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的MRI诊断需要造影剂来提高成像对比度(增强信号对比度和提高软组织图像的分辨率)2.MRI成像原理:由于氢核的磁共振灵敏度高,信号强,因而成为首选的多组织的MRI信号源。,MRI造影剂本身不产生信号,通过改变体内局部组织中水质子的弛豫效率,与周围组织形成对比,从而达到造影目的。,MRI造影剂为顺磁性或超顺磁性物质,能同氢核发生磁性的相互作用。3.提高MRI造影剂的弛豫效率,可提高成像对比度,从而降低给药量%有效途径有:在保证配合物稳定性的前提下,增加结合水的数目;增加分子中Gd的数目;减慢分子旋转速率。在保证配合物稳定性的前提下,增加结合水的数目,可提高造影剂弛豫效率。4.药物尤其是造影剂是如何实现靶向定位器官的?5.常说的细胞毒性,但是具体的细胞毒性又具体包括哪些方面?6.RES(thereticuloendothelialsystem)网状内皮系统7.按照造影剂作用机制,将MRI造影剂分为顺磁性(T1类型造影剂),铁磁性和超顺磁性8.目前,临床应用的T1类型造影剂大部分为,均为非特异性细胞外液间隙造影剂,它们在脑部成像较好,同时也可用于血管成像,但无靶向性。9.向MRI造影剂中引入疏水基团,可增强靶向性能,如含苯基团或脂类衍生物等基团的引入,可增加疏水性,从而增强亲脂性能,提高对肝脏的选择性。(在保证配合物稳定性的前提下,结合水数目提高,具有较高的弛豫效率。)10.顺磁性造影剂(一般由般由顺磁性金属离子和配体组成,又为T1类型造影剂,顺磁性金属离子主要有三价Gd,三价Dy,二价锰离子,三价铁离子等元素周期表中稳定价态的镧系和底色周期过渡元素)又分为小分子和大分子顺磁性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由于大分子在体内排泄较慢限制了在临床中的应用。故人们开始研究在体内可以降解的大分子造影剂。11.树形大分子造影剂和线性大分子造影剂的区别:分子量及构型较易控制,本身骨架刚想增强,分子旋转相关时间延长,显著提高了弛豫效率,且大部分大部分树形大分子为球状形态易于排出体外。12.超顺磁性造影剂一般由纳米氧化铁晶体核与稳定包裹材料构成,氧化铁晶体核成分为四氧化三铁,γ-三氧化二铁,氢氧化氧铁。SPIO--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磁矩比其他顺磁性物质高,对邻近组织中的氢核的弛豫效率有明显的加速作用,给药量可大大减少,主要选择葡聚糖为包裹材料,此类造影剂对于肝和脾肿瘤有很好的靶向作用。13.MRI成像原理:能获得整个组织或器官的3D成像信息,而且无需使用有害的X-ray或者放射性药物等。人体各种组织含有大量的水和碳氢化合物,所以含有大量H,另外还含有微量的N,P,C等磁性原子核。其中氢核的含量高,核磁共振灵敏度好,信号强,是人体成像的首选核种。氢原子核因自旋犹如一个小磁体,这些小磁体在均匀强磁场中可以从无序变为沿磁场有序排列用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进行激发,这些有序排列的氢原子核能吸收一定量的能量而共振,而停止脉冲激发后,氢原子核又会逐步释放吸收的能量恢复到激发前的相位和能级。这一恢复过程需要的时间叫弛豫时间,包括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和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人体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之间的氢核浓度和局部环境不同,因此T1和T2存在一定的区别,这是MRI成像的基础。但正常与异常组织的弛豫时间经常有较大的重叠,导致MRI影像特异性较差,所以需要使用造影剂来显著增加成像的分辨率。使用顺磁性造影剂可显著提高T1加权像,而使用超顺磁性纳米颗粒则可显著降低T2加权像。14.一方面,粒子必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其不被巨噬细胞吞噬,从而在血液中具有理想的体内循环特性和并能富集在特定组织中;另一方面,在应用完成后,粒子或粒子的降解产物要尽快的排出体外,最大可能的排出四氧化三铁纳木粒子对生物体的长期影响。15.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是一项新崛起的医学诊断技术,原理是利用生物体不同组织在外加磁场影响下,产生不同的共振信号来成像,信号的强弱取决于组织内水的含量、水分子中质子的弛豫时间。造影剂是用来缩短成像生物体不同组织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不同的共振时间、增强对比信号差异、提高成像对比度和清晰度的一种试剂,它能改变组织中局部质子的弛豫速率,延长质子的弛豫时间,从而有效地检测出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成像差异,显示体内器官或组织的功能状态。磁共振成像诊断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检测局部组织的坏死、局部缺血和各种恶性病变(如肿瘤),还能进行早期诊断、对器官移植进行全过程检测;用于跟踪研究药物与组织相互作用的代谢过程。16.利用四氧化三铁表面羧基与具有靶向识别肿瘤表面整合素受体多肽进行藕联,制备出具有肿瘤靶向性的磁共振分子探针。两种不同表面修饰的纳米颗粒具有相近的尺寸,但是其表面电性有所区别。体内MRI实验结果表明,两种不同表面修饰的纳米颗粒在肿瘤成像时有所区别,通过比较这两种纳米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我们认为造成其成像下降最大值时间点有所区别的原因主要在于其表面电位的不同。其中,表面接近中性的Fe3O4(Ⅰ)纳米颗粒因具有较长的血液循环时间而使最终达到最佳T2成像效果的时间较长(8h),而表面为负电的Fe3O4(Ⅱ)纳米颗粒的血液循环时间较短,最终达到最佳T2成像效果的时间较短(4h)。17.临床应用结果显示了磁性铁氧化物纳米微粒在MRI诊断中的优异磁学成像性能和体内安全性,使得相关的磁性铁氧化物纳米微粒造影剂增强MRI技术成为当今国内外研究的热点。18.通过利用尺寸更小的造影剂颗粒与特定的配体或受体的耦联,成功地实现了肿瘤靶向分子成像的应用.19.为聚乙二醇及油胺共同修饰的纳米颗粒的最佳成像时间为注射药物后8h,而只有聚乙二醇修饰的纳米颗粒的最佳成像时间为注射药物后4h,导致两种纳米颗粒在成像时达到最佳成像效果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在于其表面电荷的不同。20.T2造影剂,随着在体内循环时间越长,肿瘤部位逐渐变暗,呈现出T2造影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