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灌溉工程与提灌工程经济评价摘要灌溉用水管理体制改革是关系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也关系到众多农民用水户的切身利益。分析了我国灌溉用水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用水管理改革现状,讨论了国外普遍采用的参与式管理模式,认为:打破传统灌溉用水管理体制模式,使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灌溉管理,是灌溉用水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大中型灌区;灌溉;管理体制IrrigationAndIrrigationWorksCalculatedEconomicEvaluationAbstractIrrigationwatermanagementsystemisrelatedtoChina'ssustainableagriculturaldevelopmentevent,manyfarmersalsorelatedtothevitalinterestsofwaterusers.AnalysisChinairrigationtheadministrativesystemandwatermanagementreformStatusdiscussedabroadcommonparticipatorymanagementthat:breaktraditionalirrigationadministrativesystemmodesocietythestrataparticipationirrigationwasirrigationmanagementReformtrendofdevelopment.Keywords:Largeandmedium-sizedirrigationarea;Irrigation;Managementsystem2目录摘要--------------------------------------------------------------1Abstract----------------------------------------------------------1第一章绪论----------------------------------------------------------------------3第一节水利工程经济概述----------------------------------------------------------3第二节国内外水利工程经济发展概述-------------------------------------------4第三节灌溉工程及其提灌工程的内容及其概述-------------------------------4第二章水利工程经济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7第一节水利工程经济研究的基本思想--------------------------------------------7第二节水利工程经济研究的计算方法-------------------------------------------10第三章灌溉工程经济评价---------------------------------------------------------------20第四章提灌工程经济评价---------------------------------------------------------------29致谢---------------------------------------------------------------------------------------------35参考文献----------------------------------------------------------------------------------------35论文翻译-----------------------------------------------------------------------------------------363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水利工程经济概述水利工程经济是一门级数学与经济学交叉的学科,它是工程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水利工程学科与工程经济学相互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众所周知,工程经济学是指应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专业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性,或对非经济活动领域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而建立的经济学科。水利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工程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水利工程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水资源领域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寻找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水利工程经济研究的问题有:对于新建工程,需要根据水利方面的技术要求、水利建设规章制度、规程规范和财务部门的有关规定,通过经济计算,对不同工程措施或方案进行经济效果的评价,为决定工程方案的优劣和取舍提供依据;另以方面,通过经济计算和经济效果评价,也可以用来修订水利的技术政策、规章制度、规章规范和财务规定;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已建水利工程的经济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改进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水费标准和管理办法等。开展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把软科学列入决策程序,实现建设项目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减少和避免投资决策失误,把有限的资源用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好的项目,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可见,水利工程经济评价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提高投资效益,即如何以较少的投资、较快的时间获得较大的产出效益。从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看,经济评价可使社会的有限资源得到最优的利用,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经济评价中采用的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指标及体现宏观意图的影子价格。影子汇率等国家参数,可以从宏观的、综合平衡的角度考察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借以鼓励或抑制某些行为或项目的发展,指导投资方向,促进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充分论证和科学评论,合理的进行项目排队和取舍,也有利于提高计划工作的质量。从具体的建设项目来看,经济评价可以起到预测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的作用。由于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设立了一套比较科学严谨的分析计算指标和判断依据,项目和方案经过“需要—可能—可行—最佳”这样步步深入的分析、比较,有助于有助于避免由于依据不足、方法不当、盲目决策造成的失误,使工程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保持良好循环或良性运行。