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射线衍射分析(XRD:X-raydiffraction)X射线衍射分析主要用于物相分析和晶体结构的测定。它所获取的所有信息都基于材料的结构。X射线和光相同,是一种电磁波,显示波-粒二相性,但波长较光更短一些。X射线的波长范围0.001--100nm。连续X射线按量子理论,当能量为eV的高速的电子撞击靶中的原子时,电子失去自己的能量。其中大部分转化为热能。一部分以光子(X射线)的形式幅射出。每撞击一次就产生一个能量为hv的光子。由于单位时间内到达靶表面的电子数量很多,但大多数电子还经过多次碰撞,因此,各个电子的能量各不相同,产生的X射线的波长也就不同。于是产生了一个连续的X射线谱。其中少数电子在一次碰撞中就将能量全部转化为光子,因此它产生的光子能量最大,波长最小。其短波限λ0取决于能量最大电子,并与管压有关。由于X射线的强度取决于光子的数目。所以连续X射线谱的最大值不在λ0的位置。短波限特征X射线谱高能电子把原子的内壳层电子打出,使原子电离,外壳层电子向内壳层电子跃迁,跃迁的能量差转化为一个X射线的光子。由于对一定种类的原子,各层能量是一定的,频率不变,具有代表原子特征的固定波长,故称为特征X射线。特征谱的波长不受管压和管流的影响,只决定于阳极靶材的原子序数。对一定材料的阳极靶,产生的特征谱的波长是固定的,此波长可作为阳极靶材的标志或特征。特征X射线的辐射强度随管压U和管流i的增大而增大不同靶材的同名特征谱线,其波长λ随靶材原子序数Z的增大而变短----------莫塞莱定律吸收限的应用(1)阳极靶的选择对于每一试样而言,所选靶的Kα应比试样的吸收限稍长一些,或者短很多,这样不会引起样品的荧光辐射。原则是:Z靶≤Z样品+1或Z靶Z样品应当避免使用比样品中的主元素的原子序数大2-6(尤其是2)的材料作靶材的X射线管。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是Cu及Fe和Co靶的管。Cu靶适用于除Co、Fe、Mn、Cr等元素为主的样品。EG:铁为主的样品,选用Co靶,不选用Ni或Cu靶。(2)滤光片的选择利用吸收限两边吸收系数相差十分悬殊的特点,可制成X射线滤光片。K系特征谱线包括Kα和Kβ两条线,如果选择适当的材料,使其K吸收限波长λk正好位于所用的Kα和Kβ的波长之间,通过强烈吸收Kβ线,而对Kα线吸收很少,从而获得单色Kα辐射。滤波片的材料依靶的材料而定。一般采用比靶材的原子序数小1或2的材料。当Z靶<40时,Z滤=Z靶-1当Z靶≥40时,Z滤=Z靶-2EG:铜靶的滤光片一般选Ni和Co。波产生干涉的条件:振动方向相同,波长相同、位相差恒定,即它们是相干的。相长干涉:当波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nλ时,两个波相互加强。相消干涉:当波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n+1/2)λ时,二者刚好相互抵消。X射线也是一种电磁波,当它照射晶体时,晶体中的质点对入射X射线产生相干散射。这些散射波满足波产生干涉的条件。X射线在晶体中衍射的本质是晶体中各原子散射波之间的干涉结果。布拉格方程2dsinθ=nλn称反射级数。θ角称掠过角或布拉格角。布拉格方程的意义:①当X射线照射到晶体上时,若入射X射线与晶体中某个晶面(hkl)01.24U1()KZkk滤之间的夹角满足布拉格方程,在其反射线的方向上就会产生衍射线。②布拉格方程简明地指出了X射线衍射的方向。其现象相似于光的镜面反射。故常把X射线的衍射称为X射线反射。物相分析物相分析是指确定物质(材料)由哪些相组成(即物相定性分析或称物相鉴定)和确定各组成相的含量(常以体积分数或质量分数表示,即物相定量分析)。物相定性分析原理:物质的X射线衍射花样特征是分析物质相组成的“指纹脚印”。制备各种标准单相物质的衍射花样并使之规范化,将待分析物质(样品)的衍射花样与之对照,从而确定物质的组成相,这就是物相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定量分析的任务是确定物质(样品)中各组成相的相对含量。例:Mgcl2粉磨前后晶粒的变化用X射线衍射仪摄取MgCl2样品经9h球磨前后的衍射图,用CuKα线λ=0.154nm,样品003晶面布拉格角θ=7.5°,110晶面布拉格角θ=25.1°,研磨前样品003衍射峰半宽度为0.4°,110衍射峰半宽度0.6°,研磨后样品003衍射峰半宽度为1.1°,110衍射峰半宽度1.0°。