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结直肠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遗传性结直肠癌周强岳阳楼区参与了我国最新的肿瘤登记年报。责任重大!!!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多基因参与)2003年我国开始成立遗传性大肠癌学组。目录定义分类筛查治疗预防临床相关定义结直肠癌是一种遗传背景很强的恶性肿瘤,5%~6%的大肠癌与基因种系突变有关,此种突变可按孟德尔遗传规律遗传给后代,称为遗传性大肠癌。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是指一系列可引起遗传性大肠癌的疾病,患者患大肠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分类Lynch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轻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attenuated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AFAP)、MUTYH相关性息肉(MUTYH-associatedpolyposis,MAP)、Peutz-Jeghers综合征幼年性息肉病等HNPCC分类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nonpolyposiscolorectalcancer,HNPCC),2010年后统称为Lynch综合征,为最常见的遗传性大肠癌综合征,由此发展而来的大肠癌约占所有大肠癌的2%~3%。Lynch综合征:符合各临床遗传标准,有MMR种系突变结直肠癌;家族性结直肠癌X:符合各临床遗传标准,但无MMR种系突变结直肠癌,约占40%,中度风险,仅有结直肠癌风险。LYNCH综合征的分类Lynch综合征Ⅰ,又称遗传性部位特异性结直肠癌,此类家系中患者只发生大肠癌;Lynch综合征Ⅱ,又称癌症家族综合征,此类家系中的成员除患大肠癌外,还可发生Lynch综合征相关性肠外恶性肿瘤,如胃、子宫内膜、胰腺和胆道等部位的腺癌,以及泌尿系统移行细胞癌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偶见皮肤癌和喉癌。LYNCH综合征的临床病理特点LYNCH综合征的患癌风险LYNCH综合征的筛查标准-国外LYNCH综合征的筛查标准-国内中山大学肿瘤医院lynch综合征筛查流程LYNCH综合征的治疗LS结直肠癌患者,其发病年龄要早于散发病例,中位年龄为44岁,部位以近端结肠为主,并具有多原发的特性,预后好于散发病例。治疗原则基本与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相同:MSI-H/dMMR为II期结直肠癌的预后与预测指标。NCCN指南推荐,II期患者应行MMR检査,并指出II期患者伴有MSI-H时预后好,但这部分患者并不能从氟尿嘧啶(5-FU)辅助治疗中获益。对于III期患者而言,MSI-H/dMMR患者可以从5-FU为基础的辅助化疗中获益,但是这种获益仅限于种系突变的患者,而散发的结直肠癌患者伴有MSI-H/dMMR并不能获益(占15%)。不推荐对未发病的MMR突变携带者行预防性全结肠切除。LYNCH综合征的化学预防Lynch综合征:阿司匹林(600mg,qn,2年),证据级别不高;LYNCH综合征的随访-国外LYNCH综合征的随访-国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FAP是常染色体异常为特点,表现在结肠和直肠内有10至数千个腺瘤为特点的疾病。据估计,FAP的发生率占所有结直肠癌病例的1%。FAP常常与APC肿瘤抑制基因突变相关。典型的FAP最终发展成为结直肠癌(一生罹患癌症的风险90%)。FAP常常有结肠外表现,特别是胃和十二指肠息肉、硬纤维瘤、甲状腺和脑瘤、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大、骨瘤和表皮样囊肿等。化学预防FAP:NSAIDs:如舒林酸和塞来昔布等,证据不强;FAP随访(ASCO推荐)FAP患者如果不行预防性结直肠切除,则几乎全部发生癌变遥此外,肠外肿瘤的极高发病率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典型FAP家系中的个人应从10~11岁开始,每1~2年做1次结肠镜并持续终生。当发现有大量腺瘤、或者发生了高度不典型增生时,可以考虑手术切除。轻型FAP家系中的个人应从18~20岁开始,每2年做1次结肠镜并持续终生。当有大量腺瘤或者发生了高度不典型增生时,可以考虑手术切除。部分AFAP患者可以每1~2年行肠镜下息肉切除。轻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AFAP)轻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attenuated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AFAP)是指当患者结直肠内有20~100个腺瘤的时候,可以怀疑为AFAP。AFAP的患癌的风险取决于息肉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尽管这些患者携带着突变的APC或MUTYH基因,但大多数病例携带的遗传基础不能确定,AFAP患者往往在成年后发生息肉,尽管有些需要接受外科结肠切除,但一部分患者通过内镜治疗即可控制。AFAP的家族发生结肠外肿瘤和硬纤维瘤的机会较低。MUTYH相关息肉病(MAP)PEUTZ-JEGHERS综合征(P-J综合征)黑斑息肉综合征,又称口周色素沉着-肠息肉综合征,最初由Peutz和Jeghers两人相继描述,并因此得名。此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病基因为LKB1/STK11和FHIT基因。我国各地对该病均有报道,但检测基因突变的研究不多,其中多数研究均检测LKB1基因。P-J综合征P-J综合征常在儿童及青少年期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色素沉着和胃肠道多发息肉,可引起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贫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肠梗阻和肠穿孔,甚至肠坏死,易发生消化道或消化道以外恶性肿瘤。诊断标准--(2003年中国遗传性大肠癌协作组)消化道多发错构瘤性息肉伴皮肤、黏膜色素沉着,可有或无家族史。被诊断为P-J综合征者应进行LKB1/STK11和FHIT基因突变检测。THANKS!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