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就是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辛亥革命用革命暴力推翻了清政权,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打开了闸门。另一丰功伟绩就是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和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使“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共识。因此,这以后当袁世凯、张勋企图复辟帝制时,就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全国人民的反抗,很快遭到失败的可耻下场。它促使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许多新的积极的变化。如振兴实业,设立实业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南京临时政府还提倡移风易俗,改变社会风气,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辛亥革命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和精神解放。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辛亥革命具有不可磨灭的伟大历史功绩。它是20世纪中国历史发生的一次巨变,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打开了中国进步发展和思想解放的闸门,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历程。辛亥革命对世界的影响辛亥革命顺应了20世纪初世界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这两股世界与时代的历史潮流。辛亥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和侵略势力。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启示辛亥革命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历史启示就是必须顺应历史的潮流,正如孙中山先生指出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只有认识和顺应历史潮流,努力代表当代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站在时代前列,与时俱进。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反帝反封建,也不可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更不可能建成坚强的革命政党。因此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能救中国。。牢记辛亥革命历史启示,发扬辛亥先烈的爱国精神,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对辛亥革命的负面影响,章开沅说,为鼓动民众推翻清王朝而狂热地鼓吹“排满”,显然对早已存在的大汉族主义或汉族中心主义有所助长。即以20世纪初年革命报刊极力宣扬的“黄帝文化”而言,至今我们一味“弘扬”而未能有所“扬弃”其“汉族中心主义”内涵。“所以我自去年以来不断提倡‘新黄帝观’,即给始祖文化符号以更具包容性的诠释,这样才能更为增进全中华民族作为统一国族的认同,可能也更符合孙中山‘五族共和’的积极意蕴”。三、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影响近代的文化变革,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上无疑是有着深刻的影响的。但由于变革的历史特点及其不彻底性,深深地影响着其后的文化建设。首先,文化建设上的两极对立思维仍有影响。五四以后,胡适大力提倡“整理国故”,目的是为了还中国文化以“一个本来面目”,是为了“打鬼”、“捉妖”,把中国传统文化妖魔化。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陈独秀,在他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文化时,也只强调文化的时代性、阶级性,忽视了它的民族性,没有摆脱简单否定的思维方式,把传统文化比作一堆“粪秽”,把胡适、章士钊之辈辛苦研究《墨经》与名学视为“在粪秽中寻找香水”,把国故研究比作“在粪秽中寻找毒药”。又如1957年反“右”运动以后,“左”的思潮日益严重,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全民批孔。全盘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结果不仅没有根本触及封建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消极影响,相反,个人崇拜、道德主义、平均主义、人治等旧的思想、旧的传统却以新的形式形成某种程度的泛滥。不仅如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文化出路问题的争论,也深受其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转型时期的到来,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文化现象,提出了许多新的文化重建构想,大致有:中体西用、以夏变夷、全盘西化、西体中用、回归传统、复兴儒学、哲学启蒙、彻底重建等等。这些方案,在理论构建的价值导向方面,有着不同的旨趣。其中中体西用、以夏变夷、回归传统、复兴儒学诸论,尽管彼此之间也有着重大的思想差异,但如果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精神、方向来看,从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关系问题上看,这些主张的共同立足点,是保持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就其思想实质而言,属于文化保守主义。而全盘西化、哲学启蒙、彻底重建等主张,尽管彼此之间也在理论旨趣和价值取向方面有着重大的区别,但其欣赏西方价值观,要与传统彻底决裂,走向“蔚蓝色”,则是大体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l:A_kP~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正是传统的非此即彼,非破即立的两极对立的二元思维的现代表现,没有正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其次,理性不足的急功近利的文化批判,既妨碍了对传统文化较为冷静的反省和扬弃,又妨碍了对近代西方文化的合理吸收,使文化建设目标取向不甚明确。由于没有对近代文化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分析,近代的文化变革就不能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与此同时,也未能对西方文化的合理成分进行吸收,同样不能正确处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是建立在超稳定的自然经济结构基础之上的。近代文化面临的危机,从根本上是由于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冲击,从而动摇了传统文化的基础所致。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同时,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它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政治及经济的基础,但是这样的反作用并不是决定性的。近代文化变革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决定论的倾向,使得对文化反作用的认识被不恰当地强化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是由于中国文化的落后,西方的强大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大,所以要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要“废除汉字”,这样的认识误导了人们,使文化建设本末倒置,不去探索如何建立新的文化来适应变化发展了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相反却以不断的“文化革命”去改变当下的现实,或以另外一种形式的文化取代之。同样的原因,使得近代的文化变革不能正确处理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也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如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尚有不够全面之处,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还未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20年代末3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教条主义盛行,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者连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实际都不去好好研究,当然更谈不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不顾时间、条件的变化,生搬硬套,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每一个历史大变革的关头,都面临着文化抉择和文化建构的任务。“五四”时期如此,20世纪80年代也如此。面对社会变革的趋势,面对中国的对外开放,特别是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侵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被再次提出。关键是在什么基础上为求什么目的?为使我们的文化取向和文化建构有实质性的突破,除了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外,还必须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唯其如此,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构社会主义的文化。因为“五四”前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还是不清楚的,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中国是被迫近代化的。而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已成为国人的共识,这也为我们建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的文化取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对传统化的继续改造,同时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之于中国近代化,犹如土壤之于它的迁移植物.桔逾淮为枳,使人们重视土壤的特性;近代化的艰难,提醒人们注意传统文化的潜在作用.文化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甚至也不仅仅是一种学术思想,它几乎渗入一切事物中,但又不等于任何事物本身.文化并不为士大夫所独有,更不是几个哲人的言论所能包容,它超越了历代皇朝更迭,超越了学术派别的争辩,它代表了全民族的普遍意识,共同心理素质和思想方法.西方科学技术可以引进,西方学术思想可以输入,西方政治制度可以模仿,惟有文化,与时代变革相适应的新的民族文化,只有靠中国人自己去建设.(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中华传统文化-自给自足,(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前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思想启蒙、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兴起,构成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3)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思想历程。中国人民第一次真正找到自己的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918年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在中国传播;五四运动后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22年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标志开始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1927年工农武装割据的提出表明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1953—1956年三大改造,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1956年中共八大开始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一步探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中国思想近代化发展的特征: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②学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③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几次重要思想争论或论战:①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是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②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思想斗争,是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③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④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论战;⑤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国近代改革和革命的分析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撞开了中国的国门,鸦片战争爆发,自此,中被迫开始了近现代的历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彻底结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也就是说,中国近现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应该说,近现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非要给近代和现代一个区分的标志,那就是五四运动。原因就在于1840至1919年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非无产阶级领导。纵观整个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争取富强、民主和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改革和革命始终与之伴随。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篇章,天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立宪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这些都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催化剂。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已经腐朽没落、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但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1840年,大英帝国因为林则徐虎门销烟挑起鸦片战争。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随后,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竞相侵略、瓜分中国。他们通过发起战争勒索巨额赔款,侵占中国领土,并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强行在中国推行殖民主义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