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生理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它是从实用运动生理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技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基础理论的应用学科.2.ATP:体内能量的直接来源,它由一个大分子的腺苷和三个磷酸根组成,故称三磷酸腺苷.3.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中被分解的过程.4.吸收:是指食物中的某些成分或消化后的产物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吸收的条件主要与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关:①小肠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和相适应的结构②食物在小肠内移动得慢且停留时间长③食物在小肠内基本完成了最终的消化过程.5.能量统一体:运动生理学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整体,成为能量统一体.能量统一体在实践中的应用意义:①着重发展起主要作用的供能系统②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6.肌管系统: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它们实际是由功能不同的两组独立的管道系统所组成.分别是横管系统(T管)和纵管系统(L管).7.动作电位: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会出现迅速可逆性波动,这种可逆性的迅速变化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8.静息电位: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生理学上讲静息时膜内外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为膜的极化.在一定条件下细胞受到刺激,其膜的极化状态就可能发生改变.如膜内的电位负值减少,称为去极化.相反,如膜内电位负值增大,称为超极化.膜去极化后,又恢复到安静时的极化状态,则称复极化.9.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那些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10.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11.位觉: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动和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觉,称为位觉.位觉的产生机制:①重力及直线正负加速度的产生机制②旋转运动的产生机制.12.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这种反射称为状态反射.13.翻正反射: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味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14.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收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这种反射被称为牵张反射.15.内分泌:是由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所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系统.其特点:数量少,作用大.16.激素: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17.应急反应:通常将机体遭遇紧急情况时紧急动员交感-肾上腺素系统功能的过程称为应急反应.其特点是:心率加快、呼吸加深、皮肤出汗并变白、竖毛肌收缩等.18.自动节律性:是指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正常情况下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部位,称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19.时间肺活量:即在一次尽力吸气之后,用力并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计算第1秒、2秒、3秒末的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20.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气量为肺活量。其为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肺活量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气技能指标之一。21.肺换气: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2和CO2的交换。22.体适能:是指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23.运动处方:是健身活动者进行身体活动的指导性条款。它是根据参加活动者的体适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处方形式确定其活动强度、时间、频率和活动形式,这如同临床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开出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用量的处方一样,故称运动处方.24.有氧适能:是指人体摄取、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有氧适能的生理学基础:(1)氧的摄取和运输能力:①肺的通气能力②血液的载氧能力③心脏的泵血能力④动脉血管对血液的再分配能力。25.需氧量:是指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26.吸氧量: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吸氧量。27.氧亏:人在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吸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氧亏。28.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29.乳酸阈:在有氧功能的渐增负荷运动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时的值接近,但是,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会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称为乳酸阈。30.免疫:是指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并排除“非己”成分以保持机体安全的一种生理功能。31.运动性免疫抑制:在长期的大强度运动训练的影响下,机体免疫系统可出现明显的免疫供能抑制现象,表现为免疫功能降低,对感染性疾病的易感率上升,所以,将这种由于运动所诱发的免疫功能降低现象称作运动性免疫抑制。32.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33.极点: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不想再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极点。34.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不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技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35.