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说精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一、道家学说的思想内容道家学说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现分宇宙论、人生观、社会理想和养生学等几个方面谈谈。1、宇宙论。宇宙论是道家学说的基础,其社会理想和人生观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的。宇宙的本源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老子被哲学界称为古代最伟大的四大哲人之一,他的贡献首先在于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老子指出,宇宙的本源是道。他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德道经》第六十九章)这个“道”,就是宇宙的本源,也是天地万物运行演化所遵循的基本法则。它不是具体的某一事物,而是形而上的客观存在。天地万物是怎样演化生成的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德道经》第五章)“道生一”,是指道在本根阶段呈现为一种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由一生二,便是由混沌状态分阴分阳。“三”的含义是什么呢?经中接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这个“三”指的是阴阳相交而形成的中和状态以及“万物含三”的深层次内部结构。现代科学已发现,无论是宏观的天体,还是微观的原子结构,莫不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二者互根,既对立又统一。这无疑是对老子学说的有力证明。2《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说明自然与生命过程合一,自然与生命时空相通。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以及人的生命过程的统一与和谐。那么,道家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认识宇宙奥秘的呢?老子说:“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以知古始,是謂道紀。”(《德道经》第五十八章)这样,老子就明确的给世人指出了不同于逻辑思维的另一种认识世界的途径,这就是直觉思维,或者称为顿悟思维。这是对人类认识论的重大贡献。老子和道家的众多大成就者通过这个途径对人身小宇宙和自然大宇宙有了深刻的认识。比如对人体经络系统的认识、对宇宙多重结构的认识等等。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做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知北游》中说:“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有比天地更早产生的物体吗?产生天地和万物的东西不是物,而这个非物又包含着物,它就是道。在道与万物的关系上,庄子指出,道既是万物生成的本源,它无所不在的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但又不同于具体的事物。《知北游》中有一段对话: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耶?”曰:“在稗。”曰:“何其愈下耶?”曰:“在瓦壁。”曰:“何其愈下耶?”3庄子曰:“夫子之问也,故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稀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庄子说道无所不在,东郭子要庄子举例,然后问庄子为什么所举的例子这么低级。庄子批评东郭子只问道在哪里,却不问道的实质。其实道是无所不在的,包括那些低级、卑下的东西里也存在。庄子告诫东郭子不要把道绝对化,其实道并不离开任何一物。而且表现道的语言也一样,文殊而旨一。庄子还指出,道在万物之中,但高于万物。万物有成有毁,道却无成无毁。庄子论道,深入浅出,读者易于从他的朴实的比喻中领悟到深奥的哲理。2、人生观。道家人生观的核心是德,因为德是道的显化和体现,无德不足以言道。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德道经》第六十五章),是说德是道在人身上的体现。道是无相无形的,是看不见的,而德是可见的,可以通过人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人要学道、行道、证道、了道,就必须从修德入手,由德而入道。对于德的修养,老子做了多方面的论述,现引用几則:《德道经》第一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说,真正的大德他并不标榜自己有德,而德行差的人却往往带着有德的帽子。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的人为了评先进,行贿拉选票,这就是老子所批评的无德行为。4《德经道》第三十二章说:“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第四十七章说:“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第七十七章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第六十六章说:“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第七十一章说:“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无棄人,物无棄財,是謂襲明。”第四十三章说:“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爲天下之王。”第五十四章说:“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庄子》书中对德也有很精辟的论述,比如《在囿》篇说:“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在《德充符》中,庄子还举孔子为例,赞扬他的品德:“鲁有兀(月)者王骀(台),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鲁国有个人名叫王骀,有一只脚残疾了,可是跟从他学习的人却跟孔子的门徒一样多。孔子的学生常季向孔子问道;“王骀是个有殘疾的人,5而跟从他学习的人却和先生的弟子相当。他站着不能给人教诲,坐着不能议论大事;弟子们却空怀而来,学满而归。难道确有不用言表的教导,身残体秽内心世界也能达到成熟的境界吗?这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回答说:“王骀先生是一位圣人,我的学识和品行都落后于他,只是还没有前去请教他罢了。