水利工程经济评价是水利建设项目或方案取舍的重要依据,但不能惟经济而断,同时还要把拟建项目的工程、技术、经济、环境、政治及社会等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进行多目标综合评价,统筹考虑、筛选最佳方案。4第二节国内外水利工程经济发展概述一、我国水利工程经济发展概况我国水利工程经济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水利工程为数很小,故未形成自己的水利工程经济科学。但也有一些零星的、初步的研究。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1945年在《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中按当时欧美的方法计算了三峡工程的发电、灌溉、防洪、航运、给水、游览等效益,并进行了投资分摊和投资偿还的计算。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在水利水电规划、水利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中,遇到了许多经济问题。由于政治原因,造成了水利工程“建设成绩很大,浪费也很大”。除此之外,从经济评价方法来说,主要采用前苏联的技术经济原理和方法,采用“抵偿年限法”或“计算支出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强调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讲求经济效果。并逐步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动态经济分析的理论方法,规定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1979年,国家决定试行项目投资由财政预算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即所谓“拨改贷”。1980年,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成立,提出要普及水利经济科学知识,结合水利建设实际,大力开展重要水利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经济科学。之后,国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并且制定了相应的规定,为水利工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广泛的应用到水利工会曾规划设计和可行性研究中,大大丰富了我国水利经济学科的内容,特别是长江三峡工程涉及到各方面的水利经济问题,如防洪、发电、航运和综合效益的计算、集资方式、投资分摊、国民经济承受能力分析、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投资风险分析、替代方案经济比较、建设适宜时间分析、国民经济评价、财务评价、综合经济分析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又促进了我国水利经济学科的发展。我国水利经济研究和实践,虽然起步比较晚,基础比较薄弱,但通过引进吸收国外成果,紧密结合我国水利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研究,近十多年来,进展很快。目前我国水利经济学术水平,在某些理论和方法方面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又的方面还又比较突出的特点,如既从宏观上研究水利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又研究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与国外比较,我国在这两个方面结合得比较紧密,研究的主要内容更加完备、更加系统。但在实际应用的普遍性和广泛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水利经济分析论证制度化、法律化方面还要做很大的努力。第三节灌溉工程及其提灌工程概述一、国内农田水利事业概述中国是农业灌溉大国,但同时业是水资源相对短缺、时空分布不均衡、水旱灾害频5繁的国家。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匀和水土资源组合错位,造成季节性和区域性干旱缺水问题十分突出,使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灌溉和排水发展。因此,“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水利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工作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兴建灌排工程,因此使中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50年代初的1600万hm2增加到1997年的5113万hm2,治理盐渍、渍害中低产田2400万hm2;解决了1.8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粮食总产量从1126亿kg增加到1997年的4925亿kg。中国农田灌溉面积占全国总产量的75%、80%和90%。中国灌排事业的发展为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使中国能够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新中国成立50年来,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蓬勃发展,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例如,在山区、丘陵区的规划治理方面,各地共同的经验是要在管好、用好大中型水库的同时,大力整修塘堰和小水库,充分利用当地径流,扩大灌溉水源,建成长藤结瓜式的水利系统。在渠系配套改建方面,狠抓了开沟挖渠,即挖排洪沟(又称撇洪渠),防止山洪、冷泉人田;开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改造冷浸田;开灌溉渠,改串灌串排为合理灌溉。此外,在植树造林、整治沟壑、改坡地为水平梯田等水土保持措施方面,也都取得了不少经验。南方坪区的规划治理,在确保防洪安全前提下,搞好灌溉,排除渍涝,狠抓降低地下水位。在措施方面江苏省总结了“四分开,二控制”的经验,即内外水分开,高低片分开,灌排系统分开,水旱作物分开及控制内河水位河控制地下水位。湖北省江汉平原在又计划的分洪蓄洪河垦殖的基础上发展了河流改道、撇洪入江等措施,改善了田间的防洪除涝。湖北省洞庭湖地区则有大搞园田化建设、开挖深沟大渠、合理留湖蓄渍的经验。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大力整治排灌渠系河兴建撇洪渠的同时,开展了坪区大联围的规划,为提高防洪除涝标准,降低地下水位,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创造了条件。北方平原地区,开挖和整修了一大批河道,加固了提防,打井修渠,平地深翻,使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井渠结合、深沟水网、引洪淤灌、打坝造地、综合治理旱涝碱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为了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和创造农业机械化耕作条件,园田化建设有了广泛的发展,标准不断提高,已由局部整修发展为大面积治理,由单纯治水发展为山、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由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