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选案例分析热点6-10题详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案例分析:“官场新十大警示”作者:公选考试网来源:更新时间:2012-10-12【材料】1、“开会发言不抽名烟;出席会议不戴名表;基层视察不打雨伞;灾难发生不露笑容;突发事件不当新闻发言人……”这是近来网上流行的“官场新十大警示”。2、2012年8月26日凌晨,陕西延安境内发生重大车祸致36人死,2人重伤。余波还未了,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视察事故现场开心嘻笑的照片又引轩然大波,这张照片在网上疯传,激起网民的愤怒。当晚,对杨达才的搜索焦点开始转向其佩戴的腕表。网民们整理杨达才出席不同活动时的公开照片并上传,杨达才因此被网民戏称为“表哥”。9月21日,陕西省纪委官方网站“秦风网”发布消息,鉴于杨达才在“8•26”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笑脸”的不当行为和佩戴多块名表等问题,经调查,杨达才存在严重违纪问题,撤销其陕西省第十二届纪委委员、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职务。3、重庆市去年在一千多名领导干部中进行的调查显示,在『与网民在线交流有哪些顾虑』的调查选项中,21%的人担心『说错话表错态』,42%不能接受『网民谩骂和嘲讽』,12.6%担心『被当面举报和质疑而难堪』。【问题】如何看待这“官场新十大警示”?【参考答案】谨防网络“恐惧症”与“麻木症”这些调侃戏谑,形象而生动地展现了互联网时代给干部带来的压力和无奈,从中不难看出一些干部对网络的戒备和恐惧之心。当今时代,互联网对于公共事务和政策的影响日益深入。面对来自虚拟世界的网络压力,不少干部对互联网既畏惧又畏难,有的患网络“恐惧症”,把网上舆论视为洪水猛兽,想当然地进行堵、封、瞒、蒙,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负面消息迅速形成燎原之势;有的患网络“麻木症”,对网络“不理、不用、不管”,漠视网上民情,反应迟钝,贻误引导和处置良机,导致网上“小事情”演变为现实“大事件”。一些干部之所以患网络“恐惧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网络监督存在思想顾虑,把正面报道看作是对其工作的肯定或褒奖,一旦有负面信息见诸网络,就以为是大祸临头,担心妨碍进步、影响升迁。为此,对网络时刻提防并设法控制,凡是辖区内的突发事件,都关着门解决,严禁走漏消息。殊不知,在互联网时代,没有人或部门能一手遮天,堵、封、瞒、蒙,只会让政府部门为个别问题付出整体公信力的代价。正确的态度应是积极应对网民,与网民沟通,有错误敢于道歉,有误解及时澄清,对情绪性信息以冷处理为主,化被动为主动。一些干部之所以患网络“麻木症”,主要是存在“身正不怕影子歪”的刚愎心态。一些干部自认为为政清廉,不理睬舆论监督,不注重民声,对各种传言和质疑不回应。时下一些地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仍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运作,被提拔使用的干部不需要直接在媒体面前展示自己,也不用回应网络质疑。既然干部升迁无需担心媒体质疑和不必利用媒体展示自己,自然也就没有提高这方面能力的内在动力和现实需要。不论是患网络“恐惧症”,还是“麻木症”,说到底还是对网络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应对网络舆情的素质和能力。目前,多数干部对互联网新技术发展和运用方面的认识普遍滞后。一些干部面对网络舆情时“眼高手低”,平时声称重视网络舆情,谈起来也头头是道,一旦涉及自身,就手足无措、反应过度、处置失当。无处不在的网络已打破传统的舆论生态,即使是过去认为的一些“冷门”部门也可能一夜之间成为舆论中心,缺少应对意识与经验就会“被动挨打、步步被骂”。正确认识、主动关注、正确使用、妥善应对网络,提高网络素质和能力,已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要有计划地开展培训与学习,把网络培训纳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把网络知识纳入各级党校培训课程,把领导干部网络素养纳入领导干部考察、考核体系,以提高各级干部对网络的认知水平和运用能力,打破干部对网络的畏惧、畏难心理。案例分析:公共设施奢华化作者:公选考试网来源:更新时间:2012-10-10【材料】从“天价公厕”,到“亚洲最豪华天桥”,公共设施奢华化愈演愈烈。有人说,公共设施的建设应以解决公众最现实、最迫切需要为前提;有人说,在城市建设中应坚持节约与实用的理念;也有人说,经济发展了,公共设施建得奢华一些没啥。【问题】如何看待公共设施奢华化?【参考答案】“平民化”是公共设施的“灵魂”“公共设施”既然姓“公”,就理应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把为广大市民提供最普遍最基本的服务作为出发点。