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猖会鲁迅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主要经历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1909年回国在杭州、绍兴中学任教。1912年到北京教育部任职,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师。1918年编辑《新青年》并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北京师范大学操场演讲鲁迅在书房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1926年8月起先后任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教授。1927年10月定居上海,从事文学写作,参与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实际领导者和旗帜。鲁迅五十岁生辰全家合影海婴与鲁迅,一岁与五十岁鲁迅的作品集: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朝花夕拾》《野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16部,被誉为“匕首”、“投枪”。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鲁迅散文的特点鲁迅的回忆散文收于《朝花夕拾》集中。散文较多地继承了传统散文的特点,写人记事均于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发表议论,抒发对现状的某些不满之情。《朝花夕拾》为鲁迅一生中唯一一本散文集。作于1926年,共10篇。原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五猖会》为其中的第四篇。小引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朝花夕拾》目录:关于“五猖会”此庙会起源于明初。朱元璋和陈友谅在皖南曾打过几年拦锯战,军士百姓死亡枕籍。朱做了皇帝后,下令江南百姓,村村建“尺五小庙”,阵亡士卒“五人为伍”,受百姓供奉。《明史》记皇家祭祀有“阵前阵后神祗五猖”之说。如此世代相传,便衍成香火极盛的五猖神庙会。农历五月一日至中旬,是江浙一带地区五猖庙会之日。届时四乡百姓云集海阳烧香,祈求五猖神主驱鬼祛邪,消凶化吉。庙会游行,“前引”锦旗开路,“执事”沿途管理杂役。青白黑红黄绿蓝各色旗子飘扬,十景担、肃静牌、万民伞、纸扎猪马牛羊偶像、牌楼跟上、接下是地方戏队伍、杂耍队伍。五猖又称“五通”、“五圣”,是民间所信奉的财神。据传,五圣庙是明太祖为安抚战役亡魂而立,后被奉为财神。在皖,是日被看作五圣生日,届时各家备鸡血九,于庙前然爆竹﹑敲锣鼓,老幼团聚会饮,名为为五猖神“祝寿”。绍兴人把它们说成是马、猴、狗、鸡、蛇五种动物之精。五猖会是迎神赛会的一种,就是把五猖庙里的“五通神”请出来巡游。这些迎神赛会当然是迷信活动。但在当时,广大贫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根本无法享受正常的文化娱乐活动,赛会在这个意义上说,也算作是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庙会时的生动场面这是一篇童年的记事,用儿童的视角去看赛会,用成人的角度去回顾儿童的心情。自读课文,思考: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和意义:吡姣娖跷塑埠猖獗:蹊跷:忐忑:埠头:臻臻至至:呵活:称娖:奇拔:bǐJiāoChuòqiāosùbù凶猛而放肆。奇怪,违反常理,让人怀疑.tǎntè心神不宁的样子码头.齐备的意思活龙活现行列整齐的样子奇特,有趣1.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赛会,用小标题概括出来。2.“我”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变化经历了哪四个阶段。3.写第一、二段的作用是什么?“完了”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看待“吹哨子”?4.第三、四段作者竭力描绘明时的赛会的豪华铺张,目的是什么?第六段写迎神赛会带来的欢乐有何作用?5.第九段“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实际作者担心什么?6.怎样理解文中写“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和文中最后一句?1.文中所写的赛会•童年的赛会•明人的赛会•亲见的赛会•东关五猖会(盼望-失望,纪念品“吹都都”。抓住童趣,形象生动)(“寻黑矮汉……”,具体、生动、有趣)(正面描写,杂文笔法,写往事也针砭时事)(被父亲抓住要背书,从高峰处跌落谷底)“我”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高兴地“笑着跳着”催促“忐忑”、“担心”地强记梦幻铁钳的帮助热闹没有什么大意思兴奋,急切痛苦煎熬索然无味3.写第一、二段的作用是什么?“完了”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看待“吹哨子”?写第一、二段为“我”极其想看赛会做铺垫。一个“完了”,既写出了那没有看到的神像走了,也写出了孩子的失望的心情,也为下文写自己想看赛会蓄势。在那个缺乏文化生活的时代,吹哨子似乎也是孩子们的乐趣。用明时赛会的豪奢、热闹,来对比现在的简单,写出了自己对赛会的向往。4.第三、四段作者竭力描绘明时的赛会的豪华铺张,目的是什么?第六段写迎神赛会带来的欢乐有何作用?用迎神赛会带来的欢乐同下文被迫背诵《鉴略》造成的压抑对比。一段精彩的心理描写,“我”在父亲的“压迫”下显得不安,但又无可奈何;担心的不仅能否背出,也担心是否能去看赛会。5.第九段“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实际作者担心什么?6.怎样理解文中写“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为什么说背书如梦呢?作者开始是那样的向往去看庙会,最后终于如愿以尝可以去看五猖会了,可是他为什么却说“我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完全是被迫的,很机械的背书,所以说如“梦似的”。说出了在父亲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烦恼。(表现了当时封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巨大危害。)“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就是因为早上心情太压抑了,天真的童心已经受到了挫伤,无心再去欣赏赛会。结构与语言特点1.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面的写没有看到神像、明时的赛会等内容,并非闲笔,而是从正反两方面为这一次来之不易的赛会做铺垫,以突出主题。使文章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2.在语言方面,生动、贴切、精到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蕴。幽默讽刺而又形象。于平淡见神奇,不愧为大家之笔。探讨:课文最后说:“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作者是真的“诧异”么?你认为父亲为什么让“我”那时候背书?探讨:不是真的诧异,而是带有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批判,暗示父亲不理解孩子。父亲并不理解孩子好奇的天性,而是按照他们的方式,把他们的“考科中举”思想强加于孩子身上,其实死记硬背并没有达到父亲教育的最终目的,甚至适得其反,赛会只是游手好闲的人才去的(文中第四自然段提到),这似乎已经成为家长们的共识,父亲在此时让我背书,是要告诫我,应该走读书人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