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近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双升的成因及风险防范李虹儒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下行的影响,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持续呈双升态势,且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现象明显,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造成困难。本文针对不良贷款双升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风险防范建议。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防范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根据2015年末银监会公布的数据,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81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可以看出2016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仍呈现“双升”态势。连续17个季度的不良贷款上升,不仅是因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处于下行态势,更显现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对冲能力不强、内部改革进度缓慢、经营方向仍需调整等问题。信贷资产的持续恶化,必将造成了银行业整体盈利增速放缓、支持地方经济能力下降,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一)资产质量恶化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断恶化:2013年末不良贷款率1%,2014年末不良贷款率为1.25%,2015年末不良贷款率达到了1.67%。考虑近期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家政策要求下,已经加大了不良贷款核销力度,以及信贷资产规模扩大产生的不良率稀释等情况,但并未改变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双升的趋势,预计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压力短期内将会继续增大。(二)贷款流向集中截至2015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信贷规模达到11.12万亿,较2014年末增加13.71%。自2011年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逐年提高,信贷规模持续扩大,主要贷款投向集中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基础设施、房地产行业贷款等领域。由于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升,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更倾向于投贷给规模较大的企业或者基础设施建设等低风险领域。贷款流向的高度集中,造成贷款结构存在根本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小微企业、扶贫和绿色项目支持力度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难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三)银企信息不对称我国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我国企业仍存在各种不足和问题。小微企业是国家重点扶持对象,由于小微企业存在风险大、违约概率高等问题,银行在调查企业财务信息和经营生产背景时需要付出极大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加之企业诚信系统信息要素的不完备,造成小微企业信息不透明,银行很难顺利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虽然各地政府都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加大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力度,但小微企业存在天然劣势,如:可用抵押资产少、贷款成本高、利润少、风险大等,银行并不愿意承担较大风险去获取较低的利润。要真正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信息不透明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国家需要尽快建立全国联网、统一的诚信体系、征信制度,实现企业以透明、公开信息申请贷款,规避信用风险。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双升的成因房地产市场及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信用风险事件,而且由于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钢铁、水泥、建材、船舶、光伏等行业均受到了经济周期下行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压力仍在持续加码,企业经营环境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致使整体行业性的信用风险也会相应上升。加之,银行盈利能力减弱、信贷管理操作的疏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愈演愈烈。(一)外部原因1.整体市场经济下行2015年我国经济形势总体下行,三大主要产业均出现了增速不同程度的下滑现象,虽然我国政策大力扶持第三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改变总体经济形势。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问题随之而来,社会性问题包括就业压力、债务压力等,都会加大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阵痛。同时,自中国加入WTO全球贸易组织后,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形势关系紧密,美联储加息的启动,带来全球经济市场的变革,中国作为新兴的经济市场,将无法避免的遭受到冲击。2.制造业产能过剩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等原因,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期,中国制造业必然面临着利润过低、税费过重、资金成本太高、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等困境。网络购物的逐渐兴盛,实体经济的利润下降,造成投资者的积极性受挫,同时国际形势上的变化,外贸需求大减,加剧了国内产能过剩,制造业整体情况更不容乐观。制造业中产能过剩相对比较严重的如钢铁、水泥等,其中又以国企为主,由于各地政府存在债务压力大的问题,银行也存在信贷政策紧缩的问题,很难为上述企业继续提供续贷,加之不良贷款的“双升”,银行加大了不良资产的处置。