根据谢乐公式:D=0.9λ/(β-β0)cosθ003晶面衍射:β-β0=1.1°-0.4°=0.7°=0.01222弧度D003=(0.9*0.154)/(0.01222*cos7.5°)=11.5nm同理110晶面衍射:D110=22.0nm可见,经球磨后晶粒大小的平均值为:C轴为-11.5nm;垂直与C轴-22.0nm晶粒为扁平椭球状2核磁共振(NMR,NuclearMagneticResonance),核磁共振是一种用来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及物理特性的光谱学方法。所谓核磁共振就是处于某个静磁场中的原子核受到相应频率电磁波作用时,在它们的磁能级之间发生的共振跃迁现象。某些原子核可在磁场中产生能级分裂,用无线电波照射时,原子核发生共振跃迁,记录电磁波被吸收的位置和强度--核磁共振波谱。最常用的为1H和13C谱,其他还有19F,31P和15N。核磁共振条件(选择定则)是:例题:核磁共振条件的计算已知1H的旋磁比γ=26753弧度/秒.高斯,求磁场强度H0为10000高斯时,共振频率ν是多少?解:根据公式得0=H0/2=4257.7*104周/秒=42.577兆赫已知1H核在磁场强度为10000高斯时,共振频率为42.577兆赫,求频率为60兆赫时,共振得场强是多少?解:因为对每一种原子核来说,共振频率与场强是线性关系。所以可以用比例关系来计算,有:化学位移产生共振信号差别的原因是:在分子中,磁性核都不是裸核,核外都有电子包围,而电子在与外部磁场垂直的平面上环流时,会产生与外部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He(localfield)来对抗外加磁场,此磁场与外加磁场(H0)方向相反。从而使原子核感受到一个比外加磁场小的磁场(H0+He)。此一现象我们称做化学位移作用或屏敝作用。电子对核的这种作用叫做屏蔽作用。化学结构不同的质子外层电子云分布不一样,因而受到的屏蔽作用也会不一样,因此质子实际受到的磁场强度为:060100001409242.577MHzHMHz高斯高斯0(1)Hσ为此核的屏蔽常数,它反映核外电子对核的屏蔽作用的大小,也就是反映了核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的同位素的旋磁比γ相差很大,但σ均远远小于1。化学位移的定义:由于外场不同,共振频率也不同,有必要用与场强无关的数值来表示,因此设定:△ν为待测峰与标准物的相对距离(频率),ν标为标准物的共振频率δ是一个无单位的参数,用ppm来表示偶合常数:由自旋偶合产生的分裂谱线间距称为偶合常数J,以Hz为单位,它反映了核之间偶合作用的强弱。偶合作用是通过成键电子对间传递的,偶合常数的大小和两个核在分子中相隔化学键的数目密切相关,故在J的左上方标以两核相距的化学键数目。3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可以分辨微米范围(10-6m)的物体;电子显微镜和扫描探针显微镜可以分辨纳米(10-9m)的物体。光学显微镜使用可见光作光源,用玻璃透镜来聚焦光和放大图像。光学显微镜极限分辨本领为200nm.最小分辨距离:d——最小分辨距离λ——波长n——透镜周围的折射率α——透镜对物点张角的一半,nsinα称为数值孔径,用N.A表示提高透镜的分辨本领:增大数值孔径是困难的和有限的,唯有寻找比可见光波长更短的光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A扫描电子显微镜简称为扫描电镜(SEM,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EM与电子探针(EPMA)的功能和结构基本相同,但SEM一般不带波谱仪(WDS)。扫描电镜是用细聚焦的电子束轰击样品表面,通过电子与样品相互作用产生的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等对样品表面或断口形貌进行观察和分析。SEM的特点:1放大倍数连续调节范围大;2景深大,视野大,成像富立体感;3分辨本领比较高;4样品制备非常方便;5可直接观察大块试样;6固体材料样品表面和界面分析;7适合于观察比较粗糙的表面,材料断口和显微组织三维形态。