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我国中小学美术教材建设工作以及如何选择使用教材问题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郝蔚舒改革开放后的20年,是上个世纪100年中,我国中小学美术教材建设发展最快、最好、成绩最显著的时期,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应有它光辉的一页。二十世纪末的20年,教育内部在教材编写上贯彻“一纲多本”的方针,美育也逐渐地得到重视并列入教育方针,中小学美术课时有充分的保证,这也是美术教材得以发展的关键。下面我谈谈这些年美术教材建设在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材选择及教材使用等方面的一些情况。一、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美术教育思想正逐步形成。在“文革”结束后,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界经常对“传统美术教育——即技能教育”进行批判,并提出了以“审美为主线的美术教育”及“设计为中心的美术教育”替代传统的美术教育。但后来觉得这一提法欠妥,只好回到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的表述。一、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美术教育思想正逐步形成。最近,通过查阅建国以后的几个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即1950年8月颁布的《小学图画课程暂行标准》(草案),1956年5月中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图画教学大纲》(草案)和《初级中学图画教学大纲》(草案),1979年6月中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92年8月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发现所谓“传统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教育行政部门所为,在1950年的课程标准中即提出:“培养儿童学习绘画、爱好美术的兴趣,逐步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发表力和创造力”。1956年的大纲中:“图画是小学进行美育并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之一”。1979年的大纲表述得更加完善:“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1992年的大纲:“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美术教育思想正逐步形成。通过以上引文,可以看出,对于建国以来50年我国中小学美术课开设的性质、功能、目标的表述,是一个逐步深化和完善的过程,目前的认识,是历史发展的成果。并非30年都是错的,近20年才正确。美术课所具有的美育功能、德育功能、促进智力发展的功能及工具性的功能(像语言文字一样,它是另一种传递思想、情感、反映世界的重要手段)现已广为人们发现和认可,并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显露出它特殊的功效。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曾颁发一个《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第6条所述,与1992年颁布的大纲指导思想也是一致的。“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发展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有较大的拓展1979年前根据当时大纲的要求,在中小学校开设图画课,内容为写生画、图案画、命题画和美术谈话(初中为“艺术讲话和艺术作品欣赏”)。其中绘画类占总课时的70%,设计工艺及欣赏类仅占30%。由于当地历史条件所限、图画课的内容相对现在的美术课要简单些。同时,由于师资、设备、教材等条件的限制,多数只停留在临摹或“小黑板旅行”上。1979年改图画课为美术课,内容有绘画、工艺和欣赏三部分,涉及绘画、雕塑、建筑、工艺、摄影、书法篆刻六方面。在课时分配上绘画、工艺各占45%左右,欣赏10%,初中欣赏稍多些。二、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有较大的拓展纵观前后6个美术大纲,以及这么多年来使用的不同的美术课本,可以发现,在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上有很大拓展,当然存在相似之处。先说绘画:“它目前的体系基本上还是50年代的——小学到初中均从基本几何形—基本几何体—然后进行组合—进而描绘类似物品。”大纲是这么写的,各套教材也是这么编的,几乎无一例外。所不同的是:绘画课时比过去少了,内容多了;造型方法多了,难度低了;创作课的形式多了,课时少了;中国画的比重加大了,民间绘画、电脑绘画也进入了教材。二、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有较大的拓展在工艺部分变化较大。原大纲仅有图案中的构成样式加一点美术字,现在有三部分,即基础图案、设计基础和手工制作。基础图案包括造型要素、途径、方法及构成样式——适合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设计基础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在手工制作中有纸工、泥工、什物工、乡土手工四类。仅纸工就含折纸、贴纸、染纸、剪刻纸、编织等。什物工是上世纪末20年兴起的,即利用一些使用过的盒子、瓶子、碎布、易拉罐之类物品,经设计加工成为工艺品。乡土手工的内容更为丰富,大都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如石头、树根、贝壳、高粱杆、蒲叶、竹子等原料设计加工而成。由于工艺部分的教学内容有很大突破,给中小学美术课带来新的活力。它难度低,趣味浓,贴近学生,易于培养创新能力,为美术课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二、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有较大的拓展最后说一下欣赏教学,也是变化较大的部分。过去的欣赏教学大都与政治主题有关,如《社会主义建设》、《伟大的祖国》、《解放后的儿童生活》等等。1979年以后的美术欣赏课,因指导思想发生变化,所以在体例上、选材上较前有很大不同。欣赏课除原有的德育任务外,还企图渗透美学常识、艺术批评和美术史的内容,这和美国的DBAE课程内容有相似之处。此外在编排上,小学低年级和中年级较多考虑到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则按学科的需要来安排教学。概括来说有以下一些内容:中外优秀儿童画、中外优秀儿童题材美术作品、中外优秀儿童玩具、中国工艺美术、中国优秀民间美术、中外经典建筑与环境艺术、中外经典雕塑作品、中外经典绘画作品、中外现代设计艺术等。三、中小学美术教材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据不完全统计,自1980年以来全国各地共编写了小学美术课本51套、初中美术课本47套、高中美术欣赏课本10套。如此众多的美术教材集中在这个时期涌现,实属历史罕见,我以为这是一件好事。从总体上看,它反映了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时代是同步的,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已发现,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美术教育。