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1(粤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其它物体位置的变化,简称运动。二、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参考标准的另一个物体。1.参考系是假定不动的物体,研究物体相对参考系是否发生位置变化来判断运动或静止。2.同一运动,选取不同参考系,运动情况可能不同,比较几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个物体作为参考系才有意义。(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3.方便原则(可任意选择参考系),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三、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1.质点只是理想化模型2.可看做质点的条件:⑴物体上任一点的运动情况可代替整物体的运动情况,即平动时;⑵不是研究物体自转或物体上某部分运动情况时;⑶研究物体运动的轨迹,路径或运动规律时;⑷物体的大小、形状时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小,可以忽略时。□《三维》P4巧用2,闯关1、2、5、9。四、时间:在时间轴用线段表示,与物理过程相对应,两时刻间的间隔;时刻:在时间轴上用点来表示,与物理状态相对应,某一瞬间。区分:“多少秒内,多少秒”指的是时间;“多少秒末、初、时”指的是时刻。□《三维》P7图1-2-1,P8巧用1,闯关1、3、8。五、路程:标量,表示运动物体所通过的实际轨迹的长度;位移:矢量,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线段长度为位移大小,初位置指向末位置。路程大于等于位移的大小,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两者大小相等。矢量,有大小,方向的物理量;标量,只有大小,无方向的物理量。□《三维》P7表格4。六、打点计时器:记录物体运动时间与位移的常用工具。电磁打点计时器:6V交变电流,振针周期性振动t=0.02s,电火花打点计时器:220V交变电流,放电针周期性放电t=0.02s。□《三维》P10~11问题探究二,工作原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研究实验注意事项及实验步骤:1.限位孔竖直向下将打点计时器固定,连接电路;2.纸带与重锤相连,穿过限位孔,竖直上提纸带,拉直并让重物尽可能靠近打点计时器;3.先接通电源后松开纸带,让重锤自由下落;□《三维》P12巧用4、5,题组3、4、9P41例2七、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度和速率:单位(/ms)转换:11//3.6kmhms1.平均速度: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位移S与时间t的2比值,它的方向为物体位移方向,矢量,/vSt;2.平均速率:路程S路与时间t的比值,标量,/vSt率路;平均速率一般大于平均速度,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两者大小相等。3.瞬时速度: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简称速度,矢量,它的方向为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该点的切线方向;4.瞬时速率:简称速率,速度的大小,标量。□《三维》P15表格三和四。八、加速度:矢量,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1.加速度定义式:0()//tavvtvt,速度变化量v0tvv,/vt称为速度的变化率,单位:米每二次方秒,2/ms。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快慢;2.加速度a与速度v、速度的变化量v之间的关系;□《三维》P20表格四;3.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不变(包括大小、方向)的直线运动;4.判断物体做加速运动或减速运动的条件:选初速度0v方向为正方向,a增加,v增加快a与0v、v同向,加速,v增加aa减小,v增加慢a与0v、v反向,减速,v减小注:加速度只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v/(m/s)501234t/s-5向上倾斜:正向匀加速直线运动;t轴上方(正方向)向下倾斜:正向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上倾斜:反向匀减速直线运动;t轴下方(反方向)向下倾斜:反向匀加速直线运动。正负只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如:速度3m/s与-5/m/s,后者比前者大。九、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S-t)与速度-时间(v-t)图像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v-t)图像的分析和比较□《三维》P25三P27巧用1、2、3、5,闯关2、4、6、7、10。a增加,v减小快a减小,v减小慢3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1.速度公式:0tvvat(速度-时间关系);2.位移公式:2012Svtat(位移-时间关系);3.推论式:2202tvvaS(速度-位移关系);(找出题中给出的物理量后运用公式)4.平均速度连等式:022ttvvSvvt,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5.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与初、末速度的关系式):022ttvvv;6.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与初、末速度的关系式):22022tSvvv;比较中间时刻和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大小:22Stvv;(适用于一切匀变速直线运动)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1.条件:①初速度为零(即00v);②仅受重力作用(加速度ag);2.自由落体加速度g,大小:29.8/ms,粗略210/ms,方向竖直向下;g值的变化:A.维度越高g越大;B.高度越高g越小;3.自由落体运动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由条件推到其规律公式:①速度公式:tvgt(速度-时间关系);②位移公式:212Sgt(位移-时间关系);③推论式:22tvgS(速度-位移关系);(找出题中给出的物理量后运用公式)④平均速度连等式:22ttvSvvt;三、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纸带的处理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差是恒定值:2SaT(匀变速直线运动判别式);4推广:2()MNSSaMNT,12NNNSSvT(某点速度),用于分析纸带的运动。□《三维》P445、10P484、5P491、3、5P58~59例7、例809.10如:⒈求加速度:奇数段:3122SSaT,(在此若为3段时,则去掉中间段);偶数段:42312()()22SSSSaT,(第1个“2”代表项数,第2个“2”代表间隔差);2.求瞬时速度:记数点“3”的速度为:2332SSvT,(点“3”为点“2”和“4”中间时刻)。已知“相邻两个记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或“每5个点取一个记数点”,则时间间隔0.1Ts,打点计数器的工作频率都是50Hz。