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书院的陶塑脊饰浅析前言:岭南传统建筑装饰主要有“三雕两塑一画”,陶塑是两塑之一。清代陶塑脊饰在广府地区的祠堂庙宇或大户豪宅的正脊上多有使用,是岭南传统建筑独有的建筑装饰。其中陈氏书院的陶塑脊饰保存较为完整,彰显出其文雅与显耀的艺术气质。除了特有的装饰性外,同时也具有很强空间美学价值、人文特点与实用性。陈氏书院的形成发展在广州,祠堂最初是同一姓氏家族放置祖先牌位、拜祭先人的地方,日常作为宗族商量大事、喜庆聚会的场所。日常生活中,祭拜、聚会等活动只在一定的时间举行,而教育孩子读书、识字是日常所必行的事情,因此祠堂赋予书院的功能,成为教育后代子孙的场所。城市官办书院始于唐代,宋、元有所发展,明代收到压制,到清康熙期间起又有大发展。兼作书院的祠堂规模适中,多为2进或3进式,较大一些的有4进或5进的,5进祠堂规模很大,最后一进常设置书楼。因祠堂或书院是重要的公共建筑,具有永久性和可比性,所以修建时采用最好的材料和最好的装饰,建成以后历代修缮,祠堂和书院得以长久地保存原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学价值、建造技术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陈氏书院始建于1890的清光绪年间,初始作为祭祀陈氏祖宗的宗祠,也为广东各县来省城应试的陈氏子弟提供学习与住宿场所,后期因战乱被军阀作为办事基地,最终被日本军摧毁,战争结束后广州政府几近翻修才恢复其原有模样。陈氏书院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评为“广州十大旅游美景”之首。(图1-1)整座建筑群体以“三雕、三塑、一铸铁”的装饰特色著称于世,建造技术巧夺天工,是岭南传统建筑的代表。1陶塑脊饰的表意岭南传统陶塑脊饰又称“花脊”或“陶脊”,是“南国陶都”石湾民窑的特产,是集陶瓷艺术、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三位一体的造型艺术。其受官窑影响极少,题材丰富,其中有大量题材源于岭南人民的日常生活,生动体现了岭南人民的民俗与人文性格。陈氏书院陶塑脊饰位于殿堂建筑的正脊、看脊与垂脊上(图1),其不仅为岭南特有的建筑装饰代表,而且对其建筑空间的表意有重要作用。陈氏书院脊饰彰文雅而显耀。在同一组建筑中,中轴线上的脊饰较为隆重张扬,内容浩瀚,显示出其空间的领导性质,而两厢的脊饰规模较小,形态和谐,显示出其建筑空间的从属性质。2陶塑脊饰的空间美学陈氏书院陶塑脊饰强化了建筑空间的边界,引导了建筑空间的序列陶塑正脊位于建筑最高处,强化了建筑外部的天际线。陶塑正脊与陶塑垂脊结合起来,是最引人注目的建筑装饰,并定义了建筑外观的装饰级别。陶塑看脊则强化了庭院内部的天际线。陶脊构成的建筑天际线使建筑空间的边界更为明确。在陶塑脊饰的引导下,陈氏书院建筑空间序列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更为突出。正门是建筑空间序列的开始其陶塑脊饰的规模、数量、形制等均胜于其他建筑单体。中轴线上的每一进建筑都会有陶塑正脊,两厢则有陶塑看脊,强调出空间序列的轴线,并作为空间序列的引导与提示。陈氏书院陶塑脊饰就象建筑的表情,不同位置、不同风格的陶塑脊饰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作为界面元素,陶塑脊饰形成了一种空间的预示,并界定了人的心理空间的范围。陶塑脊饰隆重装饰的正门,预示着神圣境界与世俗空间的分界。3、陶塑陶塑脊饰的题材岭南传统陶塑脊饰的题材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粤剧戏曲、花果鸟兽、器物纹案等。建筑正脊上的陶塑脊饰多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或者粤剧戏曲。