我将把他当作老师,何况学识和品行都不如我孔丘的人呢!何止鲁国,我将引领天下的人跟从他学习。”道家对德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有五个要素,即仁、义、礼、智、信五德。要求逐项修养,缺一不可,最终全德归道。古往今来,许多修行人虽有求道、修道的愿望,但是却不重德,往往迷于法,陷入法迷,成为旁门左道。更有甚者,以法敛财,或者谋求名利,跌入罪恶的深渊。这些教训后人都应当吸取,引以为戒。3、社会理想。道家的社会理想不是人治与法治社会,而是个人、社会和大自然高度和谐统一的道德社会。老子对这个理想和实现理想的措施都做了很全面的论述。《德道经》第十七章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这就是说,建设道德社会要从自身做起,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亲友,然后再扩大到社会。第二十章章说:“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6第三十章对此画了一幅蓝图:“使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在这个理想国里,没有苛政,没有战争。人民纯朴,甘食美服,安居乐业。不需要奔波劳碌,也没有恐惧和烦恼。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社会。几千年来,这个理想还停留在书上,原因是什么呢?《老子》德经第一章指出了根本原因:“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道德社会,现在历史学把它稱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在那個时代,国君与百姓平等相处,共同劳动。國君的地位不是傳給兒子,也不搞競選,而是傳給百姓公認的有德而能幹的人。比如尧年纪大了,想退休了,经过部落首领推荐和尧考察,他把君位交给了公正而能干的舜。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是人们离道失德也越来越严重,社會的罪惡和痛苦不斷增加。古人说: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为了医治社会的种种弊病,老子开出了多个灵妙药方。比如:“聖人恆无心,以百姓心爲心。聖人之在天下,翕翕焉,爲天下渾心,百姓皆属其耳目,聖人皆孩之。”(《德道经》第十二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德道经》第四十七章)7对于腐败的封建帝王和达官贵族,老子做了深刻的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爲盜誇。”(《德道经》第十六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还。”(《德道经》第三十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德道经》第三十一章)庄子对人生的痛苦和人间的罪恶表现出巨大的悲哀。他在《齐物论》中说:“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他叹息,大家只知道睡眠中的梦是梦,而不知整个人生也是一场梦,还自以为是觉醒的。只有真正觉悟的人才明白人生如梦的道理,可惜这样的人太少了。对于那些一生奔波于名利的人,庄子认为他们是“人之生也,与忧惧生。”“寿者昏昏,久忧不死,何苦也。”这样痛苦的活着,即使多活些年岁也没有什么意义。庄子指出人生痛苦的目的,是启示人们看破生死,明白人生祸福的来由,能够趋吉避凶。他指出的正确途径是乐天知命,去除贪欲和种种罪恶。他主张顺从自然,顺从人的本性而生活,反对套在人人生上的种种枷锁。4、养生学。养生学是道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从黄帝、老子、庄子到历代道学名家几乎都有论述。8《黄帝内经》道家养生学的重要经典,共十八卷,其中九卷名《素问》,另外九卷称为《灵枢》。专家认为此书形成于战国时期,其内容收集了黄帝流传下来的多种零散医学资料,可能也吸收了当时的一些医学经验。《内经》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强调心态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它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黄帝内经》分析疾病从道的高度直指根源,治疗措施标本兼治。现录一段如下:(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提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又说:“恬倏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上古天真论》)道家养生学的最高目标是超凡入圣,成就真人,实现长生久视。《黄帝内经》云:“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9老子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德道经》第十三章)又说:“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德道经》第十章)庄子在《逍遥游》中是这样描述真人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内。”《大宗师》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又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从上面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真人是超越了外在束缚而绝对自由的。真人无忧无虑,淡情寡欲,神态安详,超然生死,随物而变,应时而化。师于天而随于众,天人和而为一。他们对于成败、毁誉、是非、得失,都全然忘之,不为之所累。他们长生久视,智慧无限,德被万物,人道为一,是真正的大自在境界。道家内修要求性命双修,《心应妙经》云:“上藥三品,神與氣精……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強名。神依形生,精依氣盈,不凋不殘,松柏青青。”道家历代圣真都无私地把他自己内煉的经验告诉了大家,形成了汗牛充栋的众多丹经。比如:崔希范说:“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10张紫阳诗云:“漫守药炉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群阴剥尽丹成熟,跳出樊笼寿万年”。吕洞宾的《百字碑》以一百个字概括了个人养生的入门到成就的阶梯。全文如下: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壶中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