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看美国读书笔记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近距离看美国之一——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13级历史二班郑梦星学号:1304020540148作者简介:林达,是一对美籍华人作家夫妇合用的笔名。另有“丁林”、“Dinglin2”等笔(网)名。夫为丁鸿富,妻为李晓琳。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曾在黑龙江省插队。1991年移居美国。在此书中,作者以信件的形式讲述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生动地介绍了美国法律、政治制度的思想原则、建立与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史价值以及为实行这套制度付出的和将要付出的代价。林达的书,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被誉为是介绍美国最好的作者之一。读完本书,我对美国的法律及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美国这个国家与我国截然不同的运作模式和美国人的政治意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关于建国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是在殖民地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独立之路走的相当漫长,即使是在《独立宣言》发表后它还没有像样的政府,没有总统和宪法;美国的开国领袖华盛顿也算是一朵小小的奇葩,独立战争结束后竟然迫不及待地回家种地;美国的建国者最初设计政府和法律的目的竟然是让人民提防政府,这听起来简直是不可思议,打江山坐江山、统治与被统治难道不是顺理成章的吗?美国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真正地实践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国独立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美国人民除了忍受英国严苛的殖民政策还要忍受英国驻军对他们自由与财产的侵犯及镇压,所以他们深感这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弈。美国的建国者深知,不能刚从一个火坑里跳出又跳入另一个火坑或者是又将美国人民推入火坑,所以他们在《独立宣言》中说:“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繁荣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是要经过被治理者的同意才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性时,人民便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美国的建国者通过这个宣言明确明确表示,政府是人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天福权利才组织起来的。自己所受过的痛苦不能再让它在新的国家延续,这便是美国建国者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诠释。美国是一个让中国人感到费解的国家,那是因为美国从方方面面所表现出来的与中国的截然不同,以独立战争为例,它就与中国人所熟知的“战争”大不相同。纵观我国的农民起义战争,斗争对象都是直指暴戾的统治者,在推翻前朝统治之后,起义军中的强者又马不停蹄地建立起新的王朝,登上帝位。在短暂的仁政之后,昏庸无能或暴戾之君出现,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揭竿而起……中国历代的战争不过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做着相同的循环,没人打破打江山坐江山和加强统治的规律。潘恩说过:“不与国王作对,而是与产生国王的制度作对。”美国人民正真地在与为他们带来痛苦的制度作对,而古代中国人民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只看到了对他们进行直接管理的官吏或君主的过错。其次,由于被殖民的经历,在对待政府的问题上,美国的建国者有两个基本的态度:政府是通过人民产生的、为人民效力的;政府很容易变成凌驾于人民之上的怪物。所以有了《权利法案》,它旨在限制联邦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张,防止联邦政府干涉和剥夺美国人民的自由。这样,在建国者确立美国的政府框架、制造美国的国家机器时,将宪法所支撑的美国变成了一个设计精巧的结构,政府和人民时时处于互相制约的状态之中。而今后的美国人民都带着鸡蛋里挑骨头的心情严格地监督、批评、甚至堤防着政府,政府便不得不尽心尽力、合法合理地为美国人民服务。反观中国的政府,自古以来把官与民的界限划分的很清楚,官是管理者,民是被管理者,官自然比民高出一个身段。古代中国的一元政治体制和儒家文化无形中培养了人民的奴性意识,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使官吏深深相信自己的身家性命全数掌握在皇帝手中,导致官吏一心为“上”,民一心“畏”官,这便造成了官与民的分离。直至今日,虽然在许多单位和机构都能够看到“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但真正实践的又有几人?二、自由与代价美国有着全世界多数人向往的自由,那什么是自由、美国的自由是什么样的呢?对美国人来说,“自由是在不是什么罗曼蒂克的东西,这只不过是一个选择,是一个民族在明白了自由的全部含义,清醒地知道必须付出多少代价,测试过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后,作出的一个选择。”自由和代价是分不开的话题。美国人最基本、运用地最多的自由是“言论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向政府情愿伸冤的权利。”