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态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变态心理学1)定义: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工作重点:①描述现象:描述心理障碍的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②发现原因: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等方面看异常心理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③治疗干预:探讨对心理障碍进行干预的不同的理论观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等。3)评价标准(郭念锋):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②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③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4)研究方法:实验法、单被试实验设计、流行病学方法、案例研究2.神经病: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的疾病。精神障碍:因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了异常的心理与行为。精神病: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心理障碍:有心理原因所致的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第四章精神分裂症1.精神分裂症定义:是一座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程多迁延。2.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一)思维障碍:1)思维形式障碍:患者思维与语言的组织出现了问题,以至于难以使人理解。①思维散漫:联想范围过于松散,缺乏固定的指向,思维内容缺乏必然的联系。②思维破裂:联想破裂,思维内容缺乏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些语句的堆集,缺乏中心思想。③语词新作:将同源的现象,近似的词汇归集一起,对其中的一些词赋予新的含义。④象征新思维:把一些很普通的概念、词语或动作和物品赋予某种特殊的意义,把抽象概念具体形象化。⑤言语贫乏:语量显著减少,当言语内容贫乏时,即使说话很流利,但所表达要领的数量本质上减少。2)思维内容障碍:主要为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或系统性和非系统性妄想)①被害妄想:病人觉得周围发生的事矛头是指向他的,认为别人在侮辱、贬低、伤害甚至毁灭他。②牵连观念:病人认为在他周围出现和经历的事情都是为了他的缘故。③嫉妒妄想(关系妄想):指患者毫无任何依据的认为自己的配偶不忠。④影响妄想:认为自己的精神活动受外界干扰、控制、支操纵,或认为外力作用于自己的身体,产生种种不舒服的感觉。⑤非血统妄想:患者无故认为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3)思维体验障碍:主要为异己体验①思维被插入感:认为自己大脑中某些想法不属于自己,是被别人放入的。②思维扩大或被广播:感到自己的思维即使不讲出来别人也能够知道,并且被广播出来。③妄想只觉:在知觉的同时产生幻想。如病人看报后认为别人已经知道他在看什么内容,在想些什么了,而不看报即无此事,因此病人生气而不看报。2④思维云集:思潮不受患者意愿的支配,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二)知觉障碍:错觉和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时出现的知觉体验,听幻觉最常见)1)评论性幻听:听到别人在议论自己,议论的内容以负性的批评、讽刺、责骂、诬陷常见2)命令性幻听:听到有声音命令自己去做某事。3)争论性幻听:内容与患者本人无关,患者听到的是另外两个人的争论。或内容与患者有关,一人责备,一人辩论。4)思维冥想:思维活动的同时,脑内出现与思维活动一样的言语伴随思维活动而出现。(三)情感平淡:病人缺乏活动的兴趣和能量,在讨论感人的事件时缺乏情感反应。(四)紧张症:自身的不自主性1)木僵状态:患者的动作和行为明显减少或抑制,常保持同一种姿势。2)违拗症:患者对所有外来吩咐或要求的一种不自主的抗拒,并非有意的不合作。3)紧张性自动症:患者的某种运动、动作都不是按照自己本人的意志,而是根据某种外界的作用或影响表现为行动的。4)作态与特殊姿态:病人做出一些幼稚而又愚蠢的姿态、表情、步态和动作。故意的装相动作。5)刻板症:病人无意识的、重复的刻板的做一些简单的动作。6)多动或兴奋:病人突然出现运动性兴奋,言语内容单调刻板。