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半月谈:透视干部建设梯队新格局编者按: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省、市、县、乡四级党委集中换届之年。通过换届和调整,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融入基层,也让越来越多有能力的干部从基层脱颖而出。1982年到2007年,国内省、市、县三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分别下降8.4岁、6.8岁、5.7岁。至2007年年底,各地领导干部中45岁以下的占71.5%,其中35岁以下的占30%。近年来,“70后”“80后”青年干部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县级甚至更高层次的领导班子之中……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强调,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年轻干部不断地成长成熟起来,大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能够善于正确判断形势和把握大局,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的优秀年轻干部涌现出来,我们的队伍才有可能始终保持蓬勃生机与活力。换届之年“70后”“80后”干部崭露头角今年是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集中换届之年。各地在换届选举中,创新选拔方式,严肃换届纪律,力求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地方拟任或拟提名的领导干部人选中,“70后”“80后”干部开始崭露头角。9月26日,湖北省委组织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湖北省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以来,已有部分“70后”、“80后”干部陆续进入县、乡领导班子。近年来湖北地区在选拔年轻干部的力度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今年5月,湖北省委组织部首批选拔了80名年轻干部作为市(州)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县(市、区)党政正职培养对象,进行集中培训。截至目前,各地共选拔了2000名年轻干部作为县(市、区)党政副职和乡镇(街道)党政班子成员培养对象。26月29日,浙江省发布《浙江省拟提拔任用省管领导干部任前公示通告》。在这份通告中,20余人岗位调整涉及到省内多个区县的党政要职。值得一提的是,在拟任或拟提名担任区县领导的人选中,一些“70后”干部也开始崭露头角。北京市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工作中,逾300名来自国家部委、央企、高校、市级机关、区县等单位的80后副处级领导干部,被选拔任职于本市街道乡镇副处级职位。这种大规模地将国家部委等单位的年轻干部“下放”现象尚属首次。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7月2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历时6个月的广西乡镇党委换届圆满结束,全区1126个乡镇成功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并选举出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其中“70后”班子成员占总数的72%。广西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梁海萍介绍,从年龄看,新一届乡镇党委班子形成了以“70后”为主体,“50后”、“60后”、“80后”各有一定数量的结构,形成了以中青年干部为主体,老中青结合的梯次配备,有效避免了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一刀切”的现象。7月26日,中共南京市玄武区十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成功选举产生常委、副书记、书记。至此,南京市所辖13个区县委换届工作圆满结束,13名区县委书记全票当选,所有常委全部高票当选,换届风气测评满意率99.7%。目前,13个常务副区县长中,70后的有4人,最小的36岁,为未来区县班子建设储备了骨干力量。明年初,海南省市县领导班子也将进行集中换届,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强调,在党政正职领导班子的选拔中,要重视从70后、80后中选拔一些优秀干部担任市县党政班子正职。在其他各省市,“70后”“80后”干部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人们的视野中出现。更为重要的的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从中央到地方,必须形成“5678”年龄梯次的干部建设梯队格局,以顺利完成权力的交替和过渡。年轻干部登上政治舞台,被选拔和重用,这是各级政府的现实需要,也已是大势所趋。干部年轻化再跃快车道3长期以来,我国干部选拔制度中论资排辈熬级别的现象普遍,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偏老,一些机关暮气沉沉,改革发展事业亟待注入新鲜的血液。于是,全国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再度提速。2008年3月,28岁的张辉被任命为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今年初,25岁的孙靓靓被任命为共青团泰州市委副书记。虽然没有确切数字公布,但毫无疑问,在各地党政机关中,为数不少的80后已经走上县处级领导岗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当前完善干部队伍结构的迫切需要。”昆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干部队伍学历偏低、年龄偏老的情况仍然突出,如果不加大选拔年轻干部力度,今后恐怕会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以昆明市为例,前年和去年县区级党政领导班子换届时,要求新班子配备一名35岁以下的干部,有几个县区竟然一个都选不出来。现在县级党政领导班子中,大多数人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于70年代的只是少数。长期从事组织工作的李康认为,“选拔年轻干部要探索新的选拔机制,比如公开选拔、公推直选、竞争上岗等。要放宽选人用人的视野,注重道德品行、培养潜力和工作实绩,创造有利于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条件。”2008年7月,昆明市出台《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出,要不断加大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对工作实绩特别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经组织批准可依照有关规定破格、越级晋升职务。公开选拔,是当前选拔年轻干部常见的一种方式。