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对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的影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目录道家思想对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的影响...................................................................................21、无为而治,顺应自然.....................................................................................................................22、静以养神,形神兼养.....................................................................................................................23、恬淡虚无,保守精气.....................................................................................................................34、返朴归真,少私寡欲.....................................................................................................................35、崇阴贵柔,保全真阴.....................................................................................................................3道家思想对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的影响【摘要】道家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修身养性上,其主要观点有:无为而治,顺应自然;静以养神,形神兼养;恬淡虚无,保守精气;返朴归真,少私寡欲;崇阴贵柔,保全真阴。这些观点为中医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治未病”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准则。【关键词】中医“治未病”;道家养生;黄帝内经;道德经;老子“治未病”一词在中国古典医籍中首见于《黄帝内经》,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理论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其内涵可以概括为: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古人提出“治未病”概念,主要是倡导一种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和理念。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法则是顺应自然、协调阴阳、保精护肾、调理脾胃、形神共养、动静结合等,具体可采用顺自然、适环境、慎起居、节饮食、调精神、针灸、按摩、运动等诸多养生方法。“治未病”思想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的养生思想。道家养生的基本理念是以道为天地之本源,以性命为人生之根本,充分调动和利用自身的调节功能、平衡功能及再生功能,最佳地发挥天人之间的自组织效应,从根本上改善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恬淡清静、至虚无为是道教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道家养生修身的基本要求。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界的规律,昭示人们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与“治未病”的理论内涵相一致,可见养生即是“治未病”的重要内容。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基于道家本体的“无”而构思出来的医学终极目标,并作为中医理想学术境界的追求。道教“无为而治”、“虚而无形”、“精、气、神调和”的哲学思想,既构成了道教养生的理论基础,又融汇于中医养生学之中,中医养生“不妄作劳”、“精神内守”、“形恃神而立”思想和原则与道教哲学一脉相承。其关联性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1、无为而治,顺应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天然,就是自然如此,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无为自化,自然而然。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思想,也是道家修行的基本方法之一。无为而治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不是不为,并非什么也不做,而是要求人们顺应社会、自然之规律行动,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之意。提倡“道法自然”,有助于排除人们的主观臆断、为所欲为。此外道家重视“知常”,老子曰:“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要求人们“知常”即掌握自然法则,这恰恰也是科学的态度,照这种态度去办事,必能推进科技的兴旺发达,激励人们由“无为”走向“无不为”,走向不妄作、不强为、不乱为。老子通过观察自然社会现象,得出其中规律,作为行为的箴言,以使自己清净无为达到致虚境界。中医“治未病”重视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于快志之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皆是“无思想之患”没有贪求和妄想的清静安闲的无为众为思想。进而强调要顺四时气候而适寒暑,并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具体养生方法。2、静以养神,形神兼养道家主张静以养神,如《老子》第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即是说人们要让自己内心清静,虚寂达到极点,才能“涤除杂念,体尽天道”,“静为躁君”这种静以养神的观点并非独指以不运动、守静养神的方法长寿延年,道家养生术中导引、吐纳等都是运动,在运动形体的基础上强调静以养神,它实际上强调了心神宜静,形体宜动,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动静相宜,即以形体修炼为基础进行精神修炼,主张形神兼养。古人认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素问•上古天真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也就是说,必须重视生活规律、调节饮食、锻炼身体、保证身体健康,精神才能健旺。《素问•生气通天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说明了以静养神的道理和必要性。形神共养在中医“治未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图道家代表人物老子3、恬淡虚无,保守精气老子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保守精气。精气有益于养生。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老子特别重视养气。《老子》第十章说:“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这里说的“抱一”,指的是“气”,一者,气也。“专气”,即抟气,聚结精气是也。其意是说,能以血肉之躯守气而不离失吗?能象婴儿那样聚结精气以致柔顺吗?宗旨在于强调保守精气和聚结精气。可见精气对养身多么重要。那么,怎样保守精气呢?老子提倡“啬”。他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啬者,俭也。就是爱惜精气,使之不白白流失。老子在谈到聚结精气的方法时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告诫人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如神志的安泰一旦被扰乱,形体就难于保全。老子认为应“虚其心”、“少私寡欲”、“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指明了形体虽靠物质营养,但嗜酒好色,纵欲过度,就会伤害形生的后果。中医也认识到保全精神的重要性,《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论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反对纵欲无度的生活。4、返朴归真,少私寡欲老子贵无而贱有,主张“出世”。就是说要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也就是归真返朴。道家主张学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修炼,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道家称之为“返朴归真”。道家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常说儿童天真无邪。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若进一步嗜欲无止,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此背道而驰。而学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纯朴纯真的状态。这里的“朴”就是指本真。《黄帝内经》质朴养生观由来已久,《素问•上古天真论》“其民故曰朴”,皆能引申为“道”的质朴状态,是指真常之道的本来体性。然而,要返朴必需要抱朴,《道德经》第十九章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即要抱道守真,怡养生命的真元,使之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私心杂念所困扰。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尽量少一些私心和欲念,做人要淳厚,行事遵守公德,生活要俭朴,使本性漫漫返复到淳朴的状态,与道相合。5、崇阴贵柔,保全真阴“万物负阴而抱阳”,这是老子提出的处世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正是老子所谓的“万物负阴”以“阴”之贵而不宜有失的意思。《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黄帝内经》也一再强调阴精的重要。《素问•五常政大论》“阴精所奉其人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灵枢•本神》“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这些都说明人若能保住自身的阴气,也就可能长寿。老子认为“弱也者,道之用也”。把柔弱视为生之道,而把刚强看作死亡之路。老子还以水为例,说明柔能胜刚。《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这都是道家的崇阴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构建,发展奠定了后世的医学理论,对后世的医家重肾、重元阴真阴、重元精等养生理论起着启蒙作用。总之,道家的养生思想主要体现了修身养性,中医“治未病”思想吸取了其积极的一面,弃其糟粕。提出了合理膳食、起居有常、动静结合、精神修炼、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具体方法,为中医预防保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准则,对人类健康益寿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1]李爱民,孙广仁.浅析道家思想与养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04:493-494+500.[2]张岚.“治未病”的历史文化探源[J].四川中医,2008,09:124-125.[3]禹金涛,欧阳兵.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治未病理论形成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5:391-392.[4]杨悦娅.道家养生观在《内经》中的体现[J].中医文献杂志,2010,05:16-18.[5]王淼.《内经》的养生观点及道家思想[J].天津中医药,2004,04:309-310.[6]陈梦丽,陈华.中医治未病与道家养生[J].河南中医,2011,04:428-429.[7]张丽艳,梁茂新,鞠宝兆.论中医“治未病”的文化内涵[J].吉林中医药,2013,09:869-871.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