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发中心张大昌一、课程改革的背景(一)高中教育的定位1.从我国的社会需要来看一方面,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增长,另一方面,使我国由一个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大国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中教育所提出的要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得将来所需的所有知识,学校教育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过去,我们的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知识教育,没能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2.从受教育者个体发展来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普通高中教育关注每位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与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创造力源于人的个性,教育不能培养没有头脑的机器零件。3.从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高中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文化教育转变,这使得高中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都要有所改变。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它超越了“单一任务”或“双重任务”的主张,把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定位于形成高中学生的健全人格或提高公民的基本素养。(二)国际对比研究研究不同文化圈的共性。英美文化圈: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欧洲大陆文化圈:德国、法国、芬兰、荷兰、瑞士、瑞典等。东亚文化圈:日本、韩国等。印度文化圈:印度等。法国──使每个青年人实现其个人定向,培养学生独立工作、推理和判断、交往与集体合作等能力和责任感。日本──培养对国家及社会有作为的成员所应具备的素质,使学生适应个性和未来的发展,提高一般的文化素养,培养对社会具有广泛深入的理解和健全的批判能力。俄罗斯──强调个性的成熟和自主意识的确立,使学生获得一般文化基础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同时,接受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分化教育。芬兰──培养综合素质高、个性健康全面发展、有创造力和合作精神、能够独立探求知识、热爱和平的社会成员。共同点:●注重社会责任感、强调个性发展、重视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重视与人交流与合作;●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使学生享有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三)我国物理课程的现状1.1997年以前1978年,在拨乱反正、大力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与教学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物理教学大纲》。这个大纲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比现行大纲的要求要高。例如,欧姆表、惠斯通电桥、电源的输出功率、含反电动势的电路,都在要求之列。1983年又颁布了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的教学纲要,把教学要求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与之对应,出现了“甲种本”“乙种本”两个版本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盲目追求高要求的倾向。在这之后,由于高考命题以“乙种本”为标准,多数学校以高考为目的进行教学,出现了过早划分文理科的现象,许多学生只学过力学之后就停止了物理课的学习。1990年为了改变许多学生不能学到“较完全的物理知识”的现象,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规定高一、高二两年全体学生学习“必修物理课”,高三年级中,报考理工科大学的学生学习“选修物理课”。这个办法在实施上有些困难,因为许多内容,例如圆周运动,在高一物理课中只能学角速度、线速度,而向心力等内容则要到高三再学。教师说这种情况是:话到嘴边留半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多数学校都是把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打通”学习的。2.“两省一市”课改方案中的物理课1997年,原国家教委在山西、江西、天津两省一市开始试验新课程计划,1999年在进行修订之后,这个课程计划及各科教学大纲的“试验修订本”扩大到10个省市试用,2001年扩大到25个省市,成为我国当前高中课程的主流结构。在这个计划中,物理课由“二一分段”改为“两类物理课”,开始出现“分类型”“有选择性”的思想。学生可以选择学习I类物理课和II类物理课。I类物理课是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标准,是高中毕业会考的依据,II类物理课是较高要求的物理课,是理工科大学入学考试的依据。由于学生入学时对自己的能力倾向不完全了解,也难以决定将来是否报考理工科大学,所以,两类物理课在高一的学习内容是完全一样的;同时由于学习II类物理课的学生要按I类物理课进行会考,II类物理课的内容完全覆盖I类物理课。3.“两省一市”大纲的进步意义(1)它首次体现了分种类、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意图,尽管不够彻底,而且在操作性方面还需要改进,但它仍是一个重大的进步。(2)1999年的试验修订版大纲增加了“课题研究”,并且规定为必学内容。它的出现引起了广大物理教师极大的兴趣,全国许多地方进行了尝试并获得相应的经验。它与课程计划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一起成为这一课程方案的亮点。(3)两省一市物理大纲与过去的大纲相比,第一次提出了物理课程“在观念、态度领域的教育功能”,第一次提出物理课程“要注意联系当前普遍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如能源、环境等问题,使学生理解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物理学的作用”。4.“两省一市”大纲的局限性(1)过分强调知识的教学。在当时的大纲中,明确写出要“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为了追求“完全”,什么都舍不得丢,必修物理课(I类)内容饱和,内容与学时的矛盾突出,不可能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同时,这也使数理能力较差的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2)没有涉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实践中基本上仍是被动式的学习。(3)对于教学内容(包括学生实验)的规定仍与过去历届教学大纲一样,过死过细,在课程建设方面没有给教师留出空间。二、物理课程的结构(一)模块化、分系列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强烈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见下图)。每个模块40课时(含本模块的复习考试),半学期(10周)学完。(二)各系列的特点物理1和物理2(共同必修模块):学习中要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下一步选学模块做准备。