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比较,以微观分析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还原、比较,以微观分析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新会葵城中学梁景华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十多年了,总觉得自己教学和教研能力好像在不断提高,特别在经历几届中考的洗礼,尤其当了备课组长之后,更有一种目中无人、自鸣得意的感觉。但在这个暑假里,应学校和自己内心的要求,细细地读了孙绍振的《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多么浅薄啊!掩卷而思,深感自己工作上还有不少改进的地方,很多时候“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因此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为那一点点根本也不算什么的成绩所沾沾自喜,好好反思自己的不足,多读书,多接受一些理论知识,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并运用于实践中,使自己的教学和教研能力不断地得以提升。该书以结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用微观分析方法,重新分析、解读一些经典文章,其中中学课文居多,这为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该书首先批评中学教学中作品解读的肤浅,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是“无效的自我愚弄比比皆是,肤浅的对话、豪华的包装充斥课堂”。在前言中提到该书的原则“所谓多元解读,不是绝对的自由,应该的以文本为主体的和读者主体的历史性结合为基础的。”阅读并非由读者主体决定一切,起作用的还应有作者主体。该书的关键词是问题或矛盾、还原、比较和分析。方法上,用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正反合的内部矛盾转化的模式,还有结构主义的层次(表层和深层)分析法。为此,他还提出了还原(与现象学的还原不尽相同)和比较(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历史比较与逻辑比较)。什么是“还原”呢?就是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作家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形象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从差异中找出矛盾来,即抓住了还原后(生活)形态的面貌,与在文本中以文字描写出的形态进行比较,就会自然地找到其中的不同,这就是矛盾,这就是我们进行文本分析的关键所在。比如很多中学生和家长对《背影》的质疑:父亲买橘是违反交通规则而且形象又很不潇洒,教科书是否要将其删掉。在《〈背影〉背后的美学问题》中作者是这样回答:“在《背影》里,父亲为儿子买橘子,从实用价值来说完全是多余的。父亲执意自己去,越是不顾交通规则、不考虑自己的安全,就越显示出对儿子的深厚情感。如果左顾右盼地考虑上下月台的安全,就太理性了,没有感情可言,甚至杀风景了。这篇抒情散文以情动人,情感的审美价值和实用理性的反差越大,越是动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完全不讲实用理性:你不是为了三百两银子吗?我百宝箱里有的是。可是你背叛了情感,我就不但财宝不要,连命也不要了。把情感看得比财富,甚至比生命还重要,才更动人,审美价值更高。至于“不够潇洒”的问题,也一样。父亲越是感觉不到自己的费劲、自己的笨拙,越是忘了自己的不雅观的姿态,就越是流露出自己心里只有儿子,没有自己。这就是诗意。如果不是这样,父亲很轻松地、很潇洒地、很轻快地把橘子买来了,就光剩下实用性,一点诗意也没有了。”这些分析真令人耳目一新,这些问题是我从教多年从来没有想到的。该书有类似的分析还有很多,如“《愚公移山》中谁才是真正的智者?”“花木兰是英勇善战的英雄吗?”等,这些问题分析使我重新审视我我们的语文教学。正如前言所指出“借强调师生平等对话之机,找到了合法的避难所,于是,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所问肤浅,所答弱智,滔滔者天下皆是。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空空洞洞,糊里糊涂。在处理课文的方法上作秀,多媒体豪华包装,花里胡哨,目迷五色。但是,对于文本内涵的分析却有时如蜻蜒点水,有时如木偶探海。”这些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通病,是我们语文教学长期教学效率低的症结所在。怎样改变这现状呢?要改变观念,多读书,提高自己语文鉴赏能力,用还原、比较的方法深入文本内部,实实在在进行语文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1 / 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