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邯郸市按照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造冀中南重要经济增长极、建设区域经济中心战略目标,凝心聚力谋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015.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2779元,比2005年分别增加了858.01亿元、9363元,年均分别递增14.87%、14.15%。邯郸以占全省6.4%的土地、13.5%的人口,创造了全省11.8%的生产总值和8.17%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武安市、涉县和邯郸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30强。2008年,在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评比中,邯郸市跻身百强,名列第98位。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结构逐步趋于优化,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工业主导作用不断加强,建立了门类齐全、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煤炭、电力、纺织等产业基地。2009年工业增加值达1110.4亿元,占全市GDP的55.1%,是2005年的1.9倍。服务业繁荣兴旺,已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竞争有序的服务体系,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2006年-2009年,累计建成5000万元以上市重点项目345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14个;2006年至2009年是邯郸市重点项目建设投资最多、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921.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57.3%,超过了1950年-2005年55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市区面积拓展到462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加了28平方公里,人口达147.4万,比2005年增加了6.55万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由2005年的37.77%上升到2008年的43.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分别达到45%、38%和13平方米,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城市。邯郸机场开通至上海、重庆、广州、大连等9条航线。电力、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建设快速发展,在城市实现了全面普及,在农村实现了广泛覆盖。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力度持续加大,与100多个国家建立经贸合作关系,韩国现代、法国圣戈班、德国西门子、美国沃尔玛以及中粮、中棉、中冶、中国恒天等一大批国内外大企业、大品牌、战略投资者纷纷落户邯郸。邯郸市荣获全国十大开放型政府杰出奖,是河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武安市、永年县被认定为国家科技进步县,邯郸市被认定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网络基本形成。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形成了遍及城乡、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网,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武安平调落子等24个项目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居全省第一。邯郸市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命名为全国“太极拳圣地”。邯郸市“十二五”展望“十二五”时期,邯郸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十二五”末力争突破5000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十二五”末力争突破5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5万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进入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行列。今后五年,邯郸重点围绕冀中南重要经济增长极、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两大定位,突出六个方面的任务,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产业倍增计划,加快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产业聚集平台,把冀南新区、邯钢工业区、经济开发区、广府生态文化园区、漳河生态科技园区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积极培育大产业大集团,着力打造精品钢材、装备制造等六大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产业,建设邯钢、新兴铸管等六大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企业集团。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努力实现城乡互动、区域协调的统筹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大做强“1+6”中心城市,实现以30%的土地面积,承载全市50%人口、60%生产总值的目标。科学定位区域功能,合理规划城镇布局,加快建设武安、涉县两个中等城市,培育东部两个次中心城市,集中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小城镇,形成以邯郸为中心的冀南城市群,构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特色县城、新市镇良性互动的城镇化体系。“十二五”末,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4%以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低碳发展、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低碳型城市。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杜绝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确保“十二五”期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省控标准。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打造“森林邯郸”,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2.66%和50%以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充满活力、合作共赢的开放发展。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等各领域的改革,加快构建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利用外资与国内合作并重,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全方位招商引资,深化与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产业对接,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致力引进更多的战略投资者。提升城市软实力,努力实现科技支撑、文化引领的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强化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目标,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着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富民惠民、公平正义的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更多的精力向民生倾注,更多的财力向民生倾斜。“十二五”期间,全市民生投入达到1000亿元左右,比“十一五”翻一番,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