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九中学学生主体化教学方案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年级高一科目语文授课教师授课班级高三班授课日期教学内容赤壁赋授课类型讲授课时安排3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3、理解作者了观看旷达的情怀,了解其世界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4、了解作者自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过程与方法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诗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体悟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人身处逆境之中不同自我解脱模式的比较中肯定苏轼的达观精神教学重点是什么1、积累文言文知识2、体悟作者的心境,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为什么文言文知识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并且在考试中是必考的,所以要将文言知识点始终作为重点来抓。作者的情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通过学习作者对景物的描绘体会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感悟。如何体现巩固加强阅读,同时加强类文学习教学难点是什么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为什么主客问答这一手法是进入高中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同时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阐发的哲理内涵是需要认真体会的。如何突破强化诵读课文,梳理文章大意。抓住主要意象,进行分析。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具使用教学过程学生主体化教学方案共案学生主体化教学方案个案课题导入余秋雨在《苏东坡传》中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今天我们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之上,我们一起来进一步解读《赤壁赋》,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苏轼的这种成熟,体悟那颗在矛盾痛苦中完成升华的灵魂。情景选择问题设置课堂检测师生活动一、分析情感变化第一:乐(我们来看第一段)1、第一句写了什么?明确:点名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事前的小序)2、作者因何而乐呢?3、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表现作者乐相应的句子?水乐之因:赤壁的美景月乐羽化登仙乐的表现:扣舷而歌第二:悲“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第一段写了秋夜荡舟,饮酒放歌,可谓极尽快乐,那么作者是否一直乐下去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二、三自然段。歌的内容主悲悲凉的箫声行文显得奇曲多变作用苏轼悲主=客(互为参照,相为表里)在轻松的对答中消解贬谪的苦闷英雄永逝个体渺小客悲人生苦短壮志难酬(一)苏子悲的原因探求(1)同学们第三段的第一句话写道“苏子愀然,正襟危坐”,“愀然”和“正襟危坐”两个词分别是什么意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呢?①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襟危坐:整了整衣裳,端坐②情感变化:悲(2)为什么苏轼会有这样的变化,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从文章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从歌内容中来(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本段营造了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提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与后文转“悲”形成巨大反差。)关于“美人”的解析(1)歌中提到了“美人”,这里的“美人”指谁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指君王,在屈原的《楚辞》中常用香草和美人来比喻君主。(注释17)(2)作者被贬到荒凉的黄州,为什么还对君王念念不忘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质?除此以外,歌中还有哪些词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些情感呢?明确:①希望自己能为朝廷效力,建功立业。②人处江湖之远,心念朝堂之事,心怀天下,品质高洁。③“桂”、“兰”都可表现作者的高洁品质。(《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3)歌的内容为什么会使作者产生悲情呢?作者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英雄无用于之地,而倍加感伤。关于箫声的解析(1)文章中如何描写箫声的?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气氛,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①洞箫之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①营造了一种悲凄、悠远、哀怨、绵长的气氛②字眼:怨、泣押韵:呜、慕、诉、妇(2)把“箫声”替换成“笛声”适当吗?(不适当)为什么呢?箫声:①空灵、飘渺、高雅、仙境②《尚书·益稷》中记载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③箫的音量较小,音色柔和,甘美而幽雅适于演奏低沉委婉的曲调,寄托宁静悠远的遐思,表现细腻丰富的情感。幽静典雅,回味无穷,知音难遇,陶醉其中。④诗歌:《箫》(唐张祜)清籁远愔愔,秦楼夜思深。碧空人已去,沧海凤难寻。妙和云绝,依微向水沉。还将九成意,高阁伫芳音。笛声:①乡村田野气息②横吹音量大,传得远,音色清脆、明亮,表现力强。③诗歌:《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古园情。补充:同学们可以课后去听听笛声和箫声,试着感受二者的区别(二)客悲的原因探求(1)苏轼听到客悲凉的洞箫声而生悲情,那么客又因何而悲呢?请大家从第三段中找出客悲的原因,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客悲的原因:英雄永逝、个体渺小、人生苦短、壮志难酬(2)讨论:我们知道“主客问答”的模式是赋的一大特征,本文中也用了这种形式。有人说,文中的“客”并不存在,只是作者假托客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同学们认为这里的“客”是否存在,为什么?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处理呢?(答案不做统一要求)老师偏向不存在。原因:①使行文显得奇曲多变。②与此前山川风物相互映照,好似此苏与彼苏再次对话,被贬谪的苦闷郁结在轻松的对答中消解。(三)第三段中,作者引用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并对其功绩进行铺陈,作者的用意何在呢(即透露出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倾向)?(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孟德的《短歌行》一诗的主题是:渴求贤才;表现作者希望自己能被君主重用之心。