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贡献一、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源理论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源理论呢?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最初源于邓小平,邓小平理论原本称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事实上,十六大以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邓小平理论是等值的。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两个基本元素源于邓小平理论这两个基本元素,一为民族化,一为当代化。第三,邓小平理论与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另两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同(继承)与异(发展)的情况,也说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源理论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大原创性突破(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在十三大和十五大作过论述的。它从分析我国的国情出发,确认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先解决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任务,时间至少在百年以上。这是不可逾越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邓小平自70年代后期始就在思考和研究这个问题,并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应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为基础,十四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不是邓小平提出)它虽然提出较晚,也还在丰富和建构过程之中,但它不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且极具原创性和突破性。三、主要贡献从1978年到1992年,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南方谈话两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为标志,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和经验,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增添了新内容,使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若干个“第一次”的新观点、新结论。这就是:第一次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一次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一场新的革命;第一次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科技进步、教育优先为基础;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中国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明确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不是区分不同社会制度的标志;第一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第一次提出一个国家可以实行两种制度,并以此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等等。邓小平理论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提高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作出了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的新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四、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新点(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与时代主题论邓小平结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指出:“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党的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基本路线等,形成了系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邓小平对时代主题作出了准确判断,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发展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总结了我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重新审视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明确了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条件等,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邓小平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思想,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动力。第一,改革的性质。改革是对传统体制的革命,不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第二,改革的内容。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第三,改革的目的。小平指出:我们的改革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第四,改革是一场实验。第五,判断改革和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标准。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鲜明地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是非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提出了对外开放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第一,对外开放是必要的。第二,对外开放是全面的、多层次的、广泛的。第三,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是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是邓小平根据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基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现实要求提出的。这一理论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市场经济是一个经济范畴,并非是资本主义所特有。市场经济又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下的产物。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四)社会主义本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但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指出:“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优越性、根本目的、根本原则等大问题。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就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五)“一国两制”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实现祖国统一的内涵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几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留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权。在外交活动中,主体仍然是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按照“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允许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实现两种制度的和平共处,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有机统一,不仅为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等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解决其他国家的领土与主权争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五、(一)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第一,邓小平理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思想路线以新的涵义,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逻辑起点。第二,邓小平理论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确立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第三,邓小平理论确立的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第四,邓小平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二)邓小平理论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和基本框架第一,邓小平理论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一是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二是邓小平理论揭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从而抓住了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三是邓小平理论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指出我国正处于而且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二,邓小平理论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邓小平指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第三,邓小平理论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三)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的背景是相同的,面临的时代主题、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一致的。第二,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具有内在的联系,其指导思想、理论主题、价值取向以及理论精髓是相同的。第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一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