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课时教案第单元第一案总第案课题赤壁赋年月日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了解赋的相关知识。(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句的意义。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教学难点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高考考点课型新授课教具PPT教法探究式教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一、导入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天刚蒙蒙亮,一群带着四川口音和北方口音的异乡人在一位气宇不凡但又稍显忧郁的中年男子的带领下,悄悄走进小城黄州,在料峭的春寒中,住进了城东南一所叫做定惠院的小院子。这位男子便是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丢掉性命的苏轼。经过一个多月的风餐露宿,苏轼一行终于到达了他的贬谪地——黄州,开始了他近四年的黄州生涯。在这四年里,他创作了66首词、200多首诗、3篇赋、170多篇散文,写了280多封书信。豪放派的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都作于此时。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了文学上的大幸。历史,便是如此令人费解。2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二、介绍作品背景与解题[说明]以苏轼一行抵达黄州导入,引起学生兴趣,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引入课文1、苏轼其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上,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均为当朝成子;文学上,并称“三苏”。2、写作背景苏轼被贬黄州。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曾写诗讽刺,有人故意扭曲诗句大做文章,使苏轼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以后他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在黄州一住就是五年,此时的苏轼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自号“东坡居士”。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的他已年过半百,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诸东流,不禁俯仰古今写下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又曾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长期被贬的苏轼自有郁愤之情,但豁达的他又能坦然处之,加上受老庄佛学影响,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在这篇前赤壁赋中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这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3、解题(1)赤壁——明确苏轼所游的黄州赤壁不是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只是作者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2)赋——“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是着力于铺陈事物,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3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四、研讨课文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1、教师范读,指导字音断句;2、学生自由朗读;3、全班分四组,一组读一段,最后一段老师读。一组读书后,其余三组要概括段落大意,理清文章思路。提示:可围绕作者情绪的变化展开剖析。教师点拨文章思路:夜游赤壁的情景——乐悲凉萧声的伤感——转折点——萧声起,悲意生人生无常的感慨——悲旷达乐观的态度忘情尘世的洒脱——由悲转乐学习第一段:阅读第一段思考:(l)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可分三层: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②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③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2)赤壁之景到底怎么样?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4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3)“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段落小结:本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眼中浩瀚的江水必然对应心中洒脱的胸怀,这里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作者的游之乐溢于言表。正是以景抒轻松、超然之情,可以说是容情入景,情景俱佳,应该读出欢快的语气。板书:第一段:夜游之乐---美事:美景:美感: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阅读第二段思考:(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可分两层:①写作者的歌声②写客人的萧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2)、“于是饮酒乐甚”,“乐”从何来?山水之乐(3)、探求文中的美人之于苏子的意义。5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排挤,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处置,不得干预公务。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此时,在“天一方”的“美人”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及的追念,成了遥远的梦想。才华横溢的他,正值壮年,遭此厄运,困守黄州的现实把他所有的梦想击得粉碎,只留下怅然的叹息,也留给历史一个寂寞的背影。所以,“客”的洞箫声也“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4)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存。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5)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段落小结本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弦而歌,以抒发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客人一曲洞箫,“倚歌而和之”,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又欢乐转为悲凉。听箫部分应读出凄清语气。板书:第二段:主客异现---主人:乐甚、歌之、美梦客人:呜然、舞蛟、泣妇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6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四、结合板书指导背诵五、布置作业板书:第一段:夜游之乐---美事:美景:美感:板书:第二段:主客异现---主人:乐甚、歌之、美梦客人:呜然、舞蛟、泣妇1、诵读全文。背诵1、2段,熟读3—5段。2、在诵读中边读边悟:第3、4段的主客问答,对人生态度问题作了怎样的思辨?你赞成他们的哪些看法,不同意哪些看法?7板书设计赤壁赋第一段:夜游之乐---美事:美景:美感:第二段:主客异现---主人:乐甚、歌之、美梦客人:呜然、舞蛟、泣妇教学反思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