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及特点:扫描电镜采用的是逐点成像的图像分解法,与电视技术相似扫描电镜的放大倍数基本取决于显像管扫描线圈电流与镜筒中扫描线圈电流强度之比扫描电镜的主要性能:6()10()HzMHz标0.61sindn(1)放大倍数可从20倍到20万倍连续调节,扫描电镜的放大倍数可用表达式:AC是荧光屏上图像的边长,AS是电子束在样品上的扫描振幅。放大倍率的改变是通过调节控制镜筒中电子束偏转角度的扫描线圈中的电流来实现。(2)分辨率分辨率是扫描电镜最主要的一项性能指标。通常是测量在特定条件下拍摄的图像上两亮点之间最小暗间隙的宽度,除以放大倍数,即可得出扫描电镜的分辨率。3)景深SEM景深很大,成像富有很强的立体感。景深F取决于扫描电镜的分辨率d0和电子束入射半角a: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几种电子像分析像衬原理电子像明暗程度取决于电子束的强弱,当两区域中电子强度不同时将出现图像的明暗差异,这种差异就叫衬度。SEM可以通过样品上方的电子检测器检测到具有不同能量的信号电子有背散射电子、二次电子、吸收电子、俄歇电子等。B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仪简称电子探针(EPA或EPMA,electronprobemicroanalysis)电子探针分析就是利用电子轰击待研究的试样来产生X射线,根据X射线中谱线的波长和强度鉴别存在的元素并算出其含量。电子探针是利用0.5μm-1μm的高能电子束激发所分析的试样,通过电子与试样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特征X射线、二次电子、吸收电子、背散射电子及阴极荧光等信息来分析试样的微区内(μm范围内)成份、形貌和化学结合状态等特征。电子探针所分析的元素范围一般从硼(B)-铀(U)锂(Li)和铍(Be)虽然能产生X射线,但产生的特征X射线波长太长,通常无法进行检测。它能将微区化学成份与显微结构对应起来,是一种显微结构的分析。电子探针除了用电子与试样相互作用产生的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进行形貌观察外,主要是利用波谱或能谱,测量入射电子与试样相互作用产生的特征X射线波长与强度,从而对试样中元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用X射线谱仪在有关谱线可能出现的波长范围内把谱线纪录下来。然后对照波长表。由莫塞莱定律:(K为常数,σ为屏蔽系数)。如果用X射线波谱仪测量电子激发试样所产生的特征X射线波长的种类,即可确定试样中所存在元素的种类,这就是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定量分析:把试样的X射线强度与标样的对比,并作一些校正就可以算出分析点上的成分含量。电子探针是目前微区元素定量分析最准确的仪器。电子探针的检测极限(能检测到的元素最低浓度)一般为(0.01-0.05)%,不同测量条件和不同元素有不同的检测极限,但由于所分析的体积小,所以检测的绝对感量极限值约为10-14g,主元素定量分析的相对误差为(1—3)%,对原子序数大于11的元素,含量在10%以上的时,其相对误差通常小于2%。试样中A元素的相对含量CA与该元素产生的特征X射线的强度IA(X射线计数)成正比:CA∝IA,如果在相同的电子探针分析条件下,同时测量试样和已知成份的标样中A元素的同名X射线(如Kα线)强度,经过修正计算,就可以得出试样中A元素的相对百分含量CA:式中CA为某A元素的百分含量,K为常数,根据不同的修正方法,K可用不同的表达式表示,IA和I(A)分别为试样中和标样中A元素的特征X射线强度,同样方法可求出试样中其它元素的百分含量。电子探针显微分析的基础:1、特征X射线谱:X射线谱是由于原子的内层电子能级之间跃迁产生的,为了使这种跃迁成为可能,必须逐出一个能层电子以产生一个空位。在电子探针分析中,所需要的内层能级电离是靠有足够动能的电子的轰击产生的。X射线谱的波长是发射元素独有的特征。2.内层电离:电子探针分析是靠电子轰击试样引起特征X射线的发射。/csMA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