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037-1-连城三中·生物Ⅱ《遗传与进化》会考复习考点解析遗传的细胞基础1.1能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发生的范围、实质和结果(A);①概念: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②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③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④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1.2阐明减数分裂的过程(B)。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等位分离);非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1.3说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B)。Yong037-2-2.能简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识别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A)。①同源染色体:指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大小、形式状一和大小一般都相同的两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先联会,后分离。②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③四分体:联坐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都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④同源染色体a.形态、大小基本相同;b.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非同源染色体a.形态、大小不相同;b.可能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也可能都来自父方或母方3.能描述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指出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差异(A)。不同点相同点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部位睾丸卵巢①染色体都在间期复制一次②减数第一次分裂都是同源染色体分开③减数第二次分裂都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④形成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减半原始细胞一个精原细胞一个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大小相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一个次级卵第一极母细胞(大的)体(小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四个精细胞一个卵一个第两个第细胞二极体二极体(大的)三个极体是否变形精细胞变形,形成精子卵细胞无变形过程分裂结果最终形成四个精子最终生成一个卵细胞(三个极体消失)4.能区别细胞分裂的图像属于何种分裂方式,处于什么时期(B、D)。①图像鉴别——三看法奇数减Ⅱ(且无同源染色体存在)无同源染色体减Ⅱ偶数a.出现联会、四分体;b.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源染色体c.同源染色体着丝点点位于赤道板两侧无上述同源染色体的特殊行为有丝分裂减Ⅰ体行为三看同源染色染色体二看有无同源一看染色体数Yong037-3-②各时期图像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减Ⅰ减Ⅱ前期中期后期5.能说出受精作用的概念和特点,简述同种生物的不同世代间染色体数目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简述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生物学意义(A)。①概念: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②特点:受精卵中的核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而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③减数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的数目,从而使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④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遗传的分子基础1.1能总结“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C、D、E)。①20世纪20年代: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②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928年,格里菲思:无毒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有毒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无毒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Yong037-4-1944年,艾弗里:R型培养基+R型细菌+S型细菌的DNAR型细菌,S型细菌DNA是具有转化作用的遗传R型培养基+R型细菌+S型细菌的蛋白质或荚膜多糖R型细菌物质,而蛋白质和其他物质R型培养基+R型细菌+S型细菌的DNA+DNA酶R型细菌不是遗传物质③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用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细菌细菌内无放射性噬菌体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细菌细菌内有放射性噬菌体DNA进入细菌内部DNA是真正的遗传物质。④烟草花叶病毒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但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故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2评述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B、E)。艾弗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细菌的培养技术、物质的提纯和鉴定技术等;赫尔希采用的技术手段有噬菌体的培养技术、同位素标记技术,以及物质的提取和分离技术等,可见科学成果的取得必须有技术手段做保证,技术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原理为基础,科学与技术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2.1能说出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①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②配对原则:A=T;G≡C。2.2描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A)。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T;G≡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3评述DNA分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B、E)。①1951年,威尔金斯展示了DNA的X射线衍射图。②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当时科学界对DNA的认识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③1952年,查哥夫研究发现在DNA中腺嘌呤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的量;鸟嘌呤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的量。④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3.能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概述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B)。①例子:课本P55资料分析。②多样性:尽管组成DNA分子的碱基只有四种,而四种碱基的配对方式只有两种,但是不同的的DNAYong037-5-的碱基的个数不同,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因面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存在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而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中有遗传效应的片断代表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储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4.能描述DNA分子复制的时期、过程、条件、特点、实质和生物学意义(A)。①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②过程:a.解旋b.合成子链c.子、母链盘绕形成子代DNA分子。③条件:a.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b.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c.能量:ATPd.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④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⑤实质:遗传信息的复制⑥意义:DNA分子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从而确保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5.能指出RNA与DNA的区别,简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简述遗传密码的特点、遗传的“中心法则”(A)。①区别:②转录:a.DNA双链解开,DNA双链的碱基得以暴露;b.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随机地与DNA链上的碱基碰撞,当核糖核苷酸与DNA的碱基互补时,两者以氢键结合;c.新结合的核糖核苷酸连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d.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而后DNA双链恢复。③翻译:a.mRNA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携带甲硫氨酸的tRNA,通过碱基AUG互补配对,进入位点1。b.携带组氨酸的tRNA以同样的方式进入位点2。c.甲硫氨酸通过与组氨酸形成肽键而转移到占据位点2的tRNA上。名称RNADNA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五碳糖核糖脱氧核糖碱基A、U、G、CA、T、G、C结构通常呈单链结构规则的双螺丝钉结构分类mRNA、tRNA、rRNA通常只有一种Yong037-6-d.核糖体读取下一个密码子,原占据位点1的tRNA离开核糖体,占据位点2的tRNA进入位点1,一个新的携带氨基酸的tRNA进入位点2,继续肽链的合成。重复步骤b、c、d,直至核糖体读取到mRNA的终止密码子。④遗传密码特点:简并性和通用性。⑤中心法则:遗传的基本规律1.1能分析孟德尔实验研究的步骤,形成对科学研究一般过程的认识(C、D、E)。实验设计(理论认识)进行实验(观察分析,提出问题)解释实验(提出假设)测交实验(验证假说)对照分析(验证结论)分析归纳(总结规律)1.2总结孟德尔获得成功的经验,形成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C、D、E)。正确地选用试验材料——豌豆;研究方法采用由单因素到多因素;(单因子→多因子)能科学地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实验程序科学严谨(假说——演译法)。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2.能识别性状及相对性状,能举例说出什么是纯合子、杂合子、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A)。①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②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③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Aa④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如A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如a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如A与a⑤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如高和矮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AA、Aa、aa(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Yong037-7-3.1能概述基因的分离规律及其实质(B)。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②实质: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3.2解释性状分离现象(B)。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3.3运用合适的方法(如测交)检验F1的基因型(C、D、E)。测交法: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F1为杂合子,若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F1为纯合子。自交法:让F1自交,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F1为纯合子,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F1为杂合子。3.4利用实验结果阐明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进行相关计算(C)。①判断显隐性:A.如果具有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子代只表现出一个亲本的性状,则子代所表现出的那个性状为显性性状。B.如果两个性状相同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了不同的性状,则这两个亲本一定是显性杂合子,子代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②A.凡生物体为隐性性状,则它一定是隐性纯合子;凡生物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它至少含一个显性遗传因子。B.一个显性个体与一个隐性个体杂交,若后代没有出现性状分离,则显性亲本可认为是纯合子;若后代出现了隐性性状,则这个显性亲本一定是杂合子。C.两个显性亲本杂交,若后代出现了隐性性状,则这两个显性亲本就一定是杂合子;若后代全是显性性状,则这两个显性亲本或者都是纯合子或者一个是纯合子,一个是杂合子。③亲代基因型子代基因型及比例子代表现型及比例⑴AA×AAAA全显⑵AA×AaAA:Aa=1:1全显⑶AA×aaAa全显⑷Aa×AaAA:Aa:aa=1:2:1显:隐=3:1⑸Aa×aaAa:aa=1:1显:隐=1:1⑹aa×aaaa全隐Yong037-8-3.5完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C、D)。P:DDXddF1:DdXDd配子:Dd配子:DdDdF1:DdF2:DDDd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