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第10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教学目的和要求(一)深刻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二)了解新时期我国实现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基本历史进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及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三)认识在目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新中国历史转折点的原因与意义。(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讲授要点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第四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五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二、改革开放的起步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三、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跨世纪发展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二、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二、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三、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二、改革开放的起步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离开毛主席的日子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在徘徊中前进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徘徊中前进(1976年10月—1978年12月)(1)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表现徘徊中前进是指两年来党在拨乱反正的工作上有所前进,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方针和政策,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等工作方面徘徊不前。(2)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原因客观原因:十年“文革”造成的长时期“左”倾思想在干部和群众中的影响不易在短期内消除;中国共产党全面清理“左”倾错误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思想组织准备。主观原因:当时担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华国锋在指导思想上继续犯“左”的错误,并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使拨乱反正工作受到严重阻碍。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⑴邓小平率先抵制并从理论上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邓小平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应当理解什么是“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毛泽东思想是个思想体系”,“我们要高举旗帜,就要学习和运用这个思想体系”。——《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8页(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5月10日,在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胡耀邦组织下,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随后各大报纸也陆续转载,从而在全国引起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矛头直接指向“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文章阐述了如下重要观点:意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左”倾错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从“左”的错误中转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意义(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解放思想、实事求实的宣言书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12月13日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实、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1.解放思想、实事求实的宣言书意义:邓小平的讲话阐述了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成为冲破“两个凡是”禁锢,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这个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代表们举手通过决议公报(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第一,重新确立和发展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实、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正确方针。强调要从根本上恢复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即坚持实事求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邓小平(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果断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错误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第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全会决定在组织上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反对突出个人和宣传个人崇拜,加强党的集体领导。为了维护党法,切实搞好党风,全会决定建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邓小平与陈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第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二,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工作两年徘徊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第三,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二、改革开放的起步(一)政治方面:拨乱反正的推进1.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为刘少奇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2.调整和落实各项政策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将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支持各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1979年1月29日中共中央作出此决定(二)经济方面: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调整(1)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1979年4月5日至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坚决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认真清理过去在经济方面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2)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重点、实质重点: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重点是调整,即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实质:这次调整,不同于60年代初期的调整。60年代初期的调整,是“退够才能前进”。这次调整,总的来说是稳步前进,它是边调整边前进,在调整中前进。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1)农业生产责任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又是从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开始的。从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在省委支持下,开始探索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20户农民在包产到户的约定上按上了自己的手印,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安徽凤阳县农民在包产到户的约定上按手印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大包干“契约”(1)农业生产责任制农业生产责任制主要是指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普遍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它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集体经营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相结合(即“统分结合”)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1980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2)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第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户自主进行多种经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从1979年到1984年,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9%。(2)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第二,“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促进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1983年10月,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全国首次政社分开的向阳乡政府4.对外开放的起步——兴办经济特区(1)兴办经济特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设置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1979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四个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正式定名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珠海经济特区厦门经济特区汕头经济特区(2)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区域,在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以吸引外资、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特别经济区。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2)经济特区特点:第一,特区建设以引进外资为主;第二,所有制结构以“三资”企业为主;第三,产品以外销为主;第四,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第五,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比一般地区有更大的自主权。(2)经济特区作用: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开放总体格局中处于最前沿,起着“窗口”作用。邓小平: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1页那些第一次:皮尔卡丹与中国的不解之缘国际名模吕燕(三)对外政策的调整1.中日关系新起点1978年8月12日,中日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睦邻友好关系发展到一个新起点。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问日本时,与福田首相出席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互换批准书仪式。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实现了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2.中美两国正式建交1979年邓小平出访美国,与美国总统卡特在白宫阳台上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一)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4页(一)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意义:四项基本原则规定了中国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治制度,由谁来领导,用什么理论来指导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四项基本原则,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对排除来自“左”和右的方面的干扰和影响,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基础,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二)全面总结新中国的历史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1.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1.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实事求是地、客观公正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评价党的领袖人物。这再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在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毛泽东同志的其他视角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展(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1.中共十二大的召开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1.中共十二大的召开(1)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里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1 / 16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