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英国的民主实践+(学案+教师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题:近代英国的民主实践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英国民主实践的背景因素;知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克伦威尔护国政体的建立、《权利法案》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形成及议会改革等基本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关注历史背景,感悟英国最早开启民主实践的历史渊源与时代背景;运用整体认知的方法梳理近代英国的民主进程;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近代英国民主实践;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归纳概括近代英国民主实践的趋向、民主制演变及代议制民主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充满复杂性、曲折性,但民主终会战胜专制,人类历史必将不断向前发展;民主每进一步都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一定要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注意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二、重点、难点1.议会与王权的斗争2.民主实践的趋向及民主制演变的特点3.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历史背景经济基础:16世纪以来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具体而言:新航路的开辟刺激了英国的海外贸易,贸易的发展又带动了英国手工工场尤其是毛纺业的发展,在此影响下圈地运动的兴起,而这一切又使得英国的资本主义得以迅速领先发展。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和经营资本主义农业的新贵族的形成。政治传统:自13世纪《大宪章》颁布后,英国逐渐确立起一种有限君主制的政治体制。国王虽享有很大权力,但要受到议会限制,须遵守法律。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也不得随意侵犯臣民的人身自由。这奠定了英国议会的雏形,为日后英国民主实践的开启提供了保障。宗教支柱:出现了反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宗教派别——清教,它向英国国教的垄断地位发出挑战,冲击了英国封建王朝的精神支柱。2.民主进程(1)确立①《权利请愿书》(1628年)背景: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在政治上,国王詹姆士一世宣扬“君权神授”,推行君主专制,经常与议会发生冲突;经济上,由于政府财政拮据,企图通过增税来解决危机;宗教上,迫害“清教徒”,这些都极大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国王与议会存在诸多矛盾。20年代,查理一世继承王位,王室债台高筑,于是企图任意征税和强制借贷,但仍未能解决财政危机,且激化矛盾,引起议会的极大不满。为解决财政危机,查理一世不得已召开议会,而议会为约束其行为,通过了《权利请愿书》。内容: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随意征收捐税;拿不出具体罪状,不得随意逮捕任何人;和平时期不得随意使用军事法,军队不得驻扎在民居等。意义:限制国王权利,保障公民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结果:查理一世反悔,解散议会,无视《权利请愿书》,继续搜刮,镇压不满者。一些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开始出面领导反抗国王专制统治。②《大抗议书》(1641年)背景:自1629年起,英国经历了长期的无议会国王个人统治时期。在此期间,国王推行反动政策,终于因不满国王的宗教迫害,苏格兰人民举兵起义,攻入英国境内,国内形势紧急。为解决财政危机,查理一世被迫再次召开议会。这届议会通过了《大抗议书》。内容:历数国王弊政,重申议会拥有税收、拨款等财政决定权,限制国王人事任免权。意义:提出废除封建特权、进行改革的要求,特别是提出了议会的相关权力,反映了资产阶级掌握掌权,要求实现政治民主化的要求。结果:查理拒绝,企图镇压议会反对派。议会反对派与国王决裂。1642年,查理离开伦敦,挑起内战。③内战(1642—1649)交战双方:查理一世的王军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议会军结果:议会军战胜王军,获胜,处死了查理一世,成立了共和国。意义:成立了共和国,民主政府在英国得以确立和巩固。④从共和到复辟(1649——1653——1660——1688)共和国时期:1649——1653护国公统治:1653——1660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00——1688拓展资料:护国政体的性质护国政体是一种专制制度。护国公终身任职,有权指定继承人。护国公与议会共同拥有立法权,而且议会通过的法律必须经护国公认可才能生效;护国公和国务会议共同拥有行政权,但国务会议成员由护国公任命;护国公与议会共同掌握军队,但护国公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因此,护国公实际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和军事权于一身,是无冕之王。那么,联系之前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诉求就是反对专制统治。早在内战爆发前夕,一位名叫勒德洛的圆颅党军官就曾经指出:“我们同保王派的分歧所在,是国王应该像神一样实行统治,全国人民像野兽一样受到强制;还是人民应该受到自己制定的法律的统治,并生活在根据他们的遗愿而产生的政府之下。”既然如此,为什么在十余年之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而要选择专制统治呢?首先,这是形势所然。当时英国国内形势动荡不安,王党分子复辟活动猖獗,下层人民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稳定秩序、保护财产,就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政权。其次,这种专制政体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它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专政,专政的对象是王党分子和下层人民。克伦威尔本人认为:“当继续供应时,人民宁可需要他们的安全而不是他们的热情,他们需要真正的保障而不是政府的形式。”他不止一次地声称他的政府就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人民的利益”,但是为了人民利益而工作的政府并不一定由人民来统治,“这就是问题症结所在,为他们谋幸福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意味着必须使他们喜欢。”在护国公统治时期,克伦威尔严厉镇压王党分子的反叛,加紧争夺海外商业霸权,受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欢迎。最后,革命从来就没有一步到位的,在特定的情形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选择了专制政体;但是,从长远来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确立是历史的必然,我们不应一叶障目、不见森林。⑤光荣革命(1688年)背景:斯图亚特王朝力图重建君主专制统治,不断扩张王权,詹姆士二世甚至还力图在英国恢复天主教,引起议会不满。鉴于之前革命及护国政体带来的教训,议会决定采取既要推翻专制、又不要革命的方式废除詹姆士二世,随即发动“光荣革命”。