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两难教育目标与训练策略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道德两难教育目标与训练策略研究美国的道德教育历经宗教道德教育、品格教育、新品格教育,但是都没能跳出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怪圈,致使德育实效不高。“20世纪20年代,品格教育研究会历时5年对1万余名5~8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实验测验,试图了解他们所接受的道德价值,包括诚实、义务、自制等与实际行为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儿童掌握的美德概念与实际行为无关;对美德概念的过多讲授、说教对其道德行为而言不仅无益反而可能有害。”因此,当时美国的道德教育亟须改革,寻找更有效的途径。20世纪60年代开始,科尔伯格所倡导的“道德两难”教育模式在美国迅速兴起。“道德两难”模式是指受教育者在特定的矛盾情境中进行艰难选择,使德育主体在动机和行为上背离,在判断和决策中失衡。它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充分利用情境和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道德决策,历经调整后又被称之为“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等。随着“道德两难”教育模式在世界各地的不断发展,又有一定代表意义且不相同的名称出现,如道德案例分析法、道德难为教学法等。同时很多教育家也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不同角度对“道德两难”教育模式进行解读、整合、研究。“道德两难”模式发展到现在,由于概念广泛而模糊,实践内容和方向摇摆不定,我国很多教育家开始对“道德两难”模式本身产生怀疑。“道德两难”模式从学生身心成长、对公共生活的影响与反思、价值判断的形成等方面,构建情感、价值判断、情境关联等多个维度的教学和训练,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例如,每个人都会说谎,但是又不是一直在说谎,因为说谎需要基于一定的情感需要、情境关联、价值判断。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类似“说谎和诚实”的两难教学时,必须坚持既要凸显学生认知发展过程中的情感、价值判断的人文因素,又要兼顾训练中的实用性,同时还要排除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干扰。在目标的设计方面,以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切入点,以注重智能思维、思想交流、价值判断、情感驱动为内容。在具体训练设计方面,以预演实验、心理干预、环境影响为主要手段。一、“道德两难”教育模式是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重要手段“人作为生物,所有的行为和决策都自发地指向生存,当然人是有思想的高级生物,人的行为和决策必须具有超越性和创造性,而人本能的生物决策只是处于决策体系中的最底层。人需要理性,必须做有德性的人,过道德的生活,人通过训练获得道德发展的新知,选择更高层级的道德决策,推动社会进步并教育学生内化于心。人生活在矛盾的、多元的社会中,不仅要实现动物性的存在,还要追求人的生存质量;不仅要思考现实需要,还要设想未来发展;不仅要筹划自身的幸福快乐,还要推动人类社会民主法治建设,人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同时,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认识的局限性,决策常常面临两难境地,致使动机和行为产生背离,价值判断和选择发生错位。道德决策是道德价值形态下的理性选择,必须在矛盾中反复认识,在两难中反复训练,否则会偏离人的本性和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道德决策之所以基于人的理性,不仅因为理性是道德的产物、道德的灵魂,而且理性还统一着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实践对象、训练方式)的全过程,只有理性地选择,道德主体才会追问什么是道德的,怎样才能道德,为什么要道德。当道德主体遭遇冲突和两难境地时,决策应该在理性的限度内寻求解决方案,否则道德主体会脱离体认状态,理性协调的不只是道德内部的知、情、意、行问题,还包括道德主体本身之外的实践对象和训练方式。理性在统一着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的过程中,进化着本能,修补着假道德和缺德,使道德归位并逐步正位。“人的道德主体性,根本上是从主客体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因此,主体性的道德认知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主客体关系上的教育模式。”