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过渡历史时期的杰士姓名:xxx班级:xxx学号:xxx2李鸿章——过渡历史时期的杰士摘要:话说到晚清重臣李鸿章,“卖国贼”“千古罪人”,是首先从我们脑子闪过的形容词,因为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为数众多的不平等条约,因为他致甲午战争中方大败……但是,当平心静气用理性的眼光来思考和分析者一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毁誉参半的任务时才发现: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末世中的风云历史人物,他,不过是一颗被历史所玩弄的棋子罢了。关键词:李鸿章中国近代史洋务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①日往星来,岁月如梭,随着历史长河的奔腾前进,人类走过了一条漫长而不同寻常的路:多少事如烟逝,多少事流传百世,多少人悄然而去,多少人浮沉史海。而路是人走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能在人群中鹤立鸡群、名垂千古之人是少之又少。李鸿章,便以他的忠诚和执着,敢于作为和超与常人的才华和能力,使其在后人的记忆中铭刻。历史已过去,但并未死去,所以我们对于这个卓越的夹缝人物的记忆定会久长。上初中历史课的时间,便在课本上得知此人物的劣迹斑斑,似乎从甲午中日战争的一味退让导致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到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都是他一个人在起着主导作用。然而随着人乃至的渐行成熟和知识面的不断扩大,了解了更多关于这个晚清的风云人物后,我又有了新的认知:他的忍耐、执着、忠诚和才能,无不卓越完美,仅仅是身处历史时期的特殊性,历史把太多的罪责给予了这位大智大勇的人物。一、“壮年戎马”的李鸿章(军事才能的集中体现)李鸿章的风雨一生,是曾国藩的一阵风让他这个投笔从戎的小人物借风扶摇而上:奉曾国藩之命整理团练,招募新兵编练淮军。后在1864年,率部攻克常州,再攻占太平天国首府南京。1865年,赴河南镇压捻军,接替曾国藩为“剿捻钦差大臣”。3李鸿章在体会到“洋枪洋炮”的威力后,他精心挑选优秀军官担任不同职务,任用其能,配备西式武器,坚持新法练兵,就这样,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军队就树立起来了。而后在1874年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筹办海防、建设海军之议兴起后,李鸿章亲自组建的北洋水师成为清政府的主力,拥有舰艇20多艘。所以,在军事上,李鸿章采用西式的装备和自己的训练管理手段,在军事现代化上有着重要意义,其军事才能显而易见。二、进退两难,两害取其轻,是李鸿章的选择。大清国的“洋务”即“外交”,作为洋务首领的李鸿章不得担起中国“外交家”的重担。然而在进退两难的夹缝中游说中,李鸿章的外交生涯不但让西方人知道有一个“相貌堂堂”且“矜持”“自信”的李中堂外,也让受屈辱而愤怒的国人从那段悲伤的日子里揪出了一个“罪魁祸首”——李鸿章。洋人了解李鸿章的外交能力,是通过中英《烟台条约》谈判。当时,英国人的军舰进入烟台,日本军队开始向朝鲜武装挑衅,以对大清国构成战争威胁,皇亲醇亲王主张与英国人决裂开战,而李鸿章的思路是:大清国不能再走外交上的一贯老路,即事端一出,动辄开战,站则必败,败则议和,和则割地赔款。于是,1876年9月,《烟台条约》签订。贪图更多在华利益的英国人事后说:“这个文件不明智也不实用,毫无意义,是一堆冗言赘语而已。”③但是尽管洋人说面对强大的威胁,李鸿章仍能谈出一个明显存在有抵抗态度的跳跃,李鸿章还是背上了卖国的罪名。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生最大的挫折——清政府不知海军之弱敌军之强,迫使李鸿章不得已而战。而当1895年2月17日,日军舰队开进威海卫,清政府又“不顾大国颜面”再令李鸿章前去议和。马关日本要价时,清政府给李鸿章的答复均是模棱两可的“鸿章酌情办理”。心痛的李鸿章此时面对艰难选择:若采取强硬态度和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扩大,以清政府的实际军力状况而言,战争结果只有东北被全部占领;而若答应日本的条件,清政府的主权和财产损失时巨大的。“两害取其轻”,这是面对残局李鸿章唯一的选择。而这次,他成了“丧权辱国”的举国“公敌”。而每一次面对危机时拿出浑身解数出来收拾残局的李鸿章,在每次呕血签约时,却被国人视为卖国贼,只有全体军机大臣在上奏给皇帝的一份奏折里说过的“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④曾令李鸿章老泪纵横。所以,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4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⑤由此可见,李鸿章却有卓越的外交才能,只是,在那个特殊的过渡历史时期,他这种面对两难选择时避重就轻的抉择,很难被人们理解和认同而已。三、晚年倡导洋务,身先士卒,以卓越的眼光和管理才能,推进中国现代化。李鸿章是他所处时代的一个重要性人物。