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英.略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贡献[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邓小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求实精神、丰富经验和远见卓识,创造性地提出和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光彩。在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中,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曾多次精辟论述了发展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最近在南巡重要谈话中,又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他以非凡的洞察力和战略眼光,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他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科学命题。这一系列崭新的理论概括,为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不仅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而且决定生产关系的建立、巩固、调整和变革。邓小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并发挥了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精辟阐述了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深刻阐明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是衡量社会主义是否“够格”以及我们的工作是否有成效的被本标准,从而确立了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中心地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邓小平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高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1“共产主义是什么?就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才有可能实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03页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16页现按需分配。”3“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4“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由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所得出的科学结论。他高度概括了1949年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是在摸索之中。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6“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要逐步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7“从1958年到1978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9因此,他再三强调,要始终扭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牢牢把握这个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个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作用的原理,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历史作用的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从马克思到列宁,都十分强调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从历史发展规律、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从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的要求,论述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还曾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就应当“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强生产力的总量。”10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也论述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决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04页4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16页5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52-53页6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26页7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53页8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04页9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04页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2页.定性意义,要求把工作重心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任务提到首要地位。但是,象邓小平那样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重大命题,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成败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根本标准,则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又进一步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理论表述,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造性发展。这一理论概括,包括三个基本要点: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三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其中的核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否能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判断是否真搞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出发点。社会主义的本质,既决定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又决定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以至具体的方针政策。在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历来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理论能否科学地发展,社会主义实践能否顺利推进的首要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存在着一种脱离生产力,抽象地从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上界定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错误倾向。这种倾向,是产生超阶段地盲目进行生产关系“穷过渡”和以“阶级斗争为纲”进行上层建筑领域“革命”的一个重要的认识论根源。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这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方面,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至关重要的。根本任务联系着根本标准。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该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11根据邓小平的这个重要思想,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全党同志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紧紧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的标准。”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更明确地提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南巡重要谈话中,根据这些年来的实践发展和理论进展,又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他指出:判断是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11《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81页.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标准,是他一贯强调的生产力标准的引申和发展。“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体现了生产力标准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全面要求;“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反映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目的。由于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赖于、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所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这“三个是否有利于”的关键和基础。归根结蒂,最根本的还是生产力标准。第一,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主义是否“够格”,社会主义优越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的根本标准。坚持生产力标准,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较之于旧的社会制度优越,归根到底在于新的社会制度比旧的社会制度能够创造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对于封建制度是如此,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更是如此。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并不是象马克思原先设想的那样首先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而是首先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制度一开始就建立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因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对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来说,显得尤为迫切,尤为重要。邓小平基于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刻理解,基于对我国国情的深切了解,反复强调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他认为:“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12他尖锐地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当然要坚持社会主义。但要进一步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建设能够摆脱贫困的社会主义。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13这里,邓小平把生产力是否高度发展,提到了社会主义是否“够格”以至是否“真的搞了社会主义”的高度,发人深思,促人警醒。他的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指明了全部问题的实质所在,即社会主义到12《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76页.13《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1987年2月-7月)》122页底优越不优越,首先要看生产力发达不发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终要通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体现出来。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资本主义更高一些,发展速度比资本主义更快一些。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来谈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没有说服力。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社会主义还“事实上不够格”。而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不能建成“够格”的社会主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变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才称得上是真正够格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产生,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推进,以致共产主义的实现,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坚持生产力标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要义。第二,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衡量改革的成败得失和一切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邓小平从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必须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早在1978年9月,他就明确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14同年12月,他又进一步指出:“今后,政治路线已经解决了,看一个经济部门的党委善不善于领导,领导得好不好,应该主要看这个经济部门实行了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技术革新进行得怎么样,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利润增长了多少,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集体福利增加了多少。各条战线的各级党委的领导,也都要用类似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这就是今后主要的政治。离开这个主要的内容,政治就变成空头政治,就离开了党和人民的最大利益。”15在这里,邓小平非常明确地把“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利润增长了多少”作为衡量各条战线的各级党委的领导工作“好不好”的根本标准,并且指出这是“主要的政治”,离开了它,就会变成“空头政治”。根据邓小平的这个重要思想,我们应该坚持以对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作为衡量各项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尺度;以实际上是否有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各项改革措施成败得失的根本尺度;以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各条战线各项工作是否确有成效的根本尺度。当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各项工作中,有很多具体标准,但是根本的标准只有一个,14《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23页.15《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40页.就是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坚持以生产力标准来检验真理和谬误,权衡功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