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肴之战》精品实用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秦晋殽之战秦晋殽之战春秋列国形势图《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全书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比较系统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左传》既是古代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评论《左传》“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它为历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文嬴请三帅: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得到秦穆公的帮助,并娶秦穆公之女文嬴为妻,结为“秦晋之好”。晋文公死后,晋襄公继位,秦晋之间发生了殽之战,秦战败,秦将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被俘。文嬴以母夫人身份说服晋襄公释放三将归秦。战争背景秦晋两个大国交战的原因,应追溯到僖公三十年(前630)。那一年秦晋曾以盟国联合包围郑国。郑国要解围,就着手瓦解秦晋联盟,于是派老臣烛之武夜间从坠城而出说服秦穆公,舍郑以为东道主。秦穆公答应了,跟郑讲和把大军撤走,留下杞子、逄孙、杨孙三人代郑设防,实际起监示作用。秦国撤军,晋国孤掌难鸣,晋文公(重耳)也不得不退步。秦晋因此埋下了不和的种子。本文所写的这种不和,到僖公三十二年加剧。这年冬天,晋文公去世,秦穆公认为称覇的时机已到,想吞并郑国,向东扩张。这显然侵犯了晋国的利益。双方都想称雄中原,矛盾日趋尖锐。秦穆公得到杞子发自郑国的里应外合的密报,利令智昏,当时出师袭郑,但劳而无功,反而遭到晋军的伏击,秦晋两强便在殽山展开了激战。晋国侦知秦师返归,即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晋军为主力,击秦军前部;以姜戎断其退路。秦军因东出途中未遇任何抵抗而傲慢松懈,孟明视等不作防范,率军径入崤山。四月十三,晋军见秦军全部进入设伏地域,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着丧服督战,全歼秦军,俘孟明视等三将。此战,晋军针对秦军政治上的被动、作战指导上的侥幸,选择有利时机、有利地形实施攻击,取得阻遏秦国东向争霸的决定性胜利。翻译课文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这年冬天,晋文公去世。庚辰这一天,晋国要把晋文公的棺材停放在曲沃择日安葬。护送棺柩的队伍刚走出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似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行跪拜礼,说:“君王有军机大事命令我们,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军袭击它,必定能获得大胜。”(郑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锁钥,如果秘密(悄悄、偷偷)地发兵(派兵)前来偷袭,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蹇叔咨询(征询)(袭郑)这件事。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说:★“让军队劳苦跋涉,而去偷袭远方的国家,是我从没听说过的事。(我们)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只怕)不可以吧!我军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大军辛勤劳苦却没有收获,军中将士必定会产生怨恨叛离之心。况且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拒绝听从蹇叔的意见(告辞),召来(召集)大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命令他们(统率大军)从国都东门外出发(发兵)。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蹇叔哭着说:“孟明啊!我只能看到军队出发而不能看到它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懂得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来),你墓上的树木已经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蹇叔的儿子也参加部队出征。(蹇叔)哭着送自己的儿子。晋国一定在殽山抵御我军。(殽山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代君主姒(sì)皋的陵墓,那北面的头曾是文王避风雨的地方,(你们)必死在这里。我到那里去收你们的尸骨。秦军接着(于是)向东进发了秦军东征;蹇叔劝谏、哭师思考1:赛叔判定秦师“必死是间”的根据是什么?他的话反映了什么性格?◎根据是他对秦、郑、晋三方的分析。秦:“劳师袭远”,“师劳力竭”,“勤而无所,必有停心”。郑:“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晋:“且行干里,其谁不知!”结论:“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襄叔的分析表现了他的料事如神,他不顾被嘲弄的耻辱和杀身的危险,用哭师的形式冷谏,使人感受到了一个老臣的忠诚、慈父的悲切和智者的执著。忠直耿介,见识深远(深谋远虑)蹇叔劝谏穆公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秦军长途跋涉偷远方的郑国很劳苦,而郑国一定会有防备,以逸待劳。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既然郑国会知悉秦军此次行动,秦军就无用武之地,这样秦军内部就一定会上下不齐心,产生违背纪不服约束的情绪。3.⑴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这里要注意;“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晋国。下文“晋人御师必于殽”可证。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晋国伏击。蹇叔劝谏穆公⑵蹇叔哭孟明等人: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预见此次秦军出征必败。⑶蹇叔哭送其子。——“晋人御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进一步指出,晋军必定在肴地伏击秦军,秦军此次出征会以失败告终。蹇叔这三段话表现出他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的思想性格。