包括锻炼心理基本理论、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认知效益、情绪效益、心理健康等方面。马国义在《舞蹈心理治疗模式组合健身操对退休老年人心理干预影响的研究》中指出:以舞蹈心理治疗模式设计的组合健身操舞运动方案,融合民族舞蹈、健美操、节奏体语和健身瑜伽等舞蹈的特点,再依据舞蹈治疗的原则指导健身活动,可以做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改善刚退休老年人的人际关系,并通过自我效能途径,提高自我主观幸福感,从而实现对老年人心理干预的目标。黄蓉在《身体锻炼对女性印象形成的影响》中指出:(1)参加适量的身体锻炼的女性形象比不参加锻炼的好;(2)参加过量身体锻炼比参加少量身体锻炼的女性形象好;(3)自身身体锻炼天赋不高但后天十分努力的人比具有身体锻5炼天赋的人更认为天赋不足但后天十分努力的女性形象更好。金鑫虹在《肌肉上瘾高分倾向成年男性的身体信息注意偏向》中指出:(1)肌肉上瘾高分倾向成年男性存在身体信息的注意偏向;(2)肌肉上瘾高分倾向成年男性对于肌肉强壮图片的注意偏向时间进程为警觉(定向偏向、加速探测)——维持模式(最初维持),对肌肉瘦弱图片的注意偏向时间进程特点为早期的注意定向偏向。杨剑在《基于体育锻炼的阶段变化模型干预对肥胖小学生自我效能、自尊及体重影响的研究》中指出:(1)基于体育锻炼的TTM较长时间干预能够有效提高肥胖小学生的自我效能,增强其锻炼意识,强化其通过不同阶段锻炼意识和对策的提高、改进,使其控制体重的坚持性、任性增加,有利于肥胖小学生控制体重和心理健康发展。(2)长时间的TTM干预能够有效提升肥胖小学生的自尊水平,使其对体重控制持有更为正确的心态,做事情更加自信、积极,促使其身心朝向良心循环发展。(3)体育锻炼的阶段变化理论模型干预可以使肥胖小学生的体重控制有一定的下强趋势,向良性趋势发展。在TTM干预的体质控制影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延长干预时间,以查看其更为显著的效果。张连成在《体育锻炼提高身体自我概念的机制》中指出:身体锻炼之所以能够提高身体自我概念,其机制在于身体锻炼可以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降低社会体格焦虑以及缩小理想与现实身体自我差异,进而促进身体自我概念的提高。三者结合起来很好的解释了体育锻炼提高身体自我概念的机制问题。张禹在《轮椅健身术对中度下肢残疾或功能丧失者心境状态的影响》中指出:锻炼的即刻效益可以改善心境,降低紧张,而长期锻炼与身体自我良好感有关并对焦虑和抑郁的治疗有积极作用。轮椅健身术6个月的锻炼属于长期锻炼,也改善了抑郁心境状态。徐畅在《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对女性老年人抑制能力影响的PERP》中指出:(1)高度活跃体力活动组老年人的行为反应优势,与长期高度活跃体力活动提升了老年人在冲突环境中识别靶刺激与非靶刺激的速度有关。(2)高度活跃体力活动组老年人的抑制控制能力更强,主要表现在其快速的冲突信息识别、合理的注意资源分配和高效的抑制加工过程。综上文献资料得出,体育锻炼心理学正处于从最初以基础理论研究向更多地6以科学实践为方向的转变,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心境状态、自我概念、自尊、抑制能力等层面。除了运动心理学以上三大领域,学者还对其他层面展开部分研究,例如:体育道德、体育彩民、运动与网络成瘾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心理调节或心理干预,能够发挥运动心理学的积极效益,对运动领域乃至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小结综上文献资料的分析与研究,可以看出:1、从内容上看,竞技体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谈话、自我损耗、正念训练、表象训练、赛前焦虑等层面,主要有行为矫正和认知矫正;体育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心理动机、心理表现执行功能、价值判断与影响层面体育锻炼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身体锻炼与情绪的改善、身体锻炼对自我概念的影响、身体锻炼与认识功能的关系以及身体锻炼产生心理效益的机制等层面,主要探讨长期身体锻炼与一次性身体活动的情绪效以及如何才能使身体锻炼产生良好的心理效益问题。其主要意义在于研究锻炼对健康人心理特征的影响、长期体育锻炼对患者心理疾病的治疗作用、体育锻炼促进心理的机制等。2、发展趋势上看,其研究主要呈现三大特点:(1)从描述性和预测性研究转向干预性和控制性研究(2)从传统的个性评估转向行为评估(3)研究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3、研究领域上看,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将由竞技运动领域转向竞技运动领域和以与健康相关为中心点的学校体育领域和大众健身领域;研究对象从传统的运动员向广大运动参与者和一般群体过渡。参考文献[1]第十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Z].2014[2]陈作松,陈红.国际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