在规划、设计、建设时,应当广泛征求普通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建设广大百姓“进得起、用得起、方便用”的“平民化”设施,才符合“公共设施”的应有之义。然而,一些地方在公共设施建设中,不是为了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更好条件,解决市民上学难、健身难、休闲难、阅读难等问题,而是把心思用在建设“叫得响”“拿得出”的标志性建筑,或者搞老百姓用不上、用不起、造价昂贵、华而不实的“亮点工程”“标杆工程”。这正是没有弄清“公共设施为谁而建”,是盲目追求影响、追求政绩的反映。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的成果应该由人民群众共享,在财力充裕的情况下适当提升城市建设的档次本无可厚非。但事实上,很多地方财力并不宽裕,很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急事难事要办。在此情况下搞奢华的公共设施,表面上看是“提升了公共设施服务水平”,实则抹杀了老百姓对最基本公共设施的真正需求,这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与“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都是背道而驰的。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社区,了解群众对公共设施建设的愿望,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要求,加快建设更多近便、廉价的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设施,让群众可以方便地享受到免费或者廉价的优质化、平民化公共服务——这才是老百姓所期待,也是资源节约型社会所需要的。“群众的需要”是公共设施的“生命”,“平民化”就是公共设施的“灵魂”。离开这两条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必将出现违背甚至侵害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现象,其结果只能受到群众的批评和抨击,留下“败家子”的骂名。案例分析:三公经费信息公开作者:公选考试网来源:更新时间:2012-9-18【材料】从今年3月开始,为了申请“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媒体从业者廖红波起诉了多个镇政府,几个月下来,有3个镇政府较为完整地向他提供了相关信息,他也输掉了三场官司。让他吃惊的是,在起诉之前,对方对他的申请毫不理睬。一名镇政府官员甚至告诉他“从来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有的镇政府官员认为他在“给政府找麻烦”,“如果老百姓都来问东问西,政府啥事儿都干不成了”。此前,中央政府已经多次表态承诺公开“三公经费”,并为之付出了极大努力,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公开,已经成为一种无须强调的共识。2011年5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应比照中央财政的做法,公开“三公经费”。即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中也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公开‘三公经费’预算、决算情况”。【问题】要做到“三公经费”公开,你认为应采取什么措施?【分析】诚然,不公开“三公经费”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归结起来应有四个大类原因:一是基层群众不懂得行使监督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宠坏”了相关政府不愿意接受“三公经费公开”的监督,并理直气壮的声称是“给政府找麻烦”;二是法律法规不健全。关于三公经费的预、决算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客观上为“三公经费”的不公开制造了大环境;三是乡镇等基层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由于财务制度的不健全,致使包括“三公经费”的资金使用管理和记录不科学、不规范,超支太多,不敢公开;四是问责力度不到位。正是因为三公经费不公开少有问责,公开了是自找麻烦,当事官员自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才致使三公经费的公开一拖再拖。【参考答案】基层政府“三公经费”公开需要来自公众监督的压力,需要完善后续跟进制度。同时当然要重视行政机构内部由上而下的压力和上级部门的示范作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加强法制教育。促成像廖红波这样的权力斗士越来越多,通过他们的努力实践,带动起更多的基层群众产生监督政府公开三公经费的意识,提高他们监督能力,以社会监督倒逼政府部门及早全面公开“三公经费”。