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析2007全国高考理综Ⅰ卷选择题第5题张力合肥润安公学合肥,230601)[摘要]:2007年全国理综I卷第5题是一道图表分析题型,许多师生在此题A和C两个答案选项中徘徊,本文就此题展开讨论、对此题进行辨析,并进行一些今后的教学反思。[关键词]:高考图表题分泌蛋白转移小泡运输小泡分泌小泡纵坐标百分比1.试题及其知识背景1.1试题:下图表示用3H-亮氨酸标记细胞内的分泌蛋白,追踪不同时间具有放射性的分泌蛋白颗粒在细胞内分布情况和运输过程。其中正确的是[1]1.2试题的课本知识背景:选修本中的“豚鼠胰脏腺泡细胞分泌物形成过程”的实验。课本中关于该实验结果的文字描述为:3min后,被标记的氨基酸出现在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运输蛋白质的小泡中,以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2]。(图1)2接着课本对这一内容做了进一步阐述: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核糖体上翻译出的蛋白质,进入内质网腔后,还要经过一些加工,如折叠、组装、加上一些糖基团等,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然后,由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的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把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进一步的加工。接着,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小泡,把蛋白质包裹在小泡里,运输到细胞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3]。(图2)据此可以归纳出分泌蛋白的具体合成与分泌过程应该是:“核糖体→内质网→小泡→高尔基体→小泡→细胞膜→细胞外”,这也是从时间的角度观察到放射性出现的先后顺序。2.师生争议的问题2.1如果根据课本中的进一步阐述内容(逻辑上也应该是以后面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的结果为依据)来判断,则小泡中的放射性出现的时间应该在高尔基体之前,于是答案A更符合实际情况。2.2选项的曲线图中“分泌小泡”到底指哪部分小泡?是特指直接将分泌物“分泌到细胞外”的小泡,即高尔基体形成的小泡吗?如果特指这部分小泡,则其放射性出现的时间应该晚于高尔基体,答案C更符合题意。如此,选项A和C中,到底如何取舍呢?3.部分师生答题情况本题的参考答案为C。相当多的同学选择了C答案,但也有不少选择A答案的。3.1部分学生选择A答案,理由是未考虑转移小泡和分泌小泡的区别。3.2部分同学在过程“核糖体→内质网→小泡→高尔基体→小泡→细胞膜→细胞外”中,未注意“内质网→小泡”,只想到“高尔基体→小泡”,所以选择了C,但如果这些同学注意到前面加点部分的小泡,他们很可能就要选择A了。3.3调查显示,一些平时成绩稍好的同学,考虑问题较多,但中学教材没有转移小泡与分泌小泡的区别,都用的是“小泡”,学生无法区分因而选择A。不少高中老师也不清3楚转移小泡与分泌小泡的区分,而在教学中笼统的称为“出芽”、“分泌”。4.问题辨析4.1问题解答方法根据分泌蛋白形成过程“核糖体→内质网→小泡→高尔基体→小泡→细胞膜→细胞外”,有两种解法都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解法一:对于专业知识很强的同学可以采用直选法,根据“核糖体→内质网→转移小泡→高尔基体→分泌小泡→细胞膜→细胞外”中的时间顺序就可以得到C项。因为选修课本中对于小泡也有“转移”和“分泌”的相关文字[4]。解法二:对于一般同学可以采用排除法,放射性出现在内质网要比高尔基体早,即内质网一开始放射性颗粒的比例要比高尔基体要多,排除B、D。两次小泡中放射性颗粒的比例会发生明显变化,可以排除A,最终选出C。无论采用直选法,还是排除法都能很好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4.2问题解答分析本题解答争议出在学生对“分泌”二字理解上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可以产生小泡。分泌小泡一定是高尔基体产生的,内质网上形成的不是分泌小泡。在细胞生物学中,小泡明确分为转移小泡与分泌小泡,分泌小泡特指高尔基体突起形成的运输小泡[5]。但对这二者的区别高中生物并不讲,学生不能明确高尔基体到细胞膜至排出是通过分泌小泡的形式完成的,因而造成错选。现在论坛上的一些试题解析[6][7],“分泌小泡”在该题的准确求解中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其基本思路都是:分泌蛋白由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后,经过内质网运输到高尔基体进行加工,以分泌小泡的形式通过外排作用到达细胞外面。