从中国实际情况上来说,产能过剩是下一阶段中国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真正确立新常态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3.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2015年我国房地产市场虽然在国家政策下取得一定的改善,但是在二三线城市商品房的销售仍然持续低迷,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地市、县域等地区的房地产销售业绩整体下滑,拉动了部分房地产企业的销售增速回落。二是消费者的刚性购房需求前几年国家政策下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刚性需求并不多。三是国家的房地产政策存在一定的延迟效应,虽然国家持续降息,但银行为了控制自身信贷资产风险,部分地区限制购房信贷额度或者放缓审批速度,有真实购房意愿的购房者反而难以获得信贷支持。四是市场的持续调整,房价的持续下跌,房地产市场的整体信心不足,造成购房者心理预期发生变化,观望意愿更加强烈。(二)内部原因1.银行业利润增速放缓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处于下行态势,按照国家政府报告中的内容,我国市场经济目前处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中国经济面临着转型,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国家加大了利率市场化推进的步伐,加之互联网金融竞争日趋的激烈,我国商业银行一定时间内需要面对以下问题的考验:息差持续收窄、利润增速显著放缓、不良资产连续反弹等,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以及未来的一定时期内仍将是增速放缓和结构失衡。2015年伴随我国各项金融政策的出台,银行业金融机构经历了存款利率市场化加速、存款被互联网理财产品大肆分流、大客户议价能力大大提升、货币市场基金对活期存款代替等一系列因素影响,进一步压缩了银行的整体利息收入。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崛起,同业机构竞争的日益激励,银行的高速盈利已经成为了过去,低利润将是未来银行业金融机构主流经营形势。2.信贷部门管理流于形式我国银行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各个环节,贷前、贷中和贷后均离不开信贷部门的有效参与和管理,信贷人员恪守信贷规章制度,能够按照国家金融法令,以及有关法规制度和信贷管理条例办理和发放贷款是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一个基础条件。当今我国商业银行均要求信贷人员认真履行“八不准”和“十严禁”的规定要求。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部门仍存在比较【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严重的管理问题:一是信贷档案资料要素不完整,贷款档案资料文件内容不完整、文件内信息要素填写不全等问题依然存在,基础管理工作仍是需要长期去解决的重要问题。二是贷审分离制度流于形式,信贷人员在贷款审批过程中,普遍存在先签订贷款合同,然后进行贷前审查的问题,严重破坏了贷审分离制度要求的初衷;三是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贷前审查不认真,面谈、实地考察等规章制度并未严格落实。贷中环节贷款存在审查把关不严,超权限、重复抵押等现象。贷后调查表面化,并未严格跟踪贷款人的财务变化,第一、二还款来源跟踪不及时等问题依然存在。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防范措施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整体形式依然不容乐观,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升”,严重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不良贷款的持续攀高,不断地威胁着银行的经营安全和风险管控,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银行薄利时代的来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如何有效地防范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明确借款企业资金流向银行信贷检查人员需要严格对贷款人的资金流向、企业执行信贷合同等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定期监测贷款人的账户资金是银行贷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注重分析贷款人的银行账户明细和流水,深入实地去了解企业经营范围和交易背景是否真实存在。实时分析银行授信转贷等关键时点的贷款资金出入情况,通过按信贷管理条例规定时限内查询企业或个人的征信资料,加大关注不符合正常运作所需的异状资金流转和大额现金存入和支取等行为,从根源上控制贷款资金的流向。(二)积极发展优质小微企业客户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规范监管、经营模式,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增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但实施效果仍不明显,多数银行面对小微企业的融资,依然望而却步。其实,相对于已出现的大型企业资产质量恶化、行业信贷危机现象,银行更应将贷款投放到能够提供真实财务信息及创新产业中的小微企业中,以促进小微企业资金流动,使银行获得稳定利润,降低银行信贷风险。(三)健全银行内部防控机制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有效防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完善内部防控规章制度,但仍存在不严谨,被银行内外不法分子所利用。银行业应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建立符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特点的内控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制度过多且流于形式的问题。并对信贷人员进行定期专业知识培训及思想道德教育,严格实行岗位问责制。同时,监管部门以及银行需要严抓内控制度的贯彻落实,严格把控风险环节,加大违法犯罪的惩戒力度。四、结语我国面临着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经济体制转型阶段,不良贷款率的持续攀高,影响着企业、银行和存款人之间的正常利益分配关系,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扰乱了我国经济秩序,严重地危害了银行对我国经济的支持能力。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在积极寻求解决不良贷款存量的同时规范信贷业务的监管,提升对潜在风险及资产质量的识别能力,从根本上防范不良贷款的产生。参考文献:[1]吕江林,黄光.“三位一体”监管视角下的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绩效研究[J].当代财经,2014(4):42-51.[2]刘春志,范尧熔.银行贷款集中与系统性风险——基于中国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3)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2):9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