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中学语文《核舟记》教学背景教学背景1、面向中学学生2、学科:初中语文3、版本:江苏教育出版社4、课时: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熟练朗读,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方法指导等方法学习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教学重点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重点句子的翻译。教学难点学生在掌握文言字词含义及用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会结合注释翻译文言语句。设计思想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结合注释翻译文言词语。教材分析《核舟记》选自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这个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核舟记》介绍一件工艺品,内容新奇有趣,艺术性高。作者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学习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下载核舟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PPT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方法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下载核舟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前学生准备一、初读课文,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了解课文大意。二、通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明确词的意思。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课时第一课时一、收集信息,自学质疑1.生字词:罔()贻()有奇()黍()轩敞()箬蓬()糁()髯()褶()髻()篆()2.用圈点勾画法疏通词句,做到能口译全文。3.搜集作者资料。4.复述课文,理清思路。5.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二、创设情境,激发动机1.浙江艺术家微雕喜庆建党九十周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优秀、勤劳、聪明灵巧,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其中手工雕刻艺术,如根雕、玉雕、牙雕、竹雕,尤其是微雕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他给大家介绍一位明代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大苏泛赤壁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2.简介作者:《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文学家。3、简介文体:记:指文体。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部分。三、疏通文句,朗读课文1.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多媒体课件(1)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罔(wǎng)贻(yí)有奇(yòujī)黍(shǔ)轩敞(xuānchǎng)箬蓬(ruòpéng)糁(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àn)峨冠两膝衣褶曾不盈寸尝贻轩敞袒胸题名壬戌为楫通假字:“有”同“又”“诎”同“屈”“衡”同“横”“简”同“拣”2.指导学生文言句子的正确读法: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词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应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其人|视端容寂”;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3.播放示范朗读,.生自由朗读课文。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朗读后,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四、互动探究,完善认知(前后两桌四个同学为一个学习小组,讨论分析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集思广益,而后作班内交流)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3.椎髻解释及图片五、布置作业:《同步导学》字词及翻译课时: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准备一些道具,如把报纸做成“帽子”、“手卷”和“髯”等。一、收集信息,自学质疑1.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核舟)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3.“核舟”其雕刻的主题是什么呢?也就是说雕刻的是什么内容,原文句子回答。(明确:“盖大苏泛赤壁云”)4.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5.品析语言。二、创设情境,激发动机1.多媒体展示:《念奴娇·赤壁怀古》=46361&fromenter=%C4%EE%C5%AB%BD%BF+%B3%E0%B1%DA%BB%B3%B9%C5师:从题目看,作者苏轼游览一个什么地方?(赤壁)三国时,那里曾经爆发了一场什么战争?(赤壁之战)师:苏轼游览赤壁,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2.背景(补充):大苏泛赤壁“大苏泛赤壁”,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文人雅事。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设计意图:“大苏泛赤壁”是雕刻家艺术构思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作品的主题所在主。明白了这点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能初步把握雕刻家的构思,有助于重难点的突破。同时对“大苏泛赤壁”这一历史事情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了解苏轼当时泛游的背景,感受苏轼的旷达的胸襟,对下文的理解奠定基础。)3.这个作品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哪些地方体现这是一次泛舟。(明确: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是上一个问题的深入,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三、精讲点拨,抓住特征1.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核舟)图片:=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A%CB%D6%DB%BC%C7%B5%C4&in=13016&cl=2&lm=-1&st=-1&pn=3&rn=1&di=303652769800&ln=1962&fr=&fm=result&fmq=1351653352204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3&-1&di303652769800&objURLhttp%3A%2F%2F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奇巧)3.赏析第一段: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明确:“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小),表现题材的广泛(多),栩栩如生(像),印证“奇巧”,语言准确、严密、简洁。这一段对全文而言,仍是总述。板书:说明对象:核舟特征:奇巧:小、多、像4.赏析2-5段: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奇巧”?2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从船舱内“相望”的雕栏,从可起可闭并刻有东坡名句的八扇小窗;珠可历历数也。来紧扣“奇巧”二字。3段: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作者是如何介绍的这三个人物的?(从三人的姿态、神情各自的特点来介绍的。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这三人的位置、神态各是什么?位置:苏东坡:居中——宋代著名文学家。佛印:居右——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鲁直:居左——黄庭坚,字鲁直,宋代文学家,也是苏轼的朋友。苏东坡:峨冠而多髯。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现右足,微侧。神态: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现左足,微侧。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师小结: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怀得失,陶醉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而佛印的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个出家人。写苏、黄二人,详写姿态,兼写神情,笔调细腻;先写上半身,后写下半身,井然有序。写佛印姿态、神情栩栩如生。先苏后黄次佛印,主次分明。作者用比较的方法来介绍,既显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出雕刻者在构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情趣。4段: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的?(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居左者:仰面啸呼(动)居右者:视端容寂(静)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相兼,动静对照,相应成趣,实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准确、简明。5段:介绍舟的背面(1)作者是如何介绍船背面的?(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形状“稍夷”,再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2)哪些地方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明确:第2~5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分别从核舟的大小、船舱的布局、船头3人船尾2人的姿态神情、船背所刻之字等等,说明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突出“奇巧”。活动表演:教师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5.赏析第6段:对“核舟”总结、评价。(1)作者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