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之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中华文明的基础逐步奠定。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从百家争鸣独尊儒术》;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第二章《秦国商鞅变法》【知识清单】第一章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阶段特征】生产力水平低下、公有制、平等、无阶级、无国家。1.政治方面:禅让制。(1)概念: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2)特点:部落联盟首领由各部落的首领共同推选不得世袭,反映了“天下为公”的社会状况。(3)实质:原始部落的军事民主制,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2.经济方面:(1)农业:原始农业出现,先后实行和等原始耕作方式,集体劳作;土地归氏族公社集体所有。(2)手工业:开始了世界最早的。(3)商业:商品交换出现。3.文化方面:(1)文字的源头:西安遗址和山东遗址陶器上刻画符号是中国古代文字的萌芽。(2)绘画的起源:原始社会的岩画和彩陶画,其中《》是彩陶画最高成就。(3)戏曲的源头:原始社会的歌舞(消灾辟邪、反映生产力落后)。第二章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阶段特征】中国处于奴隶社会,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由割据分裂趋向统一;奴隶制→封建制;从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1.政治上: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上:农业在各部门中的主导地位确立,形成以中原地区长期领先为特点的经济格局。3.思想文化上: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形成,为中国文化奠定基础。4.民族关系:华夏族主干形成,与周边少数民族接触频繁,形成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一、夏商周时期政治21.政权更替:年,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代替禅让制,“”取代公天下。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灭夏,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推翻商纣王统治,建立。2.分封制沿革:目的:对象:内容:受封者的权利和义务:特点:评价:3.宗法制含义: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以巩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及土地继承方面矛盾的制度。特点:目的:作用:二、夏商周经济(1)农业原始农业转变为农业,工具上和木、石农具并用。(2)手工业:实行“”制度,政府设置,组织手工业生产,以满足官府和奴隶主贵族的需要。其中,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相当成熟,以至夏商周时代被称为“”,人工冶铁技术也在晚期发明。原始瓷器出现。(3)商业:实行“”制度。商代后期,货币广泛流通。(4)土地制度:井田制沿革:特点:评价:三、夏商周文化商朝出现了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周朝的金文(铭文又称“钟鼎文”)。并在这种文字和金文中有了系统的自然数数字。教育上“”。第三章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阶段特征】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处于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民族大融合,政局大动荡的时期。1.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2.经济: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3.思想:礼乐制的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4.教育: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3一、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1.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力大幅提高,青铜时代向过渡。A.生产工具:随着铁农具出现和牛耕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B.水利灌溉:主要有兴修了和,还发明了原始提水灌溉工具。C土地制度:出现和扩大,各国的变法改革,日趋瓦解,确立。D.经营方式: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出现,形成。其特点:、、、。①形成与发展的条件: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的确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自主权,积极性较高;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②内容:小农经济以为生产生活单位,相结合,农民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③主要特征:以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相结合(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落后性)。④不利于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⑤评价: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落后的重要原因。2.手工业的发展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形成了、、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业为,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有很少一部分也会进入市场。3.商业的发展“”制度被打破,迅速崛起,城市不断涌现,各种出现并大量流通。4.重农抑商政策(1)概念:主张重视农业,打击限制工商业的经济政策,商鞅变法首倡,历代封建王朝推崇。(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税征派,巩固封建统治。(3)原因:①是自给自足的的产物。②农业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亡和人民生计。(4)表现:推行专卖制度,独断专利;对民营工商业不断加征税收;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社会地位等;组建庞大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发展。(5)影响:①积极影响:在封建社会和王朝初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②消极影响: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明清时期,该政策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妨碍国内市场扩大和自由劳动力的形成与资本原始积累,从而造成发展缓慢,是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4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1)春秋: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宗法分封制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出现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奴隶社会瓦解。(2)战国:前475年进入战国时代。各国变法;战国七雄。2.诸侯国相争变法:春秋时期各国赋税改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鲁国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战国时期各国政治改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通过变法,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度。【选修1】★.商鞅变法(1)背景①政治: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混战,制和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瓦解。②经济: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私田出现,制逐渐瓦解。③思想:出现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④条件:秦国国君的大力支持;商鞅个人的才能和主观努力。(2)措施①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6年)(政治改革为主,经济改革为辅)a.颁布法律,实行、制度。b.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c.,奖励耕织。d.“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统治。②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年)(以经济改革为主,政治改革为辅)a.废除,实行土地私有制。b.改革,按户口征收户赋和口赋。c.统一:平斗、桶、权、衡、丈、尺,颁行标准度量衡器。d.废除分封制,推行。e.移风易俗:禁止私下里的请客之风,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家有二男则分户的“分异令”,实行男女别居。(3)影响:商鞅变法是一场以法家理论为指导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度,为秦统一全国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变法的许多制度政策法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什伍户籍制度、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发展农业生产、法治、郡县制、中央集权的政策法令)。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1.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1)背景——社会大变革①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的发展。②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分封制瓦解,社会动荡。③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和小生产者出现,士阶层的崛起;④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2)表现学派人物时代主要思想5儒家孔子春秋孟子战国荀子墨家墨子战国道家老子春秋庄子战国法家韩非子战国(3)影响①大大促进了;②深远影响了;③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体系的基础。2.科学技术战国时人们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数学上出现十进位值制的法,国际通用至今。3.文学春秋时期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它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石。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有《》《》《》《》。它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石。4.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5.戏曲艺术:出现一批专门从事乐舞戏谑的艺人,称为。6.教育私学出现,打破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的书面,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要了解其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学习态度、教学精神、最大贡献)。7.汉字:形成完整体系,主要是。[误区警示]封建制不等于封建社会“封建”的原始含义,即“封”土而“建”国。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封建”有很大的不同,今天所说的“封建”,是指一种社会形态。6[误区警示]嫡长子不一定是长子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古代中国实行一夫多妻制,正室所生为“嫡”,侧室所生为“庶”,因长子可能庶出,故嫡长子不一定是长子。[误区警示]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知识图解]诸子百家的地位与影响【归纳拓展深化】1.宗法制对后世的重要影响(1)封建政治:①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②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③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2)社会习俗:①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建立;②民间的尊宗敬祖、认宗归祖、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3)思想观念:①宗法观念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②宗法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③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孝之士;④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⑤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③以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为主体,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及对生产关系的推动(1)表现:①铁农具的使用——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②牛耕的普遍——农用动力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牛用于犁耕并逐渐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7③水利灌溉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水利技术的提高上。(2)推动: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表现是铁犁和牛耕技术的进步,导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