二是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执行力度的不断加大。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执行,让那些不公开“三公经费”的政府的违法成本大幅度提升,使他们产生“我要公开”的主动意识和主动作为。三是地方政府的持久贯彻落实。地方政府必须扫清财务管理不规范障碍,脚踏实地、真心实意、一以贯之的抓好“三公经费”公开的落实工作。唯有政府的有力贯彻,才能使其他各方的努力变成推动“三公经费”公开的有力推手,真正促进“三公经费”的合理化、最小化。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督促基层政府如实申报的制度,保证公开结果的真实性。对未作申报、故意作不准确申报、其他罪状三方面加大处罚力度。建立积极的监督监察制度。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出击,对廉政风险高的岗位进行重点排查,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追查问题。同时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广大群众敢于举报、乐于举报。同时,要加快三公公开立法步伐,确立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格式的三公信息公开样本。案例分析:逢官为何必疑【材料】近年来,“政绩秀”、“亲民秀”、“廉政秀”等各种官场秀层出不穷,在社会上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1、政绩秀政绩秀包含很多种,如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短命建筑等。其中就短命建筑而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员曾公开表示,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让我国成为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而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反观发达国家,英国的建筑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也达到了74年。2、听证秀逢“听”必涨的逻辑无数次让公众对听证失去信任。听证专业户的相继曝出,有些明显不合理的变相涨价依然能全票通过,让公众失望,同时也让听证会不折不扣地沦为作秀。3、承诺秀近年来,官员公开承诺成为地方政府执政的一种新手段,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作为约束并激励党员干部的方式之一,公开承诺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同时,官员公开承诺也极易流于“政绩宣传”,很多官员无法践约,从而使得承诺沦为承诺秀。4、制度秀制度秀顾名思义就是用制度作秀,这种秀往往牵扯较广,最终浪费行政资源,收效了了。譬如在2010年启动部门预算公开后,深圳2011年将市级各部门预算纳入政务公开电子监察系统,并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5、清廉秀腐败官员在事发之前当然不会说自己贪污腐败,但要一味标榜自己清廉,那就会让人所不齿了。他们不是演员,却如此擅长“表演”,他们把真正的自己隐藏得很深,有着精明的伪装术。这种人正是官场最大的毒瘤。6、微博秀微博秀,就是利用微博来作秀。在现代民主政治中,官员与民互动是一项基本要求,微博正快速实现了这一要求。使用微博与民互动自然值得鼓励,但就怕微博被用来作秀了。7、亲民秀亲民秀本是西方政治中常用的秀之一,现在中国官场亦开始盛行。奥巴马、普京等西方政要无不打亲民牌,就连台湾的马英九都要去南部“longstay”(长住)。8、才艺秀才艺秀本是好事,也是最具娱乐色彩的秀之一。普京秀如何对付猛兽,小泉秀给漫画配音,这无形中对执政者形象有加分作用。不少官员出来展示自己的才艺,要么字画,要么文章,要么歌曲,让人咂舌。9、年龄秀近年来,部分官员修改年龄频见报端,其中最为公众知晓的要数石家庄原团市委副书记王亚丽,其通过迁移户籍改小年龄5岁以便升迁。10、学位秀现今,官员的学位越来越高,动辄硕士、博士,让人惊叹。官员有学问是好事,应该值得称赞,可很多官员学位拿得却名不符其实,让人生疑。一些官员经常苦恼地表示,如今处处得小心谨慎,否则不经意间就会落下“作秀”的名声。官员对那些合情合理的事不理不做甚至贪污腐败才属正常,显然“逢官必疑”已成为当前一种严重的社会焦虑心态。一些官员无奈地问: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我们去做了一些事情,经媒体报道后,一不留神总会被贴上“作秀”的标签呢?【问题】尽管以上问题存在于少数党员干部身上,但个别“坏鱼”污染了“鱼池”。这些人的行为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声誉,玷污了党的纯洁,降低了群众对党的信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