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免疫学简介1.简述T及B淋巴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的原理。T细胞和B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首先需要被抗原性物质活化,而不同的抗原性物质如病原体成分具有不同的抗原性。一个T或B细胞只表达一种TCR或BCR,只能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一种Ag分子,所以,T及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具有严格的特异性,而在T及B细胞的整个群体中,则能识别各种各样的抗原分子。由于T及B细胞识别抗原的特异性,决定其执行的免疫应答的特异性。2.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方式及作用。全身的淋巴细胞与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不断进行动态更换。淋巴细胞经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运行并分布于全身各处淋巴器官及淋巴组织中,经淋巴循环,经胸导管进入上腔静脉,再进入血液循环。血液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及各类免疫细胞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过高壁内皮细胞进入淋巴循环。从而达到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的互相沟通。淋巴细胞的再循环,使淋巴细胞能在体内各淋巴组织及器官处合理分布,能动员淋巴细胞至病原体侵入处,并将抗原活化的淋巴细胞引流入局部淋巴组织及器官,各类免疫细胞在此协同作用,发挥免疫效应。3.简述三类免疫性疾病。三大类免疫性疾病即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由抗原特异应答的T及B细胞激发的过高的免疫反应过程而导致的疾病。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前者由抗体介导,发作快;后者由细胞介导,发作慢。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的先天性遗传缺陷或后天因素所致缺陷,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易发生严重感染和肿瘤。自身免疫病:正常情况下,对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不活化。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自身应答T及B细胞被活化,导致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性疾病。·思考题:你如何理解免疫系统的双重性功能(防御、致病)。第二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展望1.简述Burnet克隆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该学说认为:免疫细胞是随机形成的多样性的细胞克隆,每一克隆的细胞表达同一特异性的受体。当受抗原刺激,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抗原,导致细胞进行克隆增殖,并产生后代细胞,合成大量相同的抗体。不同抗原结合不同的细胞表面受体,并活化不同的细胞克隆,致不同的特异性抗体产生,Burnet将以抗体为中心的免疫化学发展至以细胞应答为中心的细胞生物学阶段,全面推动了细胞的免疫应答及免疫耐受的形成及其机制的研究。第三章免疫球蛋白1.简述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见概念。(2)联系: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原因是: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且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如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异常增高的骨髓瘤蛋白,是由浆细胞瘤产生,其结构与抗体相似,但无免疫功能。因此,免疫球蛋白可看做是化学结构上的概念,抗体则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2.试述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由Ig的V区特别是HVR的空间结构决定的。在体内表现为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学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2)激活补体:IgG(IgG1、IgG2和IgG3)、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IgG4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3)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Ig经Fc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粘附、ADCC及超敏反应作用。(4)穿过胎盘:IgG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5)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3.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1)Ig的基本结构:Ig单体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的四肽链结构。在重链近N端的1/4区域内氨基酸多变,为重链可变区(VH),其余部分为恒定区(CH);在轻链近N端的1/2区域内氨基酸多变,为轻链可变区(VL),其余1/2区域为恒定区(CL)。VH与VL内还有高变区。(2)免疫球蛋白的肽链功能区:Ig的重链与轻链通过链内二硫键将肽链折叠,形成若干个球状结构,这些肽环与免疫球蛋白的某些生物学功能有关,称为功能区。IgG、JgA、JgD的H链有四个功能区,分别为VH、CH1、CH2、CH3;IgM、IgE的H链有五个功能区,多一个CH4区。L链有二个功能区,分别为VL和CL。VL与VH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CL与CH1上具有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IgG的CH2、IgM的CH3具有补体C1q的结合部位,IgG的CH3可与某些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IgE的CH2和CH3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IgEFc受体结合。4.简述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1975年,KÖhler和Milstein首创了B淋巴细胞杂交瘤细胞和单克隆抗体技术。其基本原理是:使小鼠免疫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每一个杂交瘤是用一个B细胞融合而产生的克隆。这种细胞既保持了骨髓瘤细胞大量无限增殖的特性,又继承了免疫B细胞合成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将这种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株体外扩增或接种于小鼠腹腔内,则可从上清液或腹水中获得单克隆抗体。用这种方法制备的抗体具有结构高度均一,特异性强,无交叉反应等特点。·思考题:试述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第四章补体系统1.简述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1)概念: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2)补体系统由30多种成分构成,按其生物学功能分为三类:a.固有成分:存在于体液中、参与活化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包括C1~C9、MBL、B因子、D因子。b.补体调节蛋白: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包括备解素、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Sp40/40、促衰变因子、膜辅助因子等。