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运用教材进行议论文构段的写法借鉴的教学实效性探究————以连州中学高中学生为实验对象连州中学语文组陈陆英【内容提要】读写结合是一种传统并被广泛认可的教学方式。可目前高中课堂教学或将读写分离或做得不够,高中阶段学生课业负担重,课外阅读少。例如广东省连州市地处山区,文化相对落后闭塞,又以住宿为主,在校学生极少与外界接触,阅读视野狭窄,表现为写作时缺少素材,语言干瘪缺乏文采,缺少章法等。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现状,切实提高我校学生写作素养,有必要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找到一种新的思路,即运用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本论题旨在解决学生在议论文构段写法存在的问题,把教材活学活用,让教材与写作高效链接。通过训练,目前大多数学生的作文素材丰富,结构清晰,语言流畅,部分很有文采,议论深刻,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议论文构段,教学思路一、研究背景与针对性长时间以来,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堪忧。首先,阅读时间少,阅读量小。其次,课外阅读环境堪忧,很多家庭没有很好的阅读环境,甚至很多家长不理解,认识上存在问题,不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再次,学生的阅读杂乱无章,品味较低,阅读面较窄,阅读功利化。网络化、快餐化、图文化等等。第四,无效阅读较多,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些家长反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可是收效甚微。本论题主要以北京市大兴区兴华中学高中学生为实验对象。大兴区是北京市的远郊区,经济欠发达,文化发展滞后。而兴华中学一所全日制高中示范校,封闭式教学,以住宿制为主,生源大多来自农村,长期的住宿导致与“外界”的“半隔绝”状态,生活经历较少,接触新闻媒体的机会不多。在语文学习上表现为绝大多数学生阅读视野狭小,思考问题不够深入,写作状况堪忧。二、运用教材进行构段的教学实效性探究《语文教育学》中提到:“写作能力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基本能力和写作能力。基本能力包括借鉴、思考评价、创新;写作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构段谋篇能力,论证能力,表达方式等”。1也就是说要写好一篇议论文,要从语言能力,构段谋篇能力,论证能力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着手进行教学。笔者从教七载,仅就个人愚见,探讨如何运用教材提升学生的构段谋篇能力,本章中要论述的1【张鸿苓,张锐等《语文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2-213】2/5是使用教材读写结合的训练步骤,包括写作能力中的几个方面:借鉴语言的训练,借鉴构段谋篇能力的训练,借鉴写作手法的训练。语文知识的习得是一个认知同化的过程。语文知识教学目标呈循环螺旋递进的趋势,知识的获得,有利于学生拓展背景知识,优化认知结构,为写作学习的其他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22.2借鉴议论文的构段方式的有效性教学探究《课标》中提出:“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3即议论文的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论证方法、材料与论点的关系等。而教材中的论述类文本,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范例,教师应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先从多角度分析鉴赏,从而借鉴模仿,达到以“读”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2.2.1对比论证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经典的古代散文,这些经典的古代散文文质兼美,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可借鉴性。比如《师说》(人教版必修3)、《劝学》(人教版必修3)《六国论》(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散文部分)、《伶官传序》(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散文部分)等等。其中的行文结构,论证方法,我们都可以拿过来借用,让学生直接来学习。比如在学习《师说》时,“思考这篇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具体说明?”于是学生得出:“对比论证的方法。具体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于其子与于其身的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所以,为了强化学生使用对比论证的意识,笔者在教学中强化这种的训练。即给出中心话题,要求学生运用该种论证方法,写成段或篇。如下表格。训练次序中心话题论证方法写成文段(文章)第1次目标与成功对比论证第2次选择正反论证第3次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因果论证这篇学生习作《目标与成功》就是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成功范例,片断摘录:“树立正确的目标还是实现人身价值的关键。同时国民大革命明星的汪精卫与瞿秋白就因为目标的树立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汪精卫本是革命派的勇士,曾参与刺杀满清权贵。而本可在救国大业中大展鸿志的汪精卫却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G.9649.《高中语文课程标准》[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6-17】3/5错把锦衣华厦作为了他的目标,最终成了汉奸头了,死后万人唾骂;而瞿秋白则不然。他始终以挽救民族危亡为他的目标,虽万死犹不辞。他在“白色恐怖”中为广大党员奔走,穿行于危机四伏的巷道中,不知逃过了多少次死亡威胁;他在根据地长卧病榻,仍坚持写稿件鼓舞人民救国;他更在被捕后拒绝昔日学生的劝降,忍着身体剧痛,在刑前高唱《国际歌》,以碧血祭国家的未来。秋白奋斗拼搏于硝烟中,终得以成其心。文中用“汪精卫与瞿秋白”进行对比,来证明“一个拥有正确目标的人,也会如跃入碧海的鱼儿一样,终达到蔚蓝的彼岸”。第二段陈述一个民族也是如此,以“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种族主义”和“中国‘平等互助,共同发展’”进行对比,得出了正确的目标会获得成功的结论。