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第一节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从党的一大到党的十六大,在80多年的奋斗中,重视科学理论指导并且富于理论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坚持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20世纪前半期,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是找不到现成的答案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根据世界近代历史和中国近代历史的特点,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实际情况,终于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从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以后,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我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十分复杂而艰巨的课题,既不可能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找到现成的答案,又没有别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可循,照抄书本不行,照搬别国的模式也不行,所以,只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一方面,他坚持“老祖宗不能丢”;另一方面,他又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邓小平正是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领导全党解放思想、冲破了苏联僵化模式的束缚,纠正了把马克思主义某些原理教条化的倾向,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一国两制理论等等一系列新的认识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度,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这是我们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做出的历史性决策。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我们党和人民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其它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在新世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阶段,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们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为自己确立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任何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都有它赖以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实践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正如马克思、恩格斯精辟地说过的那样,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取决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所有这些体系的内容都以本国过去整个发展,即经济的、政治的、道德的、哲学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为基础。像邓小平理论这样一种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开创了一个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的科学理论,它的产生恰恰是历史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恰恰以新中国整个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时代呼唤新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成果,但它们形成的国际背景与时代特征却有着明显的不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上半叶。在这个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出现的经济危机和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残酷掠夺,导致社会矛盾、民主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结果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同时,通过社会革命解决社会矛盾推动历史前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民族要独立、人民要解放的世界潮流势不可挡,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诞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在这种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特征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邓小平理论形成于二十世纪下半叶。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产生时代条件相比,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时代主题由已往的战争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这就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时代背景。邓小平理论正是在对世界形势和时代发展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是对时代主题变化的准确反映。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局势出现了缓和的迹象,短时期内爆发世界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战争与革命、冷战和对抗开始朝着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变。突出表现在:第一,世界范围内各种制止世界大战爆发的因素逐渐增加,各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越来越强烈。首先,包括中国在内的占世界人口3/4第三世界国家是反对战争,希望和平的。其次,深受战争之害的许多欧洲国家反对美苏争霸,希望和平反对战争。最后,美苏两国虽然都加紧军备竞赛,有资格打世界大战,但拥有大量核武器的美国和苏联两个的领导人都认识到,一旦核战爆发,除了两败俱伤和毁灭人类外,没有其他结局。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谁也不敢轻易试用核武器,结果,本来用于战争的核武器,反倒成为制止战争的一种力量。这就是说,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尽管世界并不太平,局部战争、地区战争不断爆发,世界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长期存在的两极对抗的世界格局被打破,冷战转化为热战的可能性消失了,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进一步减小,保持世界长期和平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第二,二战结束几十年之后,反思战争的情景和战后发展的历史,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从各自的历史中认识到,战争、和平、民族独立等,最根本的都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科技力和综合国力。国力强则不被人欺,国力弱则受制于人;各国经济的普遍发展,是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而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差距的扩大则是爆发战争的根源。因此,要和平就必须有发展,要发展就必须有和平。要求和平,注重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致力解决的主要课题。第三,从50年代末开始,在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开发、航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新工业革命的浪潮,使生产力有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从70年代以后,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飞跃,并产生了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一系列新兴工业建立起来,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成为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成为各国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必须利用新技术革命提供的良好契机,发展本国和本民族的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与发达国家相比越来越穷,发展问题也就越发显得突出。这就是说,发展问题既是发达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更是占世界人口3/4的第三世界国家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由于体制等原因没有能适应新科技革命的需要,70年代经济发展大都陷入停滞状态,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决定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总而言之,20世纪下半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共同关心和解决的问题。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及时调整本国对内对外政策,确定一个适合本国实际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关系着一个国家在世界新形势下是前进还是落后的大问题。对于我国而言,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人口多、底子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工作方式陈旧,这一切都不适应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邓小平大家第三次复出后,通过对世界形势演变的分析,敏锐地意识到,旧的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已经崩溃,世界局势正朝着三极或者多极方向发展,错综复杂的国家矛盾处于相互制衡、此消彼长的状态,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延缓世界大战的可能的。因此,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是发展问题,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矛盾都是围绕着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的其中发展更为突出。正是基于对时代主题的这种判断,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及时调整了我们的对内对外政策,果断地中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坚决地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到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任务以及相应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邓小平理论就是在这种时代主题转换的背景下产生的。(二)历史根据: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人类的思维功能就在于能回顾过去,总结历史,借鉴历史。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教训并且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新中国成了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有胜利,又有挫折,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全面确立,这标志我们走出了一条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国民经济恢复并开始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一方面由于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禁运和封锁,使我们只能向苏联寻求援助;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没有经验,只能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因此,社会主义工业化一开始就基本上照搬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曾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我国很快抑制了通货膨胀,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奠定了社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