内容:议会议员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及其夫荷兰执政威廉(信奉新教)共同入主英国。当年11月,威廉率军在英国登陆。詹姆士二世众叛亲离,逃往法国。第二年初,威廉和玛丽共同登上英国王位。这是一次基本上没有流血的政变,在英国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结果:威廉和玛丽接受议会制定的《权利宣言》,宣言于1689年10月经议会正式批准并定为法律,即《权利法案》。意义:通过革命,英国用法律形式对限制王权和议会主权至上的原则加以认定,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政体由君主专制开始变为君主立宪。(2)完善①责任内阁制含义: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阁由议会产生,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过程:a.“光荣革命”后,国王仍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常召集亲信大臣在秘密小房间开会,商议国家政治问题,这个会议被称为“内阁会议;b.1714年德意志汉诺威选侯乔治一世继承英国王位。他不懂英语,自1718年后就不再参加内阁会议,而指定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主持。从此,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而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主持内阁,内阁取代国王承担实际行政职责;c.18、19世纪形成的一些惯例中,逐渐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d.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并占据优势,王权迅速衰弱,内阁对议会的依赖增强,责任内阁制得以确立。意义:使立法机关得以控制行政,但又不降低后者的行政效率,从而有力调节了两者的关系,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②议会改革a.1832年议会改革背景——工业革命开展后,新兴工业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并且议会中存在议会议席分配失衡,议席代表市民数失衡,议员的民意代表性不充分,公开投票使选民受到威胁等问题,于是1832年进行了议会改革。内容——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的财产资格;取消“衰败选区”及小选区的议会代表名额;增加了一些新兴工业城市为选区。实质——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行的争取同土地贵族重新分配政治统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改良运动。意义——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英国议会制度更趋民主化。b.1867年议会改革,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工人获得了选举权。c.1884年议会改革,农业工人及大部分成年男性公民获得了选举权。意义:不断扩大选举权,使英国民主政治日益得到完善。③两党制演变:a.辉格党与托利党先后执政时期。光荣革命前,英国议会内部就存在两大政治派别,即辉格党和托利党。1714年英国逐渐形成由议会多数党领袖主持内阁的宪法惯例,从而使内阁被议会多数党控制。辉格党和托利党依据议会席位多少的变化而轮流组阁,为两党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保守党(前身是托利党)与自由党(前身是辉格党)轮流执政时期。1832年议会改革后,两党分别获得新名称。在这个阶段中,两党从议会内的政党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性的政党,这是两党制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标志。经过多次议会改革,彻底改变了下院与上院、王室之间的力量对比,国王成为虚君,削弱了上院的权力,提高了下院的地位。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两党制。c.20世纪初,两党制逐步完备。同时,工党兴起,自由党分化。如今,活跃在英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大主要党派是工党和保守党。意义:体现制衡原则,利于有效的权利监督与制约,保证政局稳定,推进民主化进程。(二)重点、难点突破1.新贵族:有贵族头衔,却从事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活动,他们被称为新贵族。新贵族有两种人:第一是原来的封建贵族,但是他们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种是资本家,但是为了有政治地位,而买了封建贵族的名号。2.13世纪的《大宪章》最初只是国王与贵族们所达成的一个契约,它有法的精神在内,但是还远远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宪法和法典的约束力,在《大宪章》颁布之后的第二年,当时的教皇就宣布废止了《大宪章》,原因是认为这份文件是贵族们通过武力迫使国王签署的,因而是无效的,在之后的几百年中《大宪章》被多次的重申、修改、颁布、废止,所以也使得王权受限仅仅是一个传统,而不是法律化、系统化的、稳定化的制度。而现代民主制度则是以立法为基础来规范权力、以相互制约和平衡来约束权力的。3.议会与王权的斗争:导火线——税收问题;焦点——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国王与法律孰轻孰重的问题;实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专制王权的斗争,过程——复杂曲折。4.近代英国民主实践的趋向: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两个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加强;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力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5.英国民主制演变的特点:连续性——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国王内阁到责任内阁的形成,都是中世纪继承下来的历史遗产;渐进性——《大宪章》的有限王权,为近代君主立宪制提供历史传统;《权利法案》的虚位王权标志君主立宪制的初创;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推动了英国代议制的发展进程;创新性——独特的君主立宪制,实现民主政治的和平式演进,为后起的民主代议政体提供范本。5.英国的民主权力结构/国王、内阁、议会的关系:(自己完成图示)(三)学术观点1.关于克伦威尔的评价:国外史学界对克伦威尔的评价众说纷纭、人各异词。我国史学界总的来说是既肯定他反封建的一面,又否定他镇压人民的一面。持肯定观点的几种看法是:其一,英雄人物说。在17世纪革命的过程中,克伦威尔是坚强的反封建战士,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是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意志的贯彻者和取得革命胜利的奠基者。其二,矛盾人物说。克伦威尔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倾其毕生精力,坚持不懈地同反动势力作斗争,为英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劳,虽然后来对内实行军事独裁,对外进行扩张和争夺殖民地,但总的来说,他是功大于过。其三,利己主义说。克伦威尔虽然在政治上有资产阶级革命家之称,但从来不是革命者;斩杀国王并不是为了废君主专制,而是要取而代之;对于议会和军队,他挥之使来,喝之使去,要他们成为自己的驯服工具;而对人民则欺骗、控制、镇压,无所不用其极;他只图填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