c.补体受体:包括CR1~CR5、C3aR、C4aR、CaR等。3.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1)溶菌和溶细胞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后,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从而导致靶细胞溶解。(2)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C4b、iC3b都是重要的调理素,可结合中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因此,在微生物细胞表面发生的补体激活,可促进微生物与吞噬细胞的结合,并被吞噬及杀伤。(3)引起炎症反应: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炎症介质C3a、C4a、C5a。它们又称为过敏毒素,与相应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血管活性物质,从而增强血管的通透性并刺激内脏平滑肌收缩。C5a还是一种有效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4)清除免疫复合物:机制为:①补体与Ig的结合在空间上干扰Fc段之间的作用,抑制新的IC形成或使已形成的IC解离。②循环IC可激活补体,产生的C3b与抗体共价结合。IC借助C3b与表达CR1和CR3的细胞结合而被肝细胞清除。(5)免疫调节作用:①C3可参与捕捉固定抗原,使抗原易被APC处理与递呈。②补体可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③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4.试述补体激活的调节机制。补体活化的调控包括补体自身的调控和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1)补体自身的调控:补体激活过程中的某些中间产物极不稳定,例如:C3转化酶极易衰变;与细胞膜结合的C4b、C3b及C5b也易衰变;此外,只有结合固相的C4b、C3b及C5b才能触发经典途径,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仅在特定的细胞或颗粒表面才具稳定性。(2)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补体调节蛋白有可溶性和膜结合型两类共十余种。①调节经典途径:C1INH可与C1r和C1s结合形成复合物,使C1r和C1s失去酶解底物的能力,C1INH还可缩短C1的半衰期;可溶性C4bp和膜结合的CR1可与C4b结合,从而防止经典途径C3转化酶形成,并加速其分解;I因子可裂解C4b,MCP、C4bp和CR1可促进I因子对C4b的裂解;DAF可同C2竞争与C4b结合,从而抑制C3转化酶的形成。②调节旁路途径:H因子可与B因子或Bb竞争结合C3b,进而使C3b被I因子灭活,CR1和DAF可抑制B因子与C3b结合;H因子、MCP和CR1可促进I因子裂解C3b;CR1和DAF可促进Bb从C3转化酶中解离。P因子可延长C3转化酶的半衰期,加强其裂解C3的作用,起正调节作用。③调节膜攻击复合物:HRF也称为C8结合蛋白,可干扰C9与C8结合;MIRL可阻止C7、C8与C5b-6复合物结合,从而抑制MAC形成。第五章细胞因子1.简述细胞因子共同的基本特征。①细胞因子通常为低相对分子质量(15~30kD)的分泌性糖蛋白;②天然的细胞因子是由抗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物活化的细胞分泌;③多数细胞因子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可为双体或三体形式;④细胞因子通常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也无MHC限制性;⑤细胞因子具有极强的生物学效应,极微量的细胞因子就可对靶细胞产生显著的生物学效应;⑥细胞因子的产生和作用具有多源性和多向性;⑦细胞因子作用时具有多效性、重叠性以及拮抗效应和协同效应,从而形成复2杂的网络;⑧多以旁分泌和(或)自分泌及内分泌形式在局部或远处发挥作用。2.细胞因子有哪些主要的生物学功能?★★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有:①抗感染、抗肿瘤作用,如IFN、TNF等。②免疫调节作用,如IL-1、IL-2、IL-5、IFN等。③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如M-CSF、G-CSF、IL-3等。④参与和调节炎症反应。如:IL-1、IL6、TNF等细胞因子可直接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3.简述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分类。细胞因子共分六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3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共分五个家族:①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IL-1、IL-6、M-CSF、SCF、FGF等受体属于此类。②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又称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或造血因子受体家族。IL-2~IL-7、IL-9、IL-11、IL-13、IL-15、GM-CSF、G-CSF受体属于此类。③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这类受体是干扰素的受体。④II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又称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是TNF及神经生长因子受体。⑤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这一家族是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4.细胞因子有哪些临床应用及应用前景?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感染性疾病:给BSS患者注射IL-1受体拮抗剂或TNF-α单克隆抗体可降低其死亡率,干扰素可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IFN-γ和IL-5对寄生虫感染有疗效。②肿瘤:IL-2可活化NK细胞成LAK细胞,具有广谱肿瘤杀伤活性。组合细胞因子(IL-1、IL-2、IFN)和抗CD3mAb诱导NK细胞成CIK,其杀瘤作用强于LAK细胞。拮抗IL-2或IL-2受体制剂可用于T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抗IL-6的抗体可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的发展。③移植物排斥:抗IL-2或IL-2受体制剂可抑制同种移植物的排斥。注射重组IL-1受体拮抗剂可延长动物心脏移植物的存活。④白细胞减少症:用GM-CSF、M-CSF、G-CSF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EPO可治疗红细胞减少症,IL-11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⑤超敏反应:抑制IL-4和IL-13,可预防、治疗I型超敏反应。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IL-1治疗由Th1细胞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和IL-2或IL-2受体制剂可用于治疗某些自身免疫病,TNF抗体可减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损伤。第六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1.简述HLA复合体的结构及产物HLA复合体的结构及产物:根据HLA复合体各位点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将HLA复合体分为三个区域,即I类基因区、Ⅱ类基因区和介于I类与Ⅱ类基因区之间的Ⅲ类基因区。(1)I类基因区内含经典HLA的A、B、C基因位点和新近确定的非经典HLA的E、F、G、H等基因位点。HLA的A、B、C各位点基因编码HLAI类抗原分子的重链(α链),与β2m结合共同组成人类的HLAI类抗原。(2)Ⅱ类基因区包括HLA的DP、DQ、DR三个亚区和新近确定的HLA的DN、DO、DM三个亚区。HLA的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