(五)自制力障碍:治病人对其本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自制力的完整程度及其变化是精神病病情恶化、好转或痊愈的重要指标之一。3.精神分裂症的类型(一)Ⅰ型精神分裂症(阳性)和Ⅱ型精神分裂症(阴性)阳性:由于某种病理原因引起潜在的脑功能解除抑制的结果,从而产生了正常人不应存在的症状。原发症状是幻觉和妄想。阴性:由于大脑高层皮质活动过程的解除,使患者缺乏正常人精神活动中应具备的某些方面功能。原发症状是情感淡漠、言语贫乏等。(二)DSM-IV分类法1)偏执型:起病较缓慢,发病多在青壮年和中年。开始表现多疑敏感,逐渐发展为妄想。2)紧张型:多在青壮年起病,以木僵状态常见,主要症状是言语运动不同程度的受抑制。3)瓦解型:又称青春型。青少年起病。主要症状是思维内容荒谬、思维破裂,情感不协调,表情做作,其行为幼稚、愚蠢,常有兴奋冲动行为和本能意向亢进。4)残留型:妄想、情感平淡、社会性退缩、人格改变等。5)未分化型:病人的症状不符合以上任何一种类型,或是同时存在多种类型的部分症状,又有明显阳性症状。(三)其他精神病性障碍1)精神分裂症样障碍2)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3)妄想性精神障碍4)短暂精神病性障碍5)分享(感应)性精神病性障碍4.影响精神分裂症预后的因素:发病形式、发病持续时间、既往精神病史、症状特点、类型、婚姻状况、发病年龄、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病前性格、工作状况、诱因、社会交往、家庭支持、性别、维持治疗。5.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之社会心理因素:(一)早期的心理创伤、心理诱因和生活事件(二)心理学对精神分裂症病因的研究:31)心理动力学的观点:古典精神分析:自我被挫败,对自我的把握不足,潜意识失控,倒退至早期的自我状态。新精神分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焦虑的作用。。起源于人的焦虑并以混乱的方式对待他人的一种病态的状态。2)家庭研究的观点:童年时期的不良遭遇、父母关系及父母教养方式6.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之心理治疗:1)心理动力学治疗:主要原理是使病人的早年未获满足的要求、欲望在治疗关系中得到满足2)认知行为治疗:注重建立、培养病人有利的、适应性的行为方式,尽可能避免再次出现冲动的情形。操作性条件反应形式的行为治疗、CBT认知治疗3)家庭干预: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和减少应激的影响。心理教育、应激处理、危机干预。第五章心境障碍与自杀1.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在长时间里持续存在的情绪状态,他不是关于某一事件的特定体验,具有弥散和广延的特点。2.抑郁症的表现(三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3.单相抑郁症:经历了一次或多次的抑郁发作,期间没有躁狂发作。4.躁狂发作的主要特征:情绪高涨与易激惹、自尊的膨胀、睡眠需要减少、言语增多、思维奔逸、注意力分散、精力充沛、行为鲁莽。5.抑郁的社会心理学因素(一)心理动力学观点1)对丧失的反应:自我惩罚——面对丧失时的悲痛和愤怒没能发泄出来仍处于无意识中。2)对丧失的补偿(二)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观点:认为抑郁是源于未能完整和真实地生活而产生的一种非存在感(三)行为主义观点:外界的强化、人际关系过程1)消退2)回避型社会行为3)强化(四)认知理论的观点:个体的想法和信念Beck理论、无助感和无望感的三种理论(习得性无助理论、归因和习得性无助理论、无望感理论)(五)社会因素:消极事件、文化差异6.心境障碍的治疗之心理治疗1)心理动力学治疗:通过减少病人的焦虑,是他们得到安全,获得支持、舒适和轻松来缓解症状2)认知治疗: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的认知歪曲和思维上的习惯性错误。行为实验、逻辑辩论、证据的检验、问题解决、角色扮演、认知重建3)行为治疗:根据消退理论,通过操纵强化的时机、提高患者获得强化的比率来消除抑郁状态。社会技能训练4)人本主义治疗:引导病人发现实现自己个人生活目标是活的更好生活的理由。共情、理解、倾听5)团体心理治疗7.与自杀相关的因素:1)年龄:高峰年龄在22—24岁之间2)性别:企图自杀者女性约为男性的2倍,自杀成功者中男性约为女性的3倍43)婚姻:离婚、守寡、鳏独者的自杀率较已婚者都高4)职业:医生、律师、心理学家5)经济状况与教育水平:收入低者自杀率高,教育水平与自杀率成负相关6)疾病: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最常见因素之一8.自杀的原因:1)心理因素:应激、破坏性冲动和建设冲动都指向自己、无望感、习得与强化2)文化、宗教与社会因素第六章焦虑障碍1.焦虑的分类1)现实性焦虑:产生于对外界危险的直觉,如害怕毒蛇。