(2)铺写曹操的功绩表现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这二者均是作者的“入世”思想的体现。同学们将自己掌握的关于表现“英雄永逝”、“个体渺小”、“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诗句与大家一起分享,再次感悟作者的悲伤之情:英雄永逝: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千里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个体渺小:念天地之悠悠,独创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人生短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孟德《短歌行》壮志难酬: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第三:喜同学们从我们刚才搜集的诗句可以看出,其实苏轼在第三段中提到的感触(英雄永逝、个体渺小、人生苦短、壮志难酬)前人都曾提到过(也就是说到第三段为止,苏轼大感慨都是对前代人的重复)而且这会给我们一个悲观者的形象,那么苏轼并没有就此戛然而止,在第四段中苏轼又提到了怎样的一个想法,是否有对前人的超越?(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第四段。)变(天地曾不能瞬)辩证思想不变(物与我皆无尽也)出世取豁达情怀客喜=主喜对立思想的和谐不取消解悲愁曹孟德《短歌行》入仕铺写曹孟德的功绩1、面对“客”的悲情,苏轼做了怎样的应答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四段,看看苏轼的回答中饱含了哪几层意思?你是如何理解的?第一层:水月的变与不变第二层:对待万物取与不取理解:①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不变(物与我皆无尽也/物我同一/生死同一)②取(江山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不取(作者对荣辱得失的淡然/达观)(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2、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明确: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3、道理他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通过什么方式说理呢?用水与月为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从这里,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暂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个体的人,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4、第二层还是围绕同一个问题进一步说理,从什么角度来论述?明确:“取与不取”的角度,重点讲“取”。大自然是个无穷的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种态度深受庄子人生哲学的影响,不为生死、得失、荣辱、毁誉所累,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以自我排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道家的“天人合一”来安慰客人。我们可以把生命寄托给清风与明月,对于官场的失意与功名的不得,不必叹惋,因为它本不属于你我。吟风啸月也不失快意,寄形骸于山水,也是人生的幸事。(教师点拨:学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两种思想(第三段中作者的入世建功立业和第四段中可见作者超然物外的出世思想)的矛盾:这两种思想似乎在不停地搏斗,实质最终达到了一种和谐。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内涵,他们会以一种文化的眼光来看问题。)5、悲喜交加是人生常态,文章末尾为什么客能转悲为喜呢?明确:矛盾释然,两种思想(出世和入世)和谐统一使悲情消解,作者对人生有了一种旷达和超脱。三、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同学们,我们知道情感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往往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和把握,因此文人墨客通常会借助一种外在的意象表达他们丰富的情感。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赤壁赋》中作者感情几经变化由乐转悲,由悲到喜;那么这样交织复杂的感情作者是否也像其他文人一样借助意象来表达呢?(1)快速浏览文章,试着找出作者在文中反复用了两个意象,是什么呢?(水、月)作者在文中又是如何来描写这两个意象的?(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第一段: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月: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第三段: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月: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第五段:水、月: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学生和老师共同探讨:试着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在不同的段落中水、月的特点及作者与水月的关系?启发式概括:畅游赤壁,欣赏现实中的水与月,给人柔和、宁静之美凭吊古人,书写历史中的水与月,给人沧桑、悲凉之意体悟人生,思辨哲理中的水与月,给人乐观、旷达之感即:现实中的水月——宁静、柔和之美——畅游赤壁历史中的水月——沧桑、悲凉之意——凭吊古人哲理中的水月——乐观、旷达之感——体悟人生水月意象的人生启示苏轼不仅能辩证地看待水月变化,同样也能辩证地看待人生的挫折和磨难,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说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同样的在我们的人生当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时,不妨学习苏轼以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待这些困难,相信上帝在关闭一扇门时会为我们打开另一扇窗。答案:《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一个孤独寂寞的苏轼;《定风波》,一个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苏轼。课堂小结这一课时着重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和文中景、情、理交融的意境的感受。通过对文本的仔细研读,让学生真正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体悟他在矛盾中逐步走向成熟和洒脱的过程。板书设计乐之由乐乐之表变歌的内容辩证思想不变主=客现实中的水月主悲之由主针对客悲取箫声悲凉的解答旷达水精神不取月历史中的水月悲意英雄永逝象客悲个体渺小哲理中的水月之由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短歌行》入世启示铺叙曹操的功绩(辩证看待人生的挫折)喜矛盾思想的“和谐”变与不变(物我统一)出世取与不取(旷达)作业布置1、反复诵读文章,朗读成诵2、认真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3、根据自己的学习,复习课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4、完成练习册教学反思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