四、行车安全□《三维》P53巧用3、P54闯关4、7反应时间0t:在此时间段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反应距离1S:即匀速直线运动的距离,初速度为0v,则有100Svt;刹车距离2S:即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距离,有2022vaS,即2022vSa0a;停车距离S:发现状况到车停下的距离,有12SSS。五、追及和相遇(具体详见笔记的4道例题)1.00v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甲追同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的乙,一定能追上。A.追上时:0SSS甲乙,0S为初始时刻甲和乙的间距;B.当vv甲乙时,即追上前甲和乙的间距S有最大值。2.匀速直线运动的甲追同向00v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乙。1S2S3S4S123451S2SS0v50SSS甲乙,追不上;A.当vv甲乙时若有0SSS甲乙,恰为追上或追不上;0SSS甲乙,追上。B.若追不上,即0SSS甲乙,vv甲乙时,甲和乙的间距S有最小值。3.速度大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甲追同向速度小的匀速直线运动的乙。0SSS甲乙,追不上;A.当vv甲乙时若有0SSS甲乙,恰为追上或追不上;0SSS甲乙,追上。B.若追不上,即0SSS甲乙,vv甲乙时,甲和乙的间距S有最小值。4.速度小匀速直线运动的甲追同向速度大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乙。一定能追上,追上时0SSS甲乙,注意乙何时停下。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三维》P65巧用5、闯关7一、弹力方向的判断(具体图例详见笔记)1.点与平面:弹力垂直于平面;2.点与曲面:弹力垂直于点的切面;3.两平面:弹力垂直于接触面;4.平面与曲面:弹力垂直于平面;5.曲面与曲面:弹力垂直于公切面。二、胡克定律□课本公式:Fkx,k为劲度系数,单位/Nm;x为弹簧伸长量或缩短量,伸长量:0xll,0ll、分别代表弹簧伸长后的长度和原长;缩短量:0xll,0ll、分别代表弹簧缩短后的长度和原长。三、摩擦力□《三维》P71巧用2、4、5闯关2、3、4、61.滑动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作用力。⑴产生条件:A.接触;B.弹性形变;C.粗糙;D.相对运动;⑵大小:fN动,为动摩擦因数,取决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材料,一般01;N为正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正压力:垂直于接触面并使接触面发生弹性形变的力)6⑶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与接触面相切。注:①f动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与运动方向可以相同或相反;(区分相对运动和运动)②f动可以是物体运动的阻力,也可以是动力。2.静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作用力。⑴产生条件:A.接触;B.弹性形变;C.粗糙;D.相对运动趋势;⑵大小:a.物体静止,由二力平衡知,静摩擦力的大小随外力增大(或减少)而增大(或减少);b.取值范围:max0ff静,maxf为最大静摩擦力,maxff动;maxFf,相对静止;c.状态maxFf,临界条件(动与不动);maxFf,相对运动;⑶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接触面相切。注:受到f静可以是运动的物体,受到f动可以是静止的物体。四、力的合成与分解□《三维》巧用P825闯关5、61.力的示意图:受力分析时用,仅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2.力的图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步骤:⑴选择标度,一般2—5段,同一物体的受力用同一标度;⑵选取作用点;⑶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3.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F和几个力1F、2F、3F……等的作用效果相同,则F称为这几个力1F、2F、3F……等的合力,这几个力1F、2F、3F……等称为这个力F的分力。F可分解为1F、2F、3F……等,1F、2F、3F……等可合成F。(注:最终合力只有一个)4.力的合成(两个分力1F,2F的情况)⑴两分力同向,合力有最大值:max12FFF;⑵两分力反向,合力有最小值:min12FFF,合力方向与较大的分力同向;⑶合力范围:1212FFFFF,当两分力的夹角为时,合力为2212122cosFFFFF;⑷合力随夹角变化:增大,F减小;减小,F增大,01807①0,有maxF,同向;②90,有2212FFF,组成直角三角形;③120,当12FF时,有12FFF,组成等边三角形;④180,有minF,反向。⑸合力大小可以小于、等于或大于某一分力。5.力的分解⑴已知合力和两分力的方向,它们组成的方式有唯一解;⑵已知合力方向和两分力大小,它们的组成方式可有两个解、唯一解或无解;⑶已知合力、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分力的大小,它们的组成方式可有两个解、唯一解或无解;⑷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它们的组成方式有唯一解。6.力的正交分解法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分解到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然后再进行运算的方法,步骤:①画出受力分析图;②建立直角坐标系,把尽可能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③把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坐标轴上;④分别通过平衡条件列出平衡方程。7.“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一切矢量都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三维》P76巧用5其步骤如下:a.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A点,用两条细绳连接在橡皮条的另一端,通过细绳同时用两个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与细绳的连接点到达某一位置O,并记下此位置,称为结点,记下两测力计读数F1、F2,描出两测力计的方向,在白纸上按比例做出两个力F1和F2的图示;b.只用一只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测力计的读数F′和细绳方向,按同一比例做出力F′的图示;c.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图求出合力F,比较实测合力F′和按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的合力看它们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同;d.改变两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做两次实验,从实验得出结论。注意事项:①经验得知两个分力F1、F2间夹角θ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F的误差也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θ角取得太大,一般不大于90°为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