“道德两难训练前后正确率和反应时”的实验也表明:道德两难训练能够促进青少年的道德决策更加成熟理性,使青少年社会适应力明显提高。实验方法:选40名12~18岁的青少年学生,男女比例相同,随机分成两个组——实验组和参照组,年龄、性别相匹配,单独测试,每次有两组计算机作为刺激任务发出的刺激点,刺激任务以图片和文字呈现,反应按K键和J键输入。实验组测试和参照组测试都分为道德两难教育模式训练前、后两次,以利于比较训练前后反应时、正确率的变化。每个试次以500ms为单位,完成20个与道德两难决策有关的任务,共需200试次。任务设计有购买软件提供,决策实验的任务刺激由Eprime(1.1版本和2.0版本)通过计算机生成和控制。实验期间,通过调试排除情绪状态干扰。所有被试都明确实验要求,完成练习任务正确率在70%以上。对道德两难教育模式训练前、后两次测试任务的正确率和反应进行皮尔森相关分析(见表1),结果显示:r=-0.490,p0.01,二者明显负相关,因此本实验正确率和速度均在合理区间。输入正确率和反应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完成道德两难决策任务的实验组在训练后比训练前被试总正确率更高,t(38)=2.433,p=0.020,d=0.77。对在道德两难模式训练的条件下实验组完成道德决策任务正确率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道德两难”训练可以让学生的道德决策更加理性。二、“道德两难”教育模式训练策略的切入点(一)知、情、意、行的全面和协调发展是“道德两难”教育的训练目标第一,6~12岁的小学生意志薄弱,依赖性强,情感发展平静,思维方式为形象思维,以动作和符号为载体,但道德认知发展较快,思想可塑性强,这为他们的早期道德教育提供了基础。训练目标是通过简单具体的活动、形象的榜样,巩固、提高学生已有的思想基础,促使学生由他律向自律快速转变,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转化。对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在“两难”情境创设和“两难”问题选择方面,首先要凸显训练学生的“独立性”,通过信任、鼓励、奖励,让他们独立处理问题。例如,让他们做一些家务,推选他们做小领导,开展感恩活动等。其次,要巩固他们已经形成的优良品德,如善良、纯洁、正义、勇敢、智慧、节制等,对此不断通过形象的榜样加以强化和熏陶。第二,12~15岁的初中学生独立性增强,个性发展出现叛逆,情感发展两极分化,经常知而不行,言行不一,但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的学生渴望交往,特别崇拜权威和明星。在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发展方面他们要求把“公正”看作标准,以“公正原则”来判断是非对错。训练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尊重和交往,学会保护自己和不伤害别人,树立正确的善恶标准,强调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对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在“两难”情境创设和“两难”问题选择方面,要重点训练学生的自我控制力、不伤害和公正等品德。例如,开展危急处理活动、安全体验活动、角色分配活动、与权威或名人交流活动,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体验,达到训练目标。第三,15~18岁的高中学生逻辑思维、理论概括、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道德认知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知识结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能够用各种标准来对社会现象进行判断和反思,不仅思考道德的有用性,尽力把道德理论和道德行为统一起来,而且积极探索道德价值判断、道德决策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普遍性和一般性。同时,他们也面临学业、事业、人生的抉择,体验着各种压力和价值冲突,特别需要在“两难”选择中得到理论指导。训练目标是让他们认识和奉献社会、遵守法律和社会规则、理性决策。对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在“两难”情境创设和“两难”问题选择方面,主要在于遵守契约和法律、奉献社会、追求理想、有责任等。例如,开展法制宣传活动、诚信活动、理想教育、社会服务实践等,让学生体验遵守契约、遵守法律的力量,感悟奉献社会、追求理想的意义。第四,18~26岁的大学生在情感、思维、身体发育、道德认知等方面趋于成熟,人格的整合、自我同一性的获得完成较好,价值观、世界观的发展更加合理。训练目标是培育良性道德决策机制,形成成熟的道德生活方式和道德信仰,特别要注重学生的社会良知培养。社会良知处在道德金字塔的顶层,统摄人的决策指向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在决策前后都发挥着关键作用。