运动性疲劳:是人体在进行连续多次的大负荷运动,机体不能在“预定和或特定”时间、空间里重新建立适应性平衡的,复杂的机能变化过程。36.超量恢复: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37.强力手段:是指一切不通过运动训练来提高运动成绩的措施或方法,统称为运动训练的强力(或辅助)手段。38.兴奋剂:一切运动训练和正常的营养方法以外的,旨在提高体能和运动成绩的人工合成的物质与特殊手段,统称为兴奋剂。39.体温调节:在人体体温调节系统的调控下,通过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以实现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以适应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40.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人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41.运动性心脏肥大:是运动心脏的主要形态特征,可发生在左、右心室和心房,但以左心室肥大为主。耐力项目运动员的这种心脏肥大,称离心性肥大,力量项目运动员的肥大主要以心室壁的增厚为主,这种肥大又称向心性肥大。42.运动型蛋白尿:健康人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仅含微量的蛋白质,常规方法检测不出来,被视为尿蛋白阴性;但在剧烈运动或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尿中会出现大量蛋白质,即尿蛋白阳性,经一定时间休息后,尿蛋白自行消失。这种健康疼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或暂时性的蛋白尿称为运动型蛋白尿。43.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44.生物节律:生物体内的各种功能活动常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如果这种变化按一定时间重复出现周而复始,则称为节律性变化,而这类变化的节律就称为生物节律。生物节律的构成包括两方面:①生物固有节律,即生物体本身具有的内在节律②生物节律受到自然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而能力与环境同步。45.重力性休克:在较长时间剧烈运动结束时,如果骤然停止并站立不动,由于肌肉泵消失,加上重力作用,会使大量静脉血沉积于下肢的骨骼肌中,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迅速下降,事脑部暂时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这种现象称为重力性休克。46.肌梭:是一种高度特化的感受器,长约10毫米,直径约为100微米,型呈梭状,其末端附着在骨骼肌的结缔组织中,与梭外肌纤维平行排列.47.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所排出的血量称为每份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血管壁的侧压力.48.腱器官:是长约1毫米,直径0.1毫米的囊状结构,位于肌纤维和肌腱的连接部位,与骨骼肌呈串联式排列的一种张力感受器.49.运动后力竭:是指运动性疲劳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机体衰损的表现.50.肌肉力量:机体依靠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通常按照其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分为:最大肌肉力量、快速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51.脊髓反射:人们把那些潜伏期短活动形式固定,只需外周传入和脊髓参与的反射活动称为脊髓反射。52.心指数:人在静息时的心输出量与体重和身高均不成正比。而与体表面积成正比以每平方体表面积计算出的心排出量,称为心指数。53.心力贮备: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贮备,称为心汞功能贮备,简称心力贮备。54.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射血分数。55.氧利用率:每升动脉血液流经过组织时,释放出的○2量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称为氧利用率。56.碱储备:血浆内的缓冲物质包括NaHC3/H2CO3、Na-蛋白质/H-蛋白质、Na2HPO4/NaH2PO4三个主要缓冲对其中以NaHC3/H2CO3最为重要,通常把每100毫米血浆中含有的碳酸氢钠量称为碱储备。57.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平均直径为7.5微米,呈双凹圆盘状。58.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59.感觉概述:人和动物的体表或组织内部存在着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所形成的刺激结构和装置,称为感受器。不同的感受器的结构各异,因此感受模态种类众多。每一中模态虽具有各自特殊的感受器官,但其运转机制却有共同之处。一种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到引起感觉需要经过3种相互联系的组构水平才能引起清晰的感觉,即:①感受器水平②感觉环路和神经通路③中枢神经的整合。60.前庭反应: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发射性地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眼震颤以及自主功能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眩晕出冷汗等现象,这些改变成为是前庭反应。61.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叫压强。62.本体感受器:肌梭和腱器官。肌梭,几乎存在于所以的骨骼肌内,特别集中在那些执行精细运动的肌肉中,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感受器。每个肌梭都有3个主要成分:①一组特化的梭内肌纤维,它的中央是不收缩的②有初级、次级两类感觉末梢③小直径的r传出纤维。63.小脑:有皮质、白质和深部三对小脑核组成。按其功能也可将分为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质小脑三个部分。前庭小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躯体和平衡眼球运动;脊髓小脑的功能是调节正在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助大脑皮质对随意运动适时的控制;皮质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64.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细肌丝至少有三种蛋白分子组成。一种是肌动蛋白,构成细肌丝的主体另两种蛋白分别称为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65.热服习:在热环境下持续重复训练,可逐步提高人体克服热疲劳和中暑的能力,这个过程称作热服习。简答与论述1.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答:大量研究证明,神经、肌肉的细胞膜上都有Na+通道和K+通道,静息时膜主要表现K+通道的部分开放,即对K+有通透性,于是,膜内高浓度的K+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向膜外扩散,而膜内的负离子大多数外大分子有机磷酸和蛋白质的离子,它们不能随K+外流。K+外流的结果使膜外聚集较多的正离子,膜内侧为较多的负离子,形成膜两侧的电位差,其极性为膜外为正,膜内为负。这种电位差又阻止K+进一步的外流。当膜内外电位差达到某一临界点时,膜的K+净通量为零,膜两侧形成了K+的平衡电位,这种K+的平衡电位相当于膜的静息电位。可见,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和K+的外流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