因此,放射性标记出现的先后顺序就应该是: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小泡,因此C项正确。虽然高中教材没有特别交代转移小泡和分泌小泡的区别,学生可能会考虑到内质网出芽形成的小泡,因而A项干扰性比较强。但仍然可以根据以下思路解题:比较容易排除B、D两项。A、C两项的“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两条曲线都一样,没有疑问。区别在于“分泌小泡”曲线变化不一样,到底选A还是C?如果认为此分泌小泡指“内质网出芽形成的小泡”,那么曲线形状应该有类似高尔基体曲线的波峰,且应有一个高峰在高尔基体曲线的高峰之前,A图中曲线显然不合理。另外,根据学生所熟知的内质网有“加工、运输”的作用[8],高尔基体有“再加工、包装、分泌”的作用[9],而确定分泌小泡应该是指“高尔基体出芽形成的小泡”。4因此,虽然教材没有明确“分泌小泡”是指什么,但仍然可以根据学过的知识做出合理的推断。4.3另辟蹊径的解法解决此题有更直捷的思路——纵坐标表示的是放射性颗粒数%!理解了纵坐标的含义就断然不会选A。解题思路如下:(1)标记的对象:分泌蛋白。(2)追踪的对象:分泌蛋白颗粒在细胞内分布情况和运输过程。(3)纵坐标的含义:在“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小泡”中放射性颗粒数占整个细胞中放射性颗粒数的百分比。3min后,被标记的蛋白质全部出现在“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尽管此时的被标记的蛋白质的绝对数量并不是最多,但所有的都会存在于“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所以为100%。看A图,3min的时候“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的占100%、“分泌小泡”还有25%左右,总量超过了100%,任何时刻三条线纵坐标的和都应该小于或等于100%,显然A错误。正确的理解了纵坐标的含义,这道题就不算难题了,按照放射性总量始终为100%,则首先排除A、B两个选项,剩下C、D学生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结论了,这也应该是此题的最佳解决途径,是个“捷径”。5.命题思考: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熟悉、理解的程度及对把文字信息转化成曲线的能力,这和05年全国理综I卷选择题第二题的出题思路同出一辙(C3和C4变化曲线的一题[10]);题目还考查学生对从曲线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对坐标曲线图的纵、横坐标意义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选出正确答案:一是对纵坐标意义的理解;二是对分泌小泡这一曲线变化特点的理解。5.1最佳解题思路理解纵坐标所表示的含义来解题,先排除A选项,进而选出C。5.2相关概念的理解5.2.1“分泌”的含义高中教学中有多处涉及:必修第二章讲细胞器一节讲到高尔基体有分泌功能;必修第四章讲突触小泡形成分泌递质过程也涉及高尔基体分泌功能;选修本讲膜系统又讲到高尔基体的分泌功能……因而,如果学生熟悉知识结构,看到试题中的“分泌小泡”就应该知道是高尔基体所形成的。即使学生认为分泌小泡包括内质5网的小泡,开始阶段小泡的放射性百分比高于高尔基体。但小泡的曲线应该从放射性百分比较小值时开始变化,不可能保持基本水平不变的趋势。5.2.2“运输小泡”和“分泌小泡”在《细胞生物学》上的确有这样的区分:高尔基体顺面一侧的为物质运输小泡,反面一侧的是体积较大的分泌泡[11]。在高中选修教材第61页虽也有“转移”与“运输”的文字表述,但未明确提出这两个概念。试题虽然可能重在考察学生对纵坐标的理解能力,但还是在有意无意之中区别了“运输小泡”和“分泌小泡”这两个高中阶段不做要求的概念。否则其起点绝不应该在高尔基体之后,而应该在高尔基体之前。5.2.3是否必须区分这两个概念才能解题可认为没有必要。原因有二:一是教材中多处提到高尔基体的分泌功能,学生看到“分泌小泡”很自然就能够推理出这是高尔基体所形成的、运输分泌蛋白到细胞膜的具膜小泡,中学阶段没有必要下放大学内容来区分“转移小泡”和“分泌小泡”;二是此题完全可以根据纵坐标的含义“放射性颗粒数%”做出明确判断。5.3命题负面评价单纯从命题角度看,本题有技术性的不足和缺陷:此题较适合什么都不会,靠“蒙”混分的考生。例如,仔细观察:内质网、高尔基体曲线AC相同;分泌小泡曲线:CD相同。综合上述,故优选出答案C。中学阶段对转移小泡和分泌小泡概念未明确区分,也很少有中学老师能把这两个概念讲清楚。命题组应尽量避免出现有争议的问题,只要在题干中稍作说明就可以。有句话说的好:要想看一个人跑得有多快,又何必把他先跘倒?5.4命题正面评价这道题是好题。