选修1: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价值,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选修2: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选修3:较全面地、综合地展示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强调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体现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下面以各系列对电磁波内容的要求为例,说明不同系列的区别。●选修1初步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思想,体会其在物理学发展中的意义。初步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列举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了解电磁波的技术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发表见解。例:讨论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现代生活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对科学、技术及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发表自己的观点。例:举例说明电磁波的应用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选修2了解电磁波及其发射、传播和接收原理。知道光的电磁本性和电磁波谱。举例说明电磁波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例:比较无线电波中的长波、中波、短波、微波的不同传播特点。收集资料,了解移动通信的工作模式、常用术语和移动电话的常用功能。例:了解移动电话的工作原理。初步了解电视、广播和电视机的工作模式,知道电视机的主要结构。了解电视、广播技术的新进展。例:了解高清晰度电视与普通电视的主要区别。●选修3初步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思想以及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意义。了解电磁波的产生。通过电磁波体会电磁场的物质性。了解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通过实例认识电磁波谱,知道光是电磁波。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和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三个系列分别是为哪些学生准备的三个系列分别是为喜欢这些内容的学生准备的!例如30页(选修23):了解照相机的主要技术参数的含义。例:在曝光量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光圈和快门的组合改变景深。与“文理分科”的不同点在于,学生可以在不同系列中选择学习内容。除了三个系列外,还有“物理实验专题”和“物理专题研修”。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以后的高校招生模式一定与现在完全一样。三、物理课程的特点(一)明确提出并落实了三维课程目标●《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第8~9页明确地、可操作地阐述了三维课程目标。●课标在各模块的具体要求中体现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例如:第12页,“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第13页,“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第14页,“关心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第15页,“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第16页,“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过程与方法有双重意义)。●学生学过科学课程之后,将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看世界,提高了认识世界的能力。(二)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四、物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一)对达到知识目标的过程,对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作出了要求上面已经有例。又例:第15页,“通过能量守恒以及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效率的重要性”。又例:第19页,“对科学、技术及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发表自己的观点”(选修1-1)。(二)对知识要求的阐述比较宽泛例如第15页: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例:分别以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位移为横坐标和纵坐标,描绘做抛体运动的物体的轨迹。不刻意区分平抛和斜抛,强调的是科学方法。(三)以“例”和“活动建议”的形式对标准做进一步描述上面就是一例。“例”和“活动建议”不是必须执行的。(四)学生实验的项目分布在各条标准中,同时有实验总体要求例如:第12页,“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明显地要求学生做实验。第29页,“会测定凸透镜的焦距(选修23)”明显地要求学生做实验。第12页,活动建议中“通过实验研究质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则不要求学生或教师一定做实验,但是建议去做。第10页“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总体要求”。例如:“尝试选择实验方法”“按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与过去对实验的要求有很大不同:具体的器材、操作的要求少了,实验思想、方法的要求高了很多。(五)对于教学、教科书编写、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有建议这部分是课程理念的再次体现,它表明,标准不是只规定物理内容。五、避免进入误区不要尝试对知识要求的“目标”做出刚性的解释,这是无法做到的。“刚性的解释”指是否要求计算、所用公式能否变形、综合应用时解题过程不能超过几步……例如,有人指出:第10页要求“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而在第6页关于行为动词的说明中,“知道”与“计算”不是同一层次的要求。由此得出结论:对于万有引力定律不要求计算。这在高中阶段显然不合适。于是说课标应该修改万有引力定律要求的表述,或者修改行为动词的解释。如果“知道”层次排除计算,第13页“知道胡克定律”怎么办?如果“知道”层次要求计算,第47页“知道电子云”怎么办?结论:课标给出的“知道”“理解”等要求是相对的,相信教材编写者、教师、考试命题者都有足够的能力根据知识在物理学中的地位、高中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几方面的因素,做出正确处理。几十年来的中国中学物理教育史证明,力图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用文字来限制知识难度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如果勉强去做,结果一定会使大家拘泥于知识而忽视过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