清王朝末世衰危、内忧外患,在不断同外国的交往摩擦中,他已经深知“师夷长技”的重要性。因此,在众多庸臣无助彷徨时,他“师夷长技”,以清醒的头脑和勇于探索、力求实际的精神,来力求腐朽清王朝的富强。其实,早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李鸿章就已显露出他与清朝其他官员的不同之处:他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兴趣。后李鸿章即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业:上海洋枪三局。正如前面提到的,李鸿章凭借西方的科学技术,成就了当时清王朝最具战斗力的两个军队:淮军和北洋水师。然而,创办近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据《清史-奏折》记载,查阅相关资料后,我为李鸿章的才能和眼光所折服:早在100多年前,这个依然留着辫子的李鸿章,竟通过对蒸汽机的运转的细致观察上奏一份描述蒸汽动力的奏折,无异于100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着实令人惊叹!⑥洋务运动前期,作为洋务派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持并指导兴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军事工业、民用企业:第一条铁路、中国第一座钢厂、中国第一座机器制造厂……;创办了中国近代海军舰队;差遣留学生,创办中国第一所近代化军校。这一切的一切,历史证明,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使落后的中国自此走上近代化的路程。⑦这些都阐明,李鸿章促进了近代中国军事、经济、教育、外交等各方面的全方位的近代化。但是,李鸿章的“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并没有触及到更深层次的制度问题。所以,就算对各方面近代化工作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但他作为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他却忘记了进一步推进事物的发展。所以,最后随着北洋水师的全面覆灭,洋务运动失败了,失败于李鸿章对封建权利的忠诚上,失败于他永不敢冒犯的封建制度上,使洋务运动不得不止步于无法触及5封建制度的软肋上,着实让人深感遗憾。综上,我们知道,李鸿章在菌丝、经济、文化、管理以及外交方面确有超人的才能,但仅仅因为自处的特殊历史时期,正如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时势之造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李鸿章之才,当之无愧的实干家,几乎凭一人之力在内外周旋;李鸿章之识,个人原因加历史的局限性,无法实现;李鸿章之遇,内外忧患,处处忍辱负重。实在是悲哉!而中国人为了寻求心灵上的解脱,总是在历史的耻辱史上寻找替罪羊,就这样,作为满清核心人物之一的李鸿章便成了众的之矢。每当我看到历史书上“巨奸李鸿章”“卖国贼李鸿章”的字眼时,都感到心痛,不仅为了李鸿章的可悲遭遇而痛心,更为直到今天还没有认识到这场历史教训的中国人儿心痛。“清朝既无昏君,亦无奸臣”,正如一个学者所说,中国是输在体制上,并不是输在某个人身上,输在思想和文化上,并不是输在某个人身上。李鸿章可以说是已经尽全力的将手中的权力和自己的才能运用到了极限来挽救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但是,失败了。难道这样一个拼命维护本民族利益的末世忠诚也要被称为“卖国贼”吗?抛开本人对李鸿章的私人崇敬不说,至少从李尚的辩证眼光来看:李鸿章,确为末世清朝中的杰出之士!结论: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当道的封建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内,李鸿章创新过,妥协过,他是中国过渡时代的过渡人物。作为历史的重要人物,他是中国近代化的开路先锋,也因对外来侵略者的妥协退让而使中国丧失主权和领土,其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不过,从历史人物的唯物辩证角度来看:李鸿章不失为该特定历史时期的一大杰士。6参考资料:《李鸿章传》梁启超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①《李鸿章》高阳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2月②《李鸿章官场艺术与人际权谋》翁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2日③④《绝版李鸿章》张社生文汇出版社2009年⑤《李鸿章乘机图谋权势韬略》史哲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年4月⑥《洋务之梦—李鸿章传》成晓军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⑦《李鸿章全集》崔卓力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