蹇叔劝谏穆公4.蹇叔这三段话的目的何在?其语气有何不同?直接、间接地谏劝穆公,阻止秦军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但以不同的说话对象,其语气有别:(1)谏穆公:冷静分析、用语委婉。(2)哭孟明:感叹语气。(3)子:语气更重,一片亲情,洋溢于言表。5.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用几个词语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态度:访――辞――使出师--诅咒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思考2:课文写了秦穆公的哪些言行?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写了秦穆公的一“访”一“辞”一“骂”,表现了他贪婪虚伪(利令智昏)、刚愎自用(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听不进一点儿别人的意见。)的性格。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王都城的北门。秦军战车上的左右武士脱去头盔下车步行。接着又三百辆兵车的战士一跃而登上战车。周襄王的幼孙姬满这是还小,看到秦兵这种举动,对襄王说:“秦军轻狂无礼节,一定要打败仗。★轻狂就缺少谋略,没有礼节就会粗心大意(轻慢、疏忽、大意)。到了险地又粗心大意,加上不能谋划,怎么能不失败呢?思考:王孙满判定秦师“必败”的根据是什么?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①根据有二:一是“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二是“入险而脱,又不能谋”。②蹇叔说秦师必败,王孙满小孩子也说必败,不谋而合,进一步反映了秦师必败无疑。同时,也显示了“尚幼”的王孙满的聪明才智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秦军到达滑国国境时,郑国商人弦高准备到周都城洛邑去做生意,遇见了秦军。★弦高先拿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礼物),后又用十二头牛作为礼物,慰劳秦国军队,说:“我们的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我冒昧地(用这些礼物)慰劳您的部下,敝国虽不富足,但为了您部下居留郑地,住一天我们将供给(准备)你们一天的给养、粮草,要走就做好(准备)一夜的保卫工作。同时派人火速到郑国报信。思考1:本段塑造了一个热爱祖国的商人的形象。当发现祖国遇到危险时,弦高立即舍弃私利为过解忧。他的机智勇敢体现在哪几方面?◎两个方面:①当机立断,随机应变。一方面自称奉郑君之命来犒劳秦师,一方面又迅速派人向国内报告。②从容镇定,言辞得体。他向秦军主帅说出一段貌似谦恭、实则强硬的言辞,很符合一个“使者”的身份,使秦军对郑国早已准备与之周旋深信不疑。思考2:简要概括郑商人弦高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热爱国家、沉着机智、善于辞令。(忠心爱国、聪明机智、随机应变、胆大心细、长于言辞。)思考3:这段描述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印证了蹇叔的论述:“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表现郑国内部团结一致、上下齐心,说明秦军偷袭郑国不会取得成功。★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郑穆公派人探视(察看)客馆。发现杞子及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辞谢杞子他们。说:“你们在敝国居留的时间很长了,只是干肉、食粮、已杀的牲畜、未杀的牲畜都要用尽了。由于你们打算要走了,(需要什么就拿吧),我们郑国有原圃(郑国畜禽兽用来狩猎的地方),像你们秦国有具囿(秦国畜养禽兽的猎场)一样。你们可以去我们原圃中猎取麋鹿,(供路上食用),让敝国空闲(休息、安宁)一下,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我们不能指望得到什么了。★如果进攻,无法取胜;如果包围,我们没有后继粮草(后援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顺便)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思考1:皇武子的话有什么弦外之音?有什么作用?◎皇武子的致辞,貌似客气的话语中暗示已窥破了秦的阴谋,实际上是向杞子等人下的语气委婉的逐客令。郑国采取果断措施,消除了作为秦军内应的隐患。思考2:为什么略写“灭滑”?点一下又有什么深意?◎“灭滑”是秦军袭郑的直接后果,无关骰战的成败,所以只点了一下。但也可以由此充分看出秦军的贪残。孟明被动的情况下乘虚灭滑,不使秦军“勤而无所”获,也反映了他作为秦军统帅的才能。思考:3:皇武子致辞后,产生了怎样的结果?◎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不再攻郑,“灭滑而还”。思考4:孟明的话与哪一段谁的话相印证,说明了什么?◎与第一段蹇叔“远主备之”的论述相印证。事实证明蹇叔富有远见,料事如神。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发、放;释放;放纵、听任)。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晋大臣原轸说:★秦国违背了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婪(贪心)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机会。上天给的机会不可失去,敌人不可放走。放走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天意就会不吉祥。一定要攻击秦军。栾枝说:★“还没有报答秦国给予的恩惠却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是因为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意愿)吗?”先轸说:“秦国不因(为)我们国丧而有哀怜之心,反而攻打与我们同姓的滑国。秦国就是无礼,还报答什么恩惠呢?”(为,动词、语气词?)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文公未葬,称襄公为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我听说,一旦放走了敌人,就要造成数代的祸患。考虑到子孙的后继大事,能说是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意愿)吗?”于是,发布战斗的命令,立即发动(调动)姜戎的部队来配合作战。晋襄公出征时,把丧服(麻衣、麻衣带)用墨染黑,让大夫梁弘为他驭驾战车,大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