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教学重难点知识体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重难点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本章知识体系: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后经历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朝代。汉代张骞、班超通西域,唐代玄奘西行印度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经,明代郑和下西洋等无数动人佳话。(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以下几个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寻找迅速增长的工业产品市场和廉价工业原料的来源,疯狂地向外扩张,开辟新航路,强迫别国缔结通商条约,以武力掠夺别国领土,使其成为他们的殖民地。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政治特点:1840年以前,中国是一个政治上完全独立的国家,近代以来,虽然中国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还保留着形式上的独立和自己的政府,但是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和关税自主权等都遭到严重的破坏,各方面主权几乎都掌握在列强手中,中国政府逐渐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中国失去独立地位,沦为半殖民地。2、经济特点:近代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近代以后,随着西方列强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投资设厂,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中国成为列强掠夺原料,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的基地,并逐渐产生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附属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封建经济为主,多种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存的经济特点。3、思想文化特点:最显著的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政治上提倡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教育上主张学习先进科学文化,但是封建思想文化仍占统治地位。(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1、中国无产阶级的组成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是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和外国轮船雇佣的中国海员;外国资本在中国设厂,兴建各种建筑工程雇佣的工人;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2和民用工业中的工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现代企业中的工人。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是产生较早,人数少,且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革命性很强,是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2、中国资产阶级由官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官僚资产阶级多由封建统治阶级转化而来,又多在列强的扶植下发展起来,到抗日战争后达到顶峰;小资产阶级是封建社会的小生产阶层、近代的知识阶层和自由职业者;民族资产阶级一部分由投资于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及商办企业的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转化而来的,另一部分是采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场主转变而来。3、官僚资产阶级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不稳定,经常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摇摆不定;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浓厚两重性的阶级,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束缚的革命要求,具有革命性。同时它与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身的力量又很薄弱,因而又具有软弱性。这种两重性对后来的革命运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有两对,一对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一对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这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才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本章重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点,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本章难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主要特点,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五次侵华战争及其他:(1)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2)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3)1883~1885中法战争(4)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5)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其他:1874年日军侵占台湾;1883年英军入侵西藏;1903年英军第二次入侵西藏;1904~1905年日俄为争夺在华利益而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战争的原因: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镇压中国人民反抗,建立直接对华统治。(2)《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①西班牙、比利时和荷兰没有参加八国联军,为何也成了《辛丑条约》的签字国?②从《辛丑条约》内容看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变化。(扶植代理人,实行以华治华。)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与“五次侵华战争”中国抵抗失败结局随之而来便是一批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第一批: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第二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第三批:《中法新约》第四批: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第五批:1901年《辛丑条约》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国家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权力,加强了对中国的政治控制,表现在:1、割占领土,竞相划分势力范围,形成瓜分中国之势。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60年,又通过中英《北京条约》,割去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南段和昂船洲。1849年,葡萄牙武力强占澳门半岛(葡萄牙人在明末就已经开始用欺诈手段借居澳门)。1887年,胁迫清政府订立《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允许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门”。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2、建立“国中之国”——租界。3、掠取在中国驻兵权。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12处“留兵驻守”。日俄战争后,日本从俄国手中攫得租自中国的旅顺口和大连湾、长春至旅顺口的铁路及其他有关权益,在旅顺设置“关东总督府”,并派兵驻守上述地区及南满铁路沿线。直至军队后来被称为“关东军”,成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突击队。4、勒索巨额战争赔款。(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2)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赔款400万两白银;(3)1858年中法《天津条约》赔款200万两白银;(4)1860年《北京条约》对英、法赔款各800万两;(5)1895年《马关条约》对日本赔款23000万两,相当于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年收入的4倍多;(6)《辛丑条约》对英、法、德11国赔款45000万两白银(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00万两。二、政治控制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1861年辛酉政变(北京政变)后,清政府开始执行投靠外国侵略者的媚外路线,外国侵略者也趁机将侵略魔爪伸进清王朝中央政权,使清政府日益变成洋人的朝廷,最终成为外国侵略者统治中国的工具。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3、扶植、收买代理人三、经济掠夺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4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四、文化渗透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敌入侵进行了长期的英勇斗争,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主要原因。1、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侵略和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起点。2、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在广州北郊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迫使侵略军撤出广州。成为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侵略的第一面光辉旗帜。3、台湾人民反侵略、反割占的斗争4、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中法战争期间,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指挥守军击退法舰进攻;中法战争期间,老将冯子材率领士兵取得镇南关大捷;中日甲午战争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等,以身殉国。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一)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期间,三国干涉还辽。(二)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其原因何在?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一个重要原因。2、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战争。第三节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1、社会制度腐败——最重要的原因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政治日益腐败,以皇帝为首的皇家贵族奢侈无度;各级官吏更是争相仿效,以权谋私,肆掠民财,克扣军饷。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官以贿成,刑以钱免”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子: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甲午战争中慈禧太后忙于操办生日庆典,让皇帝与大臣们陪座听戏三天,不问国事等等。2、经济技术落后二、民族意识的觉醒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1)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翻译外国报纸和书籍,译有《四洲志》等。(2)魏源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完成了《海国图志》一书,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方向。(3)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1)《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洪秀全明确支持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的资本主义的纲领,虽然并未付诸实施。(2)严复翻译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3)孙中山先生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4)时局图表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瓜分危局。“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如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黄遵宪5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太平天国兴起金田村起义(1851年1月)——永安建制(1851年12月)——转战湖南湖北(1852年4月---1853年1月攻占武昌——定都天京(1853年3月),建立与清政府统治对峙的农民政权——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力挽危局的苦斗(1858年8月——1864年7月):破江南、江北大营,三河大捷,安庆失守,天京失陷、太平天国失败。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颁布,其基本内容有:A、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按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以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社会。B、建立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两;C、建立圣库制度。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把农民千百年来渴望土地的要求和建立理想社会的愿望系统化比较完整的表达出来。它极大调动了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但这种方案是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