对比论证鲜明突出,这样文章说服力更强,更富于深意。2.2.2借鉴其他论证方法好的论证可使文章平中见奇。如果经常进行课堂构思仿写训练,势必会帮学生积存一些好的构思。4如我在教授《劝学》时,要学生学习“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山,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在学习《伶官传序》学会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等,这些都是告诉学习需要积累。采用的就是类别论证的方法。学习后我让学生以“学习需要坚持”为中心论点,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话。再如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时,我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总分思路外,还关注了文章的论证方法。开头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第二段就正面论证“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的艰难,第三段论证”庄宗李存勖失天下的容易”,正反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教学中,我让学生学习这种正反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写一段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具体操作方法是,采用课文和论证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训练,要求学生以我们学过的文章为修改对象,使用要求的论证方法进行写作训练。如表所示:论点论证方法训练方式1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因果论证填写句子2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因果论证2处填写句子3忧劳可以兴国。假设论证写出语段4逸豫可以亡身。因果论证假设论证写出语段训练一:忧劳可以兴国。世言晋王之将终也……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因果论证)庄宗之所以得天4.汪娟芳.枫叶教育网().灵宝市尹庄镇中心高中.2009.】4/5下者何也?忧仇雠未灭,铭记父志,鞍马劳顿,出生入死,身先士卒也。训练二:逸豫可以亡身。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因果论证)庄宗好俳优,喜度曲,日与俳优杂戏于庭,勿纳忠臣郭崇韬之谏,以伶人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图一私之享乐,竭百姓之脂膏,众叛亲离,民心丧尽。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所以然者何也?重用伶人,贪图安逸,不纳忠言者也。向使庄宗效唐太宗念高危,忧懈怠,虑壅蔽,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励精图治,安能享国三载而身死国灭乎?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训练三:(论点)忧劳可以兴国。(因果论证)。(假设论证)。随着训练的深入,我们可以提供课堂训练的难度,也可以根据课上课下的时间分配来选取适当的方法。如果考虑训练梯度,我们可以从之前的“填空形式”过渡到只给出论证方法,写出一段。如用因果论证写出一段。好的方法可以举一反三,同样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用于进行其他课文的训练,比如《师说》、《拿来主义》、《小狗包弟》等都可以以这种形式让学生进行集课文内容、论证方法于一体的写作训练。总之,语文教材的经典文章可谓文质兼美,只要善于从中总结,总能找到一条适合学生模仿写作的路径。如何让落后闭塞阅读视野狭窄的学生写作素养有效提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高效落实“运用教材读写结合”?根据学生特点,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写作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的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的练笔。除了结合每个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或结合习作例文教学写作外,挖掘教材的潜力,寻找读写结合的生成点,设计各种形式的片断练习,进行读写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运用教材进行的读与写,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读是诱导,是动因;写是读的深化,读的促进。以读促写,并没有削弱阅读,反而是强化了阅读。读写结合,使读有所写,写有所依。参考文献:1.叶圣陶《语文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91-92.2.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D],华东:华东师范大学,2010.5/5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3-244.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53-545、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53-54.6.G.9649.《高中语文课程标准》[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鲁迅.《我是怎样做起文章的》[M].人民文学出版社.1943.8、北京教育考试院.《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第1版).北京:开明出版社2009.7-8.9.夏宇.《从个性因素角度培养高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J]《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中学语文):2011:第6期:7-9.10.张鸿苓,张锐等《语文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2-12311.汪娟芳.枫叶教育网[EB/OL]..《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13.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2006.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