一个有良知的道德决策,对良心负责,决策者欣慰、满足、自豪,否则感到羞愧、自责、忏悔,时刻叩问自我、寻求补救、引以为戒。弗洛伊德说:“我欲为某事以求快乐,但复因良心不许而不为,或者我受的诱惑势力太大乃违良心而为之,可是时过境迁之后,我乃大受良心的谴责而悔恨。”对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在“两难”情境创设和“两难”问题选择方面,应该侧重整合其道德价值体系,形成稳定的道德人格和社会良知。例如,开展价值观、世界观的讨论;开展人生意义的课题研究;参加有关道德认知体验的社会实践或者野外生存训练等,在道德理论、道德能力和道德决策等方面不断深化提高。(二)道德决策预演实验是发展学生价值判断的主要训练手段道德决策预演实验是指主体在决策时操作和控制实验条件,预演、体验时选择过程和变化结果。预演实验是科学化的研究手段,被很多学科采用,遵循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的内在要求。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强调物质、能量、信息在合理区间的转换、平衡,道德决策预演实验就是使人的道德系统中的能量、物质、信息在合理区间从无序向有序不断转换,从不平衡向平衡不断整合,具体而论就是使德育主体的动机和行为、价值判断和决策在矛盾情境中进行不断转换、整合、寻求平衡,人的道德实验要以人为目的,追求人自身各要素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思想实验则泛指通过思维模拟和逻辑推演进行的实验,但不同于单纯的想象、猜测、逻辑推论等,具有实践性特征。”对于学生来说,经验和理论知识较少,能力较差,面对矛盾、复杂情境或问题时,道德决策预演实验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检验决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而且能够帮助他们矫正错误、指明方向、激发实现目标的动力,同时也反映出教学双方对道德决策过程的生成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且复杂情境和价值判断的二元矛盾是可以预测、可以先知先觉的,从而进行理性决策,避免盲目。理性决策依靠严密的逻辑推理而非仅仅表象完成,也不是简单的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模仿和重复,它需要预演实验、超越和创新,预演实验后要求学生能够理性决策。例如,柯尔伯格曾在“公正团体教育模式”实验中,让学生体验、预演“竞争”和“合作”的两难选择过程,实验结束后学生的道德决策是“要求公正”。道德决策预演实验要求教师科学地选择德育训练内容,同时要求学生进行理性道德决策体验。道德决策预演实验必须注重价值澄清和价值认知分析,强调学生价值信念的生成,让学生在生存实验中自主体验和感悟,既有程序性推理,又有直观理性的描述、探索和创新,不仅对实验对象要科学控制、引导,而且要对实验过程的规范操作,从理论、技术、各种条件等方面合理设计,并写出预演实验报告。“高中生和大学生由于具备了理论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和批判意识,对道德决策进行思想预演实验,审视和改造现有的道德价值理念,不仅有助于现成道德价值的内化,而且可以发现新的价值,建构有机的道德价值体系。”(三)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是“道德两难”模式训练的重要条件形成道德决策,不仅仅取决于道德主体本身,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包括家庭影响、社会文化、舆论、体制机制的导向系统等。环境氛围是人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的导火线,在价值信念形成过程中,环境氛围所孕育的情感体验比逻辑思维还要重要,不能满足主体情感体验的认知过程很难作出肯定和合作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行为。因此,教育者强调容情于境、以境触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首先要倡导社会文化、体制机制等环境的塑造和调节作用。例如,如果“善有恶报,恶有善果”,如果“弱肉强食,不守法理”,如果“只有潜规则,不讲真规则”,那么道德决策很难生成。因为氛围已经被非道德现象污染,教育者要善于破坏这些潜规则,倡导真规则,用正向、健康的思想训练学生,运用有营养的社会文化矫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和错误行为,在两难选择中正确引导他们。其次,构建包括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等多维度和复杂性的情境体系,形成综合环境氛围。在复杂的情境构建中,注重情境矛盾冲突,用困境激发思考,引发学生认知失调,激发价值探索,在情境中检验学生的认知选择和判断。20世纪60年代,世界思想教育在“道德两难”模式影响下开始转向,不再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讲授,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