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一、都江堰修建背景二、都江堰历史地位三、都江堰修建原理修建时间:都江堰于公元前256年建成。修建背景:公元前4世纪末,战国诸雄对峙,激烈兼并。北方霸主秦国欲一统天下。秦慧文王采纳大将司马错“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的军事主张,于公元前316年灭掉蜀国。(秦灭蜀:金牛计和美人计)公元前280秋,秦灭蜀30年后,司马错于成都出发,自岷江东攻楚国,却由于粮食补给问题无法深入楚国。公元前272年,李冰奉秦昭王之命,来到蜀地任蜀郡守,开通岷江往成都的水路枢纽,为攻打楚国做战略准备。都江堰的修建,是出于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目的,本意是为了伐楚提供兵源、粮源和通船渠道,使蜀地成为秦国统一中国的战略基地。1、选址科学:成都平原形似一把张开的纸扇向东南倾斜,而都江堰市恰好处在扇形平原顶端,海拔700多米(成都海拔400m左右),居高临下。李冰合理利用了这种自然倾斜的地形,无坝引水;2、水分四六:鱼嘴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枯水季,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雨季内外江水量比例自动颠倒;3、弯道环流:内江进水口位于河道凹段,在枯水季,卵石难以起动,所以内江六成并无多少泥沙。在雨季,由于弯道环流的作用,沙石沿凸岸移动至外江;4、泄流飞沙:水流进入内江后,局部河势仍属于微弯河道,飞沙堰正位于内江弯道下端。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底部水流携带泥沙流向飞沙堰,入外江;表层清水基本与堰顶平行流向内江;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后,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救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⑵鱼嘴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外江仍循原流,内江经人工造渠,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⑴将玉垒山凿开,狭窄处为“宝瓶口”。玉叠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玉垒山内江北⑶飞沙堰溢洪道在江心修筑分水堰十分困难,抛下去的石块不断地被洪水冲走,当地多竹林,李冰将鹅卵石装满在大竹笼中加固低堰,终于堆成江心小岛—鱼嘴分水堰,并在每年岁修时不断加固。每年岁修后的清明节举行放水典礼,堰工们砍倒杩槎,清澈的江水源源流向灌区。离堆公园离堆宝瓶口东南桥伏龙观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让人们知道“枯水(低水位)不淹足,洪水(高水位)不过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