出题者在题目里写的是“分泌”小泡,而没有直接写小泡,也是在提醒考生这里小泡指的是高尔基体到细胞膜的小泡,功能是把包裹的分泌蛋白分泌出去。所以说审题细心是做好题目的关键,平时一定要注意培养这样的习惯。试题出现一些陌生的概念是可以理解的,此路不通时可以绕开,另辟蹊径。当然,这对死扣书本,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是不利的。试题这样出或许正是出题者想要达到的效果。有教师反映:思维能力强的学生(真正好的学生)这道题基本上没错。6.教学启示与反思:6.1立足教材、钻研教材;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6本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和分泌过程及各细胞器的分工合作,考查生物学中统一性和整体性的观点。在能力上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因此无论是通过所学知识还是通过所具备的能力得出正确答案都符合命题者的意图。从知识的角度分析,确实会因为“分泌小泡”这一概念的不明确而对C答案产生疑虑,这又是命题者不了解中学生物教学实际造成的。虽然在中学教材中并没有出现“分泌小泡”这一名词,但相当多的中学教师却想当然地将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形成的具膜小泡统称为“分泌小泡”而不加以查证,这应该引起我们自己的反思,教材的钻研实在不够。从能力的角度分析,获取、理解、运用曲线图中的信息是关键,如果正确理解了纵轴的含义就可比较轻松地确定C选项正确。因此“立足教材”不是把书本知识背下来就行了,要善于变化、举一反三。要以书本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解题时能快速找到试题的“题眼”;注重教材内容的挖掘,侧重培养灵活运用能力。过多地将大学内容充实到中学教材来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这种作法弊大于利。原因有二:一是增加了学生记忆和理解的难度,容易造成学生主次不分,无所适从;二是高考命题源于课本,很少有超纲题,我们不能丢了西瓜去只捡芝麻。高考的“高于课本”指的是能力考查。因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该立足于中学课本,通过各种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应始终把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放在首位。例如,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把教材中琐碎、散在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形成网络化,通过图形、数据和文字的相互转换来多方面、多角度理解基础知识(如,把书本中文字叙述性实验结果转化成图表,把图表信息转化成文字,对书本中练习题进行深度挖掘等),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尽可能多的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加强经典试题的变式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等等。6.2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教学,怎样通俗易懂怎么教针对全国I高考生物试题选择5,我们在平日教学时可以这么做:给学生动画演示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而且多次再现课文中的分泌蛋白形成图。那么当这道题一出来,学生会马上想到这个动态过程,用比较、排除法很容易选出答案。学生们不知道那么多“复杂陌生概念”,反而更容易解答。6.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7在难度上、试题的区分度的梯度上,本题的设计是成功的。变换不同角度来考虑本题是很容易做出来的,特别是在一条思路没有把握的时候,要善于变换一个角度来找到解决问题的要害。脑子一定要动起来,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6.4重视图表图像题的训练生物学中涉及到的图表是生物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习生物学知识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主要工具。因此常以图表材料为背景,要求利用所学知识对图表信息进行分析作答,从而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