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企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一、国外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国外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经历着这样的一般发展历程:从早期的以成本和利润为中心,到此后的以投资报酬率和现金流量为中心,直至进一步发展为以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纵观其发展历程有如下几个特点:1.民间的强力推动与指标体系的多样化。民间管理咨询师和行业组织是推动西方国家企业财务评价体系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源泉。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发展动力来自于企业管理实践的需要。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管理实践,促使其民间的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从而创立了满足自身要求的企业财务评价体系。西方国家的企业评价既有单项评价,又有综合评价;既有满足一般需要的通用模型,又有满足特定需要的专用模型。其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评价手段及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改造和完善。2.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围绕财务效益状况展开评价。西方国家的大型企业普遍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如美国比较成熟的平衡记分卡体系从财务指标和顾客满意度、内部业务流程及学习与成长三个方面的具体指标来全面评价企业。尽管企业将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在企业价值最大化,重视反映企业绩效的非财务信息,但是,从一些国家广泛使用的财务评价体系看,投入产出水平仍然是评价重点。3.国有企业的财务评价制度化、法规化。通常西方一些国家政府或议会都从制度上甚至法律法规上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评价做出明确规定,指定或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国有企业的财务评价工作,并且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充分考虑国有企业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将企业的社会贡献纳入考核范围,与企业财务效益结合进行综合评定。国有企业财务评价的制度化甚至法律化促进了国有企业评价工作的规范发展。4.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约束与激励是一对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行之有效的矛盾统一体,无论是国外大公司董事会对经理层的财务评价,还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考评,其评价结果都与经营者的报酬和聘用紧密结合。只有将完善的财务评价体系与有效的激励机制相结合,才能达到评价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通过约束与激励的有效结合,企业可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财务评价体系。二、我国现行的绩效评价体系2002年财政部、原国家经贸委、原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原国家计委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对原有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绩效评价体系重点评价了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4方面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3个层次构成,共28项,其中定量指标20项,定性指标8项。基本指标反映绩效评价的主要情况,依据基本指标可形成初步的评价结论。修正指标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基本指标评价结果的逐一修正,并据此形成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定量分析结论。评议指标是对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非定量因素进行判断,并形成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定性分析结论。与原评价指标体系相比,该指标体系更加科学、规范,较好地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及权重如表1所示:三、对我国企业财务评价模式的分析1.我国企业财务评价模式的特点(1)突出企业经营效益,以净资产收益率为主导指标。指标体系重点突出企业的经营效益,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参照了国际通行的做法,以净资产收益率(国际上称为投资报酬率)为主导指标,重点反映企业的财务效益状况,推动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2)运用现代财务分析技术,制定基本指标评价体系。指标体系依据现代财务分析原理,按照各项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程度,从企业的财务状态、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4个方面,选取与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密切相关、影响较大的重大指标,建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指标体系结构。(3)以全国统一颁布的评价标准值为基准。企业财务评价体系以横向对比分析为基础,利用全国企业会计信息统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统一测算制定和颁布行业、规模等不同分组的标准值,这在我国尚属首次。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值,便于企业在同行业、同规模和同区域内的比较,并减少了评价工作中的人为因素。2.我国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1)评价系统采用的大部分是财务数据,基础数据只要来源于企业公布的财务资料,它评价的就是企业的财务业绩,这不但具有片面性,而且评价结果也可能会失真,达不到预期的评价作用。(2)在指标的设置上,仍以会计收益对各项指标进行计算,这种计算方法具有许多缺陷:一方面,容易导致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另一方面,会计利润只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成本,并将其在计算利润之前扣除,将权益资本作为收益分配处理。