这是岭南陶塑脊饰中最具地域特色的题材。陶塑脊饰体现的岭南人文性格岭南陶塑脊饰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多元化,表现出典型的海洋性,具有浓郁的商业文化特征与世俗性,体现了岭南清代成熟的文化艺术,并具有革命性与创新性。岭南人民的宗教信仰极具包容性,儒释道和谐共存,而道教信仰对岭南人民尤其具有深远的影响。陶塑脊饰上有大量的道教传说与其他宗教题材,如天官赐福、八仙过海、日神月神、佛手瓜等,反映了岭南人民的宗教信仰。其他民俗广府地区的方言为粤语,陶塑脊饰中有众多与粤语谐音有关的吉祥题材,如榴开雀(爵)聚图、连甲(莲鸭)、岁岁(穗穗)有余(鱼)、太狮少狮(师)三元等。产的陶塑脊饰可见粤剧对佛山人民乃至岭南人民的重要影响。陶塑脊饰中的粤剧场景众多,岭南人民对粤剧题材的装饰喜闻乐见,民间匠人对粤剧典故信手拈来,对其中的人物、场景、细节成竹在胸,表现的栩栩如生,可见粤剧曲目的深入民心(图7)。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岭南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与南越文化,兼容了儒释道三教的文化。其以中原文化与儒家文化为核心,受到道教文化的深远影响,且广泛吸收了多种异质文化。3.1.1岭南文化以中原文化与儒家文化为核心岭南陶塑脊饰中最多体现的是中原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精神。儒家的孝义仁智忠信、重教化等对其有最重要的影响。忠君报国的思想尤其鲜明,“郭子仪祝寿”这样的故事题材使用频率非常高(郭子仪是忠君爱国的道德典范)。岳飞大战金兵、赵美容打飞熊、刘庆伏狼驹等其他爱国题材数不胜数。而舌战群儒,韩信点兵等则体现了儒家的“智”;桃园结义、虬髯客与李靖等则表现了儒家的“义”。岭南文化受道教文化影响深远岭南文化受道教文化影响深远,岭南人民将道家思想世俗化并与地方文化相互融合,陶塑脊饰中体现了道教追求和谐、重生养生的思想观念。道教的色彩、神仙人物、食俗等对岭南人民都有深刻的影响。岭南人民追求和谐合一、阴阳合德的哲学观念,表现在脊饰上多处塑有日神月神、牛郎织女、龙凤呈祥、凤凰和合图等。姜子牙封神、龙王八仙朝玉帝、仙女下凡等题材则表达了向往神仙境界的宗教观念。这种观念世俗化后成为重生养生的观念和祈求幸福、平安、自由的生存观念。如香山九老、菊花寿带鸟、松鹤延年等题材非常常见;三阳开泰、竹林七贤等题材也比比皆是。道教的多神崇拜影响了岭南的信仰,本地区不仅信奉道教诸神,更将儒释道和谐合一,并具有明显的泛神信仰倾向。在陶塑脊饰上塑造有众多的道教与其他宗教的神祗,如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等题材源于道教信仰,降龙、伏虎罗汉等题材源于佛教信仰,而日神、月神(图8)等题材则源于自然崇拜。岭南文化是典型的海洋文化岭南的地理位置靠海,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海洋,岭南人民既喜爱又恐惧水的威力,岭南文化中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岭南陶塑脊饰中具有众多的与水有关的动物及题材,例如鳌鱼(图9)、宝鸭、双龙戏珠、哪吒闹海、八仙过海等。体现了岭南清代成熟的文化艺术清代的岭南文化已达成熟,其陶塑艺术、粤剧、岭南画派、广东音乐等众多艺术门类都已达到高潮并体现在岭南脊饰中。最重要的影响当然来自陶塑艺术。[1]罗雨林.广州陈氏书院.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6:34-42.[1]罗雨林.广州陈氏书院.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6: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