2)神经症性焦虑:原因不是外界的危险事物,而是意识到自己本能冲动有可能导致某种危险。三种表现形式:游离型焦虑、强烈的非理性恐惧、惊恐反应3)道德性焦虑:自我对罪恶感和耻辱感的体验,自我意识到来自良心惩戒的危险。2.恐怖症:对于特定事物或处境具有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3.恐怖症分类: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特殊恐怖症4.广场恐怖症:1)定义:害怕开放的空间或害怕离家,也害怕置身于人群拥挤场合以及难以逃回安全处所的地方。2)临床表现的特点:①焦虑症状:担心在公共场合中晕倒而无亲友帮助,或失去自控又无法迅速离开②焦虑均在特定情境中发生:多数场合是拥挤人群、封闭场所等③回避行为:立即从恐怖情境中逃走或回避恐怖情境。5.社交恐怖症:1)定义: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存在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可包括除了某些特别熟悉的亲友之外所有的人。2)表现:除焦虑和害怕外,还有心慌、震颤、出汗、恶心、尿急等植物性神经功能症状。患者特别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评价过低,害怕别人评论自己。3)与广场恐怖症的不同:患者的先占观念是害怕别人给予不好的评价和自己感到发窘、狼狈不堪,从而行为上表现出避开与他人的接触与交谈,而不是害怕无法离开某处。6.特殊恐怖症:1)定义:指对存在或预期的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的不合理焦虑。以儿童常见。2)表现:病人在接触特殊的恐怖对象和场合时感到焦虑,甚至出现惊恐发作,可伴有某些植物性神经障碍,如心跳加快、出汗、头晕等。病人通常有回避恐怖情景的习惯,导致功能残缺的程度取决于患者回避恐怖情境的难易程度。3)四种类型:①动物型②自然环境型(高处、暴风雨、水等)③流血—注射—外伤型④情境型(飞机、电梯或封闭的空间)7.惊恐障碍:是指以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为原发的和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持续的担心再次发作或发生严重后果的一种焦虑障碍。8.惊恐障碍的病因之心理社会因素:1)心理分析:防御不成功2)行为主义:对恐惧的恐惧3)认知模型:惊恐发作的恶性循环4)生物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9.广泛性焦虑障碍:具有对一系列生活事件或活动感到过分的、难以控制的担忧,并伴有5负性或紧张症状。10.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治疗之心理治疗:1)心理分析理论:建立客体关系理论,帮助患者认识到冲突的真正根源,主要集中于患者在童年时代与母亲的早期关系2)人本主义:以人为中心疗法,创造一种有利于患者成长的人际关系,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共情。3)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法、生物反馈疗法4)认知疗法:改变患者对外界刺激的“危险”评估11.强迫症:1)定义:是严重影响个体日常生活的一种心理障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特征。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冲动,尽管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是没有现实意义、不必要或多余的,虽极力摆脱和排斥,但又无能为力。强迫动作:是为阻止或降低焦虑和痛苦而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动作。3)临床表现: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者的共性:症状反复、持续出现患者完全能够察觉②症状具有“属我”性,既非外力所致,但又非我所愿③症状往往令自己内心焦虑、痛苦④患者明知症状表现是不应该、不合理、不必要或无意义,并有一种强迫抵抗的欲望,但难以控制和摆脱。)①强迫观念:A强迫思维:强迫性穷思竭虑:患者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自然现象,寻根究底,反复思考。强迫怀疑:患者对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反复产生怀疑。强迫联想:患者脑子里出现一个观念或看到一句话,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另一个观念。强迫性回忆:患者对过去的经历、往事等反复回忆。B强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