李康告诉记者,去年初,昆明市发布公告面向全国公开选拔100名县处级后备干部,吸引了1000多名各类人才踊跃报名。为使选拔程序公正透明,组织部门采取了当场公布面试成绩、引入心理测评等办法。最终选出的优秀年轻干部,被安排到市级机关和县区担任助理职务,并被派到招商引资、信访部门和基层一线锻炼。4“公开选拔干部的方式出现已经有10多年,目前仍在不断探索和完善,最近几年来,各地公选干部的力度不断加大。”云南省委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刘烈平介绍,公选干部的主要特点是年轻化和知识化,它拓宽了干部选拔的范围,为年轻干部快速成长提供了一条快车道。此外,“公推直选”和“竞争上岗”也是干部选拔的创新方法,使更多年轻干部能公平地参与竞争。干部年轻化重基层干部年轻化,是干部群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从中央要求看,在本次换届中,要着眼于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既要考虑专业、能力结构上的合理性,又要考虑个性特点和工作阅历、工作经验上的互补性;既要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又要科学地使用好其他年龄段干部。市、地、州、盟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换届时,要求保持以50岁左右干部为主体的梯次配备,其中43岁以下的干部要有1~2名。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中,45岁左右干部的数量应有所增加。也就是说,本次换届后,至少“60后”,甚至“70后”干部将成为市、地、州、盟班子和正职的主力军。地市级干部的年轻化也带来了一系列对其工作的特殊要求。首先,年轻干部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知识较好,头脑灵活、视野开阔,有闯劲有干劲,给党和国家视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年轻干部中有不少人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缺乏基层实践特别是艰苦复杂环境的锻炼,鉴于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也有些年轻干部群众观念和宗旨意识淡薄,党性观念和政权意识不强。刘海涛说,对年轻干部,尤其要在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上下功夫,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引导其把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作为一种信念来坚守,作为一种修养来锤炼,作为一种准则来恪守,使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始终成为引领其人生的指针。5其次,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派到矛盾多、困难大、任务重的地方去,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上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竹立家认为,应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力度,优先选拔具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充实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机关。特别关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基层和生产一线,特别关注环境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长期默默奉献的岗位,特别关心那些心系群众、埋头苦干、不拉关系、不走门子的老实人、正派人,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放心。杜绝品行不端、心术不正、作风不实的投机钻营者谋到好处、占到便宜,鲜明体现出党的干部路线和用人导向。中央曾多次要求,领导干部应健全调查研究制度。其中,市、地、州、盟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每年不少于2个月,领导干部要自己动手,每年撰写1~2篇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报告。同时,在同一职位任职五年以上的,要有计划地进行交流。有计划地施行市、地、州、盟党政正职跨省交流。此外,竹立家说,中央一再要求厉行节约,市、地、州、盟领导干部下基层更应坚持勤俭节约、轻车简从,减少陪同和迎来送往活动,不要超标准接待;控制公务消费,规范职务消费,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奢靡享乐。受访专家还指出,由于所处岗位的关键性,地市级干部尤应坚持重大事件靠前指挥,发生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重大突发事件,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妥善处理。用阳光驱散干部年轻化的猜疑干部年轻化作为中央用人的一项重要原则,近年来在各地得到大力推行,应当说,这对于培育后备干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都有积极作用。但时常出现的“最年轻市长”、“最年轻镇长”,也让社会各界对干部年轻化产生了质疑。6针对年轻一代官员容易遭到公众的“习惯性质疑”,有评论指出,这是中国官场“潜规则”使然,实质是公众对社会公平正义,法制有效作为,政务信息公开透明的质朴渴求。网友则评论称,年轻点不要怕,能力本事是关键。公众的质疑对新任官员是好事,有助于公开官员任用的细节,把官员的选拔置于阳光下,也可以教会他们如何面对信任危机,以及如何化解危机。选拔干部关键看思想作风、业务素质等是否符合工作要求,苟得其人,虽年轻必举;苟非其人,虽年尊不授。这有助于打破论资排辈的痼疾,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氛围,有利于人才的良性流动和健康成长。然而,如果缺少严格的选拔程序和考核制度,干部年轻化就可能成为某些地方和部门任人唯亲、谋一己之私的工具,因此,不拘一格降人才需要程序正义保驾护航。“制度选人”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平息争议;“人选人”就不免引发公众的猜测和质疑。干部年轻化既有打破论资排辈、促进人才成长的优势,又有拔苗助长甚至“以人选人”的危险,要扬长避短,关键在于坚持程序正义,着力提高年轻干部选拔的程序化、制度化、公开化水平。同时也应看到,公众的理性参与和建设性监督,是促进年轻干部选拔程序化、制度化、公开化的重要助推力。或许,公众应以更具理性、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对待干部年轻化,质疑之声不应停留于对“潜规则”的捕风捉影,更应追问工作实绩是否严格考核、选拔程序是否严格执行、用人标准是否严格遵循。倘能如此,公众的质疑就能够转化为推动程序正义的良性动力。“人选人”不免引发公众的猜测和质疑;“制度选人”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平息争议。(半月谈网综合新华网人民日报半月谈瞭望中新社等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