在美国有着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从保护环境、保护宠物,到共产党、托洛斯基派、民兵组织……应有尽有,这些团体和组织有着他们的观点、宗旨、目标和口号,他们的观点有的是相互冲突矛盾的,有的甚至是与主流观点不符的,但是这些团体和组织都被美国社会和政府所包容。因为表达思想的权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人权,而政府只是保护每个人正当的天赋人权。关于言论自由,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马丁·路德·金。他是当年黑人运动的领袖,他充分利用了宪法中的“言论自由”条款,他发动了呼吁人权的华盛顿和平大游行,在电视上能无视次看到他的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运用言论自由的正面事例。另一个运用言论自由的事例是极端主义的三k党在公共电视台播放宣传种族偏见的节目——《种族与情理》,由于电视台所在地区百分之九十五是黑人居民,而当地也有不少黑人政治家,这招致黑人居民的不满,电视台也迫于压力拒绝播放三k党的节目。但是,从宪法角度来看,三k党成员同样拥有言论自由,这是任何人或组织都无法剥夺的。后来,和三k党观点完全不同的律师和一名黑人女议员义无反顾地捍卫三k党的言论自由,所以,三k党的节目在经历一番波折后得以播出。对于黑人朋友来说,“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当年把他们引向民权运动胜利的“言论自由”,有朝一日也会变成他们的对手所拥有的有效武器。”从这也可以看出,美国《权利法案》第一修正案的关键就是:言论自由与真理完全无关。不论你宣扬的是“和平与梦想”还是“极端恐怖”,至少你有表达的自由和权利,至于内容的是真理还是谬误,自然会有大众做出判断。说完了自由自然也要提及为自由所付出的代价。1995年4月19日上午9时04分,一声巨响,美国俄克拉荷马城中心一座九层高的大楼的三分之一瞬间倒塌,造成168人死亡,500多人受伤。作案者麦克维,海湾战争老兵,深受右派民兵组织主张的影响,那么民兵组织正在宣传什么、做什么呢?“美国民兵基本上都自称爱国主义者,敲掉民权,想全民警告联邦政府正在日益扩大他们的权利,使人民正在逐步失去他们的自由;他们反对税收,指责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浪费了老百姓的钱;他们反对政府管制枪支,声明他们成立的宗旨就是在政府失去人民控制的时候进行自卫等等。”这一系列言论对于中国人来说简直无法理解,公然和政府作对,还时刻准备和政府作战,这要放在中国,纯粹就是个反党反社会的暴乱团体,早就被抓的渣渣都不剩了,但很遗憾,在美国这是人家的言论自由。蒙大拿州民兵是美国三个最重要的民兵组织之一。它散发到各地民兵组织的“M.O.D.训练手册”价值七十五美元,二百页,是该团体公开销售的出版物。里面包括以下内容:“一种涉及爆炸,或者具有极大摧毁力的行动,可以导致敌人无可弥补的损失……对国家的经济、运输和通讯系统,军队和警察系统进行破坏性攻击……多散布有关警察失职、政府管理不当的谣言,让错误的计划落入当局手中……袭击兵工厂以夺取武器、炸弹、军需品……绑架知名艺术家、运动员,或在其他领域的杰出人物……”这真是让人吓一跳,公开出版这种刊物难道不是和危险吗?难道不是给有心之人提供详细的作战计划吗?难道不会对普通民众、艺术家、运动员带来威胁吗?答案是当然会有潜在的危险存在,谁也不能保证不会有人采取以上详尽的措施对付他们所谓的敌人。但是,确实没有人能禁止这样的宣传,因为它只是一种宣传,还不是具体正在实施的恐怖计划,就还没有走出美国言论自由的范围。俄克拉荷马爆炸案只是美国人为了言论自由所付出的代价之一,鲜活的生命、毁坏的建筑、痛失的亲人都让美国人伤心不已,今日的爆炸案难免不会演变成更严重的恐怖袭击。但迄今为止,美国人在安全与自由面前依然选择自由。中国话说“纸包不住火”,我想,在美国言论自由能让每个人都释放心中的“火”,若是压制言论自由,火苗便会不断增长,总有一天会连带着那张纸一起熊熊燃烧,那时非常可能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由得想起“毕姥爷”,虽然没看过他的原始视频,也不知道他说过的每一句话,但从他如今销声匿迹地如此干净,我知道他一定是被某一张“纸”包裹得严严实实了。三、关于“业余专家”在“氢弹秘密”这一章中,哈瓦德·莫蓝在《进步》杂志上发表了《氢弹秘密》,值得我们关注的第一点是:《进步》杂志的宗旨是:反对军国主义和战争,强调公民权利和公民自由,强调保护环境,质疑庞大集团的所作所为。一个杂志运行不是单纯地办好杂志、扩展读者,而是有一个很“博爱”的宗旨,这能看出,美国人对自己公民权利有着高度的敏感,时刻都捍卫或准备捍卫自己的权利;但美国人也把自己看做世界公民,对于反对战争和保护环境也义无反顾地贡献力量。第二点是,哈瓦德·莫蓝只是在大学选修过不少物理方面的课程,他自己搜集资料,加上和原子能工作者的谈话拼凑成了《氢弹秘密》这篇文章。后来引起美国能源部和司法部的高度重视,也演变成一桩案件,在关键时候,名叫恰克·汉森的“原子爱好者”将自己的、很接近哈瓦德·莫蓝的“研究成果”寄往全美各地的报社,司法部无力再做阻止这一“秘密”的公开。而哈瓦德·莫蓝和恰克·汉森都只是业余的爱好者而已。俗话说高手在民间,美国有数量比例相当大的一批人,在关心着各种只有衣食无忧、思想无拘无束才会去关心的问题,而他们都是“业余专家”,连“核专业”都能冒出一堆“爱好者”。我们完全可以羡慕美国大多数人的衣食无忧和思想的无拘无束,许多人都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努力成为了“业余专家”。而我们,虽然读着大学却脑袋空空,对时政冷漠,对专业知识也毫无兴趣,我们在物质上肯定和美国大多数人的衣食无忧有一定的差距,但这而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我们的思想在十多年的应试教育的培养下已经习惯不去思考。美国人有相当大的自由时间自己分配,而我们花费了青春的三分之二在做题和考试上。我们的教育不仅是应试教育,还可以说是压缩教育,把很多的知识,当然大多是理论打包压缩传送给学生,学生看似学识渊博,却也只是理论的巨人。我们厌倦了空洞的理论,又习惯了理论,放弃繁杂的思考,加之我国的信息共享还处在上升阶段,许多知识技术被垄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容易便捷地接触到一些问题的核心部分,自然就谈不上“业余专家”的大批涌现。当然也不能否定我们的民间就没有“高手”存在。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