而企业占用的资本会产生机会成本,不考虑权益资本成本的补偿,就难以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绩效。(3)缺乏评价风险水平的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风险也随之加大。但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管理层对市场风险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不利于提高其风险意识。(4)对现金流量指标的关注不够。现金流动的信息更能体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因为与特定企业关系最直接的财务信息使用者,更关心其创造现金的能力。但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管理部门过分重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中的数据,而对现金流量表中的指标关注较少。(5)对未来经营状况的预测不充分。由于财务报表是对企业己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报告,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企业对未来经营状况作出合乎情理的预测。当企业根据这些信息资料对管理者实行奖惩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必然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为了完成短期目标或达到预定的投资报酬率而采取一些短期行为。(6)对动态发展的评价不足。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是通过年报和月报反映的,它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提供的抽象数据信息,而对于动态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甚少。所以,目前上市公司所运用的财务评价体系大多是针对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的,这就不免使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四、企业竞争力实证分析本文所选取的研究个案为某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对该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的竞争力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我们将该公司2001-2005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竞争力评估。1.确定指标体系。本文参考“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标准,以及重工业行业的特点,同时兼顾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操作性,选取了某轴承股份有限公司2001-2005年的9个财务指标来反映企业的竞争力,具体指标体系如下(数据见表2):x1:股东权益x2:利润总额x3:资产总额x4:负债总额x5:主营业务成本x6:管理费用x7:财务费用x8:存货x9:应收账款2.因子分析。将所搜集的9项指标的数据进行标准化,以剔除量纲对指标的影响,修匀指标,减少指标系统之外的影响(见表3)。而后利用SPSS分析软件包进行诸成分分析,计算出各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见表4)。根据诸成分的确定规则,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99.647%,远远大于85%,基本保留了原来9个指标的信息。因此,我们取前3个主成分为初始因子,进行因子分析。同时,我们利用SPSS软件得到旋转前后的因子载荷阵,将二者进行对比,可见旋转前后的因子载荷阵的结果基本一致,有3个因子意义比较明显,它们是:经济效益因子、费用因子、资金周转因子。根据因子载荷阵中指标和因子的相关关系(见表5)可知:(1)经济效益因子包括:股东权益、利润总额、资产总额、负债总额、主营业务成本、存货。(2)费用因子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3)资金周转因子包括:应收账款。由式子Zi=αi1F1+αi2F2+αi3F3+……+αijFj+αiεi(i=1,2,……,n)(1)可得因子得分函数:Fj=βj1Z1+βj2Z2+……+βjpZp(j=1,2,……,p)(2)通过回归得到每个公共因子的得分,再按贡献率的大小来加权平均,从而得到企业各年的竞争力综合得分(见表5)。即:E=ω1F1+ω2F2+……+ωjFj(j=1,2,……,p)(3)3.结果评价。由表5可以看出:该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的竞争力综合得分从2001年的-3.08212增长到2005年的9.665105,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达到82.72个百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竞争力综合得分虽在2001-2003年间为负值,并出现小幅下滑,但是,自2003年后由负转正,大体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总体看来,从上面分析可知:该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的竞争力是不断增强的,预计在今后的几年其竞争力会保持这种良好的态势不断发展。同时还可看出,资金周转因子F3对竞争力综合得分的影响较小,不同年份间竞争力综合得分的差距主要是由经济效益因子F1和费用因子F2的变化造成的。再根据指标股东权益x1、利润总额x2、资产总额x3、负债总额x4、主营业务成本x5、存货x8在经济效益因子F1上有较大的载荷,与F1的正相关系数较高的状况,说明这些指标的变动对经济效益因子的影响较大。因此,我们应大力提高和改善股东权益、利润总额、资产总额、负债总额、主营业务成本、存货等方面指标状况,以增大该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的经济效益和实力。同样,指标管理费用x6、财务费用x7在费用因子F2上有较大的载荷,其中管理费用x6与费用因子F2的负相关系数较高,而财务费用x7与费用因子F2的正相关系数较高。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应该尽可能地减少管理费用,同时适当增加财务费用。参考文献:[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2]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3]李显君.国富之源[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4]彭丽红.企业竞争力——理论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5]胡大立.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6]张晓文,于武,胡运权.企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方法[J].管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