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思想专题练习(一轮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丽水中学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近代思想)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A.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B.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C.保皇派,革命派,维新派D.洋务派,革命派,保皇派2.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A.魏源B.李鸿章C.康有为D.孙中山3.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4.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我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C.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5.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6.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B.是否实行“平均地权”C.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D.应否推行议会制度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创造有利条件的内容是A.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B.国民享有言论、著作、结社、出版等自由C.提倡责任内阁制D.国民享有请愿、诉讼等权利8.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撰文声称:“国人等欲脱蒙味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下列文章与陈独秀认为的“科学”的主旨最为接近的是A.孔子首创私学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处世观B.亚里士多德一生实践“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治学精神C.达尔文实地考察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D.毛泽东认真思考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9.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下列各项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戊戌变法,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B.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C.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D.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技,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10.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B.创办《青年杂志》C.发动学生运动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11.“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212.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13.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在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14.下图所示邮票纪念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理论建设的主要贡献是①提出“一化三改”理论②发表《论十大关系》③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④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5.下列文章属于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发表的是①《新民主主义论》②《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③《论人民民主专政》④《论联合政府》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16.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毛泽东正式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以下对新民民主革命理解不正确的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B.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允许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的中重大历史事件17.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不能体现在下列哪篇文章中A.《论人民民主专政》B.《论十大关系》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论联合政府》18.近现代中国在学习西方政治模式的历程中,学习对象经历了下列演变A.英日式——美法式——俄国式B.英日式——俄国式——美法式C.美法式——英日式——俄国式D.俄国式——美法式——英日式19.“东方风来满眼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到深圳、珠海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讲话①提出了真理的标准问题②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使“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断深入人心④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0.发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目的是()。A.促进从小康社会转变B.传承“八荣八耻”的基本方针C.加强执政党的建设D.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请把选择题答案填入下列表格(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3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魏源最终皈依佛门,郁郁而终。——朝川济世《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顽固派骂:“李鸿章、丁汝昌直用以夷变夏不止。”丁汝昌还被送一个“丁鬼奴”的绰号……李鸿章感叹道:“天下事无一不误于互相掣肘,遂致一事办不成。”——刘大椿、吴向红《科学·社会·文化》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其自身内在规律的驱使下,伴随着殖民扩张,积极向外扩展。而中国文化作为小农经济和专制主义的产物,主要是在中华文化圈中循环与发展。于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被动地向现代文化转变……经过痛苦的选择与艰难的取舍,我们终于逐渐融入现代化浪潮……——互联网材料三与西方相比,中国启蒙不仅匮缺市民社会的根基和动力,而且没有西方式的孕育了现代性的传统资源可资利用。这样,当启蒙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性价值并以其批判本土传统时,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都是西方内源性启蒙所未曾遭遇过的。——《五四:未完成的启蒙》材料四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五四:未完成的启蒙》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源《海国图志》的主张在中国没有付诸实践的社会原因是什么。(3分)说明李鸿章“无奈”的原因又是什么。(3分)(2)依据材料二,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4分)(3)据材料三说明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为什么会遭遇“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6分)(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主要是因为什么而“偏离了”“方向”。(4分)422.(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38题)(2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材料三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8分)(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8分)丽水中学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近代思想)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2345678910BCDDDCBCCA5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6分)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题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来回答。第(2)题注意是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回答。第(3)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即可。第(4)题可从材料中得出答案。答案:(1)多数中国人仍然守旧落后、缺乏反省,无法接受新思想。(3分)保守顽固势力的强大和阻挠。(3分)(2)它是中西文明碰撞的必然趋势与选择。(4分)(3)缺乏市民社会的根基和动力;没有孕育了现代性的传统资源可利用。(6分)(4)近代以来中国屡遭西方国家侵略,救亡图存压倒了启蒙。(4分)22.【答案】(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养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点拨】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中国近代思想的变化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及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第(1)问的回答需要注意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给的有效信息,总结变化的原因。第(2)问特点的概括要紧密结合材料,然后分析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第(3)问要全面分析材料,全面分析总结答案。11121314151617181920DCCCBCDABC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