我国不但在美术教材的数量上取得了突破,在教材品质上也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专家认为有三种初中、小学美术课本,可以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下面按出版先后,分别简要介绍。三、中小学美术教材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首先介绍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小学美术课本。该套教材着重于全面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强调美术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结构教学。它包括由学科目标分解出的几个方面的目标编排而成:①是为学生获得一些美学和艺术观念而设的课;②是为学生理解和学习普遍的美术语言与创造法则,兼及材料、技法而设的课;③是为培养学生设计意识和能力而安排的课;④是中外美术作品欣赏教材,要促使学生了解中外的优秀美术传统及其历史发展,并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该教材在编排结构上属“散点结构”,(湘美版)教材选图精美、版式讲究,印刷也较好。三、中小学美术教材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其二介绍江苏少儿出版社于1966年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小学美术课本。这套教材在风格上与人美版教材截然不同,它兼顾美术教学几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以系统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达标的载体,并把九年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因而它是一套基础教学系统较强、教科书体例较完善的课本。①在课本的编排上,“欣赏”自成体系。小学的绘画和工艺是穿插编排,为“网络结构”;初中是“板块结构、单元合成、分课实施”。②在造型手段的教学上:绘画中以线造型、水墨造型为主线,工艺中以基础图案和设计基础为主线。同时将基础和应用做了合理配置。③每节课都规定了认知、情意、操作三个领域的教学要求,使美术教材的体系更趋完善。④九年是一个整体,但分成四个台阶,即小学低、中、高年级和初中四个阶段。该教材结构严谨、选图精美、文字准确、印刷也较好。三、中小学美术教材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最后介绍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美术课本,这是一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教材。该教材除结构严谨,选图、印刷精美外,最大特点是充分运用了江西特有的“红色资源”与“绿色资源”。革命圣地井冈山、八一广场、南昌新四军总部、安源铁矿工人俱乐部等均是欣赏、绘画部分的重要教材;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庐山以及江西其它的名山大川也都是教材的重要内容。当然,教材不完全局限于此,同时它选择了全国、全世界美术经典作品,使教材既有深厚立足点,又有开阔的视野,既有地方民族的特色,又体现世界多元文化的要求。四、课程改革后我省初中使用的教材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美术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和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著)本套教科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四、课程改革后我省初中使用的教材强调趣味性的学习,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设计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两方面的需要,既顺应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需要,突出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又循序渐进地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使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立体选择空间。四、课程改革后我省初中使用的教材本套教科书的基本体系是以各种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在基本结构上,教科书将内容分为纵横两条线加以安排。纵向上,一至九年级分为四段: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既有利于小学和初中的衔接,也适用“五四”和“六三”两种不同学制的地区使用。横向上,则按《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四个学习领域设计具体课题;教学单元的划分,主要以综合各学习领域的主题性单元、以某一学习领域为主设计课题的强化性单元两种形式穿插进行,灵活安排。四、课程改革后我省初中使用的教材总之,本套教科书从观念、结构、内容几个方面强调创新。既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又突出本学科课程因素;既有传统,也有革新。围绕美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既有遵循《课程标准》精神和基本要求的规定性,也有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工具材料等方面的选择性,使学生乐于学习,易于学习。2.人民美术出版社本套教材以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公民必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为基础,注意贴近同学们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力图做到富有情趣和启发性。3.湖南美术出版社(1满足需要原则: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湘美教材编写的指导性原则。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注意学习活动的可延续性和学习成果情意性原则:注重情意因素的体现,营造优美的育人情境,适应性原则:知识教育、技能训练等能力生成目标定位,综合性原则:打破单一的知识结构框架,建立起学科内不同类别知识的相互综合、学科间相互交叉以及学科教育与社会3.湖南美术出版社(2①教学内容体现人文关怀。第1册:我的太阳/花儿朵朵/小鸟找家/小动物盖房子/寻找美丽/童年的手印/做拼音卡片/小小食品店。第2册:民间玩具/月亮走我也走/纸拖鞋/小树快快长/鼓儿响咚咚/蚂蚁搬家/你的家我的家。第3册:自画像/红灯停绿灯行/②活动设置注意灵活变化。个人作业、集体作业、美术与游戏、③课目名称追求和谐一致。克服以往课目名称以专业属性命题的缺点,做到优美动人,有吸引力,便于情境建立,有利于引入实质性的教学操作。课例:小动物搬家/小鸟找家/④课目来源建立多种途径。经验成份/资料分析/教师赛课/实验活动/⑤课目排序设定线索,串联与并联方式共存。a、主题串联/并联b、活动串联/并联c知识串联/3.湖南美术出版社(1生活性、社会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是湘美教材确定题材内容的基本准则和选择要求。所谓生活性指向与学生成长发展相关的生活因素和条件,社会性则包涵更为广泛的社会因素和实践活动,科学性渗透在学习活动中,以其科学意识的培养,科学理念的渗透以及科学规律的掌握,改善和提高获得的质量。作为学习成份的上述内容与艺术学习的协同性和一体化,有助于学习者改进对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