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新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赤壁赋教案编写人:刘明志讨论人:周曦刘明志教研组长:分管领导: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苏轼,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2、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3、探讨本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的完美融合教学方法:探究、鉴赏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2、结合注解理解课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一、自主学习(一)回顾《念奴娇·赤壁怀古》(二)作者与写作背景:A、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称“三苏”。(唐宋八大家:韩、柳、藕、三苏、曾巩、王安石)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位全才,不仅散文是北宋最杰出的大家,而且诗词也有很高的造诣,开宋代“豪放派”词风。此外在书画方面也有突出成就。“苏黄”“苏辛”中“黄”“辛”是(详见导学教程常识积累第一点)B、写作背景:见导学教程常识积累第二点,了解写作背景(乌台诗案)(三)文体常识(详见导学教程常识积累第三点)了解并识记赋的含义,赋的发展史,文赋的特点赋:赋的发展史:文赋的特点:(四)注音属(zhǔ)窈窕(yǎotiǎo)斗(dǒu)冯(píng)棹(zhào)和(hè)嫠妇()愀(qiǎo)扁(piān)藏(zàng)藉(jiè)缪(liáo)舳舻(zhúlú)遗世独立()酾(shī)槊(shuò)匏(páo)挟(xié)肴(yáo)淆(xiáo){五}结合课文注解翻译全文二、合作探究:结合注解朗读课文三、展示成果四、个体与集体朗读感受。第二节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2、积累实词与虚词以及句式3、理解背诵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的完美融合一、自主学习1、理解重难点字词句(词类活用要注明用法)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2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2、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可分三层: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②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画意——美③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二、合作探究1、结合预习1,分析该段重点字词句,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以及句式2、归纳总结预习题33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三、展示成果四、当堂训练(导学自测相应知识)第三节教学目标:1、积累实词与虚词以及句式2、体会本段情感3、理解背诵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一、自主学习1、于是:古今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古今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可分两层:①写作者的歌声②写客人的萧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3、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4、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同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3二、合作探究1、结合预习1,分析该段重点字词句,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以及句式2、归纳总结预习题2、3、43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存。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4本段段意及其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寡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转折过渡,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三、展示成果四、当堂训练(导学自测该段知识积累)第四节教学目标:1、积累实词与虚词以及句式2、体会本段情感3、理解背诵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一、自主学习1、理解重难点字词句(词类活用要注明用法)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古:今: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2、结合注解翻译理解该段,熟悉内容。二、合作探究先结合注解翻译该段,再分组完成该段重点字词句,要突出重点。三、展示成果四、当堂训练背诵第五节教学目标:1体会本段情感2理解背诵3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4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一、自主学习1、结合注解与上一节重点实词与虚词、重难点句子理解记忆。2、准备默写内容第三段前一部分3、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二、合作探究1、“客”是如何闻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结合在一起的?“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详解: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三、成果展示四、当堂训练(导学自测该段知识积累)第六节教学目标:1体会本段情感2理解背诵,准备默写内容第三段后一部分3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一、自主学习1、理解重难点字词句(词类活用要注明用法)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2、结合注解翻译理解该段,熟悉内容。二、合作探究5先结合注解翻译该段,再分组完成该段重点字词句,要突出重点。三、展示成果四、当堂训练背诵第七节教学目标:1体会四、五段情感2理解背诵,默写内容第四段前一部分3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一、自主学习(1)准备默写内容第四段前一部分,理解背诵上一节内容(2)第四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3)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4)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二、合作探究1、总结归纳预习题2、理解第五段,回答下列问题(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3)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3、艺术鉴赏(1)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6《赤壁赋》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文中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文中抒情的部分,始终不离开这几处景物描写,这就是因景而生情。作者正是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遗世独立”之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之情。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这就是借物而喻理。如第二段中“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这几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它的内涵无不借助这一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2)就感情线索而言,课文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具体说说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这就是:“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也就是由乐而悲、由悲而喜,课文一开头便表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如此良辰美景,作者油然而生飘飘欲仙之喜